苹果刚发布的 AirPods Pro,本来准备第一时间入手,都快要付款了,又想等大家的实际上手体验出来后再购买,第一批购入的用户应该明天就能拿到 AirPods Pro 了,希望你们能回答一下 AirPods Pro 的实际体验如何?比较关心主动降噪水平、续航、音质、佩戴舒适性等方面。

欢迎真机体验,拒绝云评测。


airpods pro轻松取耳机法

不要扣,也不要夹,直接推(如图)


谢邀,我司研究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对苹果AirPods Pro作了不一样的解读,如下:

《硬核解读!从工业的角度来读懂AirPods Pro》

导 读

时间进入到2019年,TWS蓝牙耳机市场持续火热,根据市场调查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19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全球出货量有望突破2.229亿台,若按照7.9%的复合年增长率来计算,2023年市场规模将增加至3.023亿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是智能手表和耳塞式设备,在2023年的市场占比份额将超过70%。而这一切的发生,苹果的AirPods功不可没!

01

AirPods Pro概览

2019年10月29日凌晨,苹果静悄悄的发布了自家第3代真无线耳机AirPods Pro,一款带有主动降噪功能的 AirPods。这款目前全球关注的真无线耳机采用入耳式设计,耳机本体及充电盒十分小巧,具有主动降噪、环境音增强等音频技术,同时支持无线充、快速充电等功能。

第二天,苹果公布了2019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包括可穿戴、家居、配件产品在内的业务,营收达65.2亿美元,占总体营收10%,这其中AirPods家族耳机居功至伟。

▲小米披露的2019Q1财报

营收10%什么概念?约合人民币458亿人民币,该季度Mac电脑的营收占比是11%、iPad营收占比为7%,也就是说,苹果的可穿戴、家居、配件这块业务体量已经超过iPad,很快要超过苹果40多年前创办之初就有的Mac电脑业务营收,而此业务版块的主力产品是Apple Watch和AirPods家族蓝牙耳机。根据公开消息,这块业务的营收,就相当于小米全系2019Q1的财报(人民币438亿元)营收。

▲图:AirPods出货量

数途是一家工业互联网公司,不同于其他消费电子类媒体,我们将站在工业的角度,帮助读者读懂当下大热的降噪耳机 - 苹果AirPods Pro。

02

AirPods Pro产业链

由哪几家OEM代工厂生产

目前苹果AirPods组装厂,从原本台系英业达旗下的英华达独家,英业达为AirPods的以前的主力代工厂,从第一代产品做到第三代,目前则是与立讯共同接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三大组装厂,除了原先的英华达之外,还多了国内的立讯精密歌尔股份

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AirPods在无线耳机全球市场出货量中的比重达到53%;实际上,这一点从产业链厂商的一些动态也能够侧面印证。立讯精密和歌尔股份就是苹果Airpods产品线的两大ODM供应商。据业内人士透露,ODM在AirPods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将近40%,约600元。

关于代工厂的详细介绍

立讯精密

精密制造龙头,伴随大客户成长而壮大。公司于2004年成立,主要生产经营连接线、连接器、射频天线、声学、无线充电、马达、蓝牙耳机等零组件、模组与配件类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电脑及周边、通讯、汽车及医疗等领域。从2010年上市至今,营业收入复合增速高达56%,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速高达48%,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长。

▲上图为库克去立讯精密参观时看airpods生产线

公司是Airpods 核心OEM供应商。公司2017年开始为Airpods提供代工业务,2018年成为其最大OEM供应商,伴随著Airpods的热销,公司营收利润持续高速增长。

歌尔股份

歌尔股份是TWS产业链核心OEM/ODM 供应商。公司立足于声学器件,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麦克风+扬声器供应商。同时逐步涉足整机生产,以其深厚的精密零组件基础为客户提供ODM/JDM服务,按产品类别分为智能声学整机、智能硬体(包括VR/AR设备)。

▲图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关于苹果耳机订单的比例,则众说纷纭。据了解,立讯是采用全新外观设计的AirPods的主要组装厂商,目前立讯是AirPods的最大组装厂商(订单比重约50–60%),未来或将更进一步。歌尔为另一款「外观设计与现在AirPods相同」的新AirPods的主要组装厂商。歌尔目前AirPods订单比重约20–30%,郭明池预计在新AirPods量产后,歌尔订单有望提升到30–40%。

顺便一提,歌尔股份因为最早提前布局越南并显现成效,预料将是苹果AirPods产能转移越南的最大赢家,而立讯精密也正加速布局越南的脚步,未来也能削弱输美关税的负面影响。

03创新的SiP(System-in-Package)封装工艺

苹果很早就采用SiP工艺,包括手机和AirPods。SiP其实是基于SoC发展出来的封装技术,但相对于SoC,它的升级迭代更加灵活,适合轻小型电子产品的快速落地生产。SiP通过晶元与晶元,或晶元与器件模组的组装,形成一个完整的封装体,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个「Package」。

图源:天风证券研究所

如何理解SiP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立体停车场」。每一个晶元和功能模组都可以理解为一辆车,如何在确定的面积上停放更多车辆,那3D结构此时一定会优于2D平面。

SiP工艺在占用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将更多的晶元和模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打包解决方案」,提供更强的性能和更加丰富的功能。交通不再只有「汽车」,还会有「地铁」和「飞机」。

通过 X 射线能看到耳机内部的复杂程度,苹果称其为 SiP 封装设计

通过SiP封装工艺,AirPods Pro可以将核心系统的体积大幅缩小,晶元集成,更短的开发周期短;功能更多;功耗更低,性能更优良、成本价格更低,体积更小,质量更轻等优点

图源:SIP封装的优势 天风证券研究所

封装结构可以减少晶元和模组的外露,提高机械强度和耐腐蚀性;相比SoC封装,SiP的验证也相对简单,因为每个晶元和模组是独立已验证完的,只需要检查它们之间的连接即可,大大降低了工业量产成本。

▲SiP封装工艺概念图,图片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空间利用效率高无疑是最大特点,也是小巧的耳机采用SiP的主要原因,在单一封装体内,可以实现更多功能晶元和模组的有机结合。

此外,AirPods Pro 基于 SiP 封装设计打造,各个组件都随著人耳的形状进行排布,以尽可能增强舒适度、贴合度及稳定性。

04苹果AirPods Pro带动强劲纽扣锂电池需求量爆发

据知名网站iFixit的拆解,AirPods Pro 采用了纽扣电池,电池通过焊接和线缆连接,这意味著即使能拆下电池,更换起来也非常麻烦。

这颗纽扣电池和三星 Galaxy Buds 的电池规格非常相似,同为 3.7V,德国制造,只是型号略有差异,三星的是 CP1254,AirPods Pro 则是 CP1154,可能来自于同一家电池制造商。

数途特为读者作了梳理,以下是关于目前国内主流的纽扣型锂电池的知名企业。篇幅所限,公众号后台回复「电池」,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据拆解,AirPods Pro耳机内置的电池规格为 CP1154 A3H0C(直径11mm,厚度5.4mm),3.7V,0.16Wh,德国制造。这个规格的电池酷似纽扣,因此也叫纽扣型锂电池。这个封装类型的电池有多种类型,其中锂离子材料的才能循环充电。得益于小巧的体积,高效的利用了耳机内部有限的空间,并且方便正负极焊接,得到众多品牌的采用。

05 主副蓝牙耳机连接方案 及自研的W1和H1晶元

行业内,主副耳连接技术,依赖先有成熟的蓝牙技术,将主耳机音频信号传输给副耳机。这种方式优点是技术成熟、传输速率较高,缺点是容易被干扰,而且较为耗电。有部分TWS耳机采用这一方案,如Galaxy Gear IconX、Sony WF-1000X等。

苹果则通过W1晶元+私有协议,巧妙地实现了一对二的难题。维持一对二的蓝牙连接,使得双耳同步接收音频信息。即iPhone发射一个信号之后,两只耳机可以同时接收,两只耳机之间通过私有协议同步信息,这样保证低延时与信号实时精确同步。

同时苹果在此方案路径上构筑了难以逾越的专利壁垒,其他厂商很难做出类似的方案。下图是苹果编号US8768252B2的专利文件,极有可能是Airpods的传输方案。专利中103 和105可以视为是左右两枚 AirPods 耳机,而底下的101则是与之相连的主设备本身。

当下,非苹果厂商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双耳共同接收。高通推出True Wireless Stereo Plus 解决方案,它可以让手机单独和每一只耳机相连,做到类似苹果的效果,同时传输至双耳,也没有两边耗电不一致的问题。这种方案除了耳机采用高通晶元(QCC系列),还需要智能手机处理器为S845平台及部分6、7系平台。

国产厂商恒玄则采用LBRT低频转发技术,采用低频率的频段(10-15MHz)联通主副耳机,相对于传统蓝牙2.4GHz频段连接主副耳机更稳定,同时降低外界2.4GHz频段如WiFi信号对蓝牙耳机的干扰。

至于晶元方面,AirPods Pro本次也采用了H1晶元,它支持蓝牙5 Class1标准,晶元面积为12mm2,,其性能与苹果iPhone4 的苹果A4 SoC相近,因此AirPods 2本身可以执行大量任务,从而减少延迟并提高连接性能。

每只AirPods耳机相当于一台iPhone 4的性能水平,接通电话速度是原来1.5倍,游戏音频降低30%,而续航也有明显进步。而额外的语音识别加速感应器与采用波束成形技术的麦克风协作,可过滤掉外界噪音,锁定用户的声音。

05一副耳机塞下6个麦克风苹果惊艳神操作

据iFixit的拆解,我们惊讶的发现,每个耳机居然史无前例的塞进了3个麦克风。

▲X光下的Airpods Pro,图源来自iFixit

上图是Airpods Pro的X光照片,在红圈处就是三颗麦克风所在的位置。分别位于耳机机身的底部、中部以及耳机内部。

而耳机被暴力拆解后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麦克风(红框处)的黄铜外壳

▲耳机被暴力拆卸后看到的3号麦克风实物图

经过进一步拆解和对比,发现1号与2号麦克风信号相同,为234-936-GWM1。而三号麦克风信号略有区别。

▲耳机内硅麦,采用234 939 GWM1 MEMS同一型号

Airpods Pro用的麦克风的长宽高约为3*2*0.98毫米,不足米粒大小。这种麦克风的专业名称为MEMS麦克风。

MEMS, 原文全称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中文全称微机电系统。MEMS感测器采用半导体技术进行加工,加工精度可以控制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相比传统麦克风,MEMS麦克风具备尺寸小、功耗低、性能优、一致性高、成本低的优点。由于这一系列优点,目前市场上的大部分消费电子产品,包括手机、智能音箱、智能穿戴、TWS耳机、VR、AR等都在广泛使用MEMS麦克风,以至于如今业界把MEMS麦克风形容为电子产品的「听觉细胞」。「听觉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子消费产品的品质与最终体验。

▲MEMS麦克风3D结构图

MEMS麦克风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MEMS声音感测器(上左图中的右边部分),第二部分是ASIC晶元(上左图中的左边部分),第三部分是金属外壳。底部PCB板上有信号端子(上右图黄色方块部分)和接地端子(上右图黄色圆圈部分)。根据信号处理方式的不同,不同信号MEMS麦克风的信号端子数量不同,常见的为2~4个。(Airpods Pro的麦克风有4个信号端子)

▲MEMS感测器右视图横截面示意图,来自omron

作为耳麦(耳机+麦克风)来说,每个耳麦放一个麦克风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要放三个?

这个问题要从苹果追求极致的设计思路说起。

3号麦克风,也就是整体底部的那一颗麦克风,功能是接收语音。这个麦克风必不可少,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立体声)耳机中都会有这个麦克风。

而2号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噪音信号。

▲2号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噪音信号,来自Apple

耳机中的处理器会识别2号麦克风接收到的噪音,并生成一个与噪音幅度相同、相位相反的声音信号(上图中右侧绿色部分),可以理解为杂讯的一个镜像。当杂讯与这个杂讯镜像叠加后,两者就互相被抵消了,从而实现了所谓的「主动降噪」功能。

一般来说,对于主动降噪耳机,有这个麦克风就足够用了。但是苹果并不满足于此。

苹果发现,杂讯不仅会来自外部,还会来自「内部」,也就是耳塞与耳道之间。由于人体无论是静止还是运动状态,耳塞与耳道都会产生持续的摩擦,从而产生杂讯并影响到音质体验。这部分杂讯如何去除呢?苹果想到,既然可以用2号麦克风「拾取」外部杂讯,那么耳塞内部一样也放一个麦克风,用于侦测耳塞内部的杂讯,并使用同样的「主动降噪」技术,将这一部分杂讯也进行抵消。

这样,3号麦克风用于接收语音等有用信号,2号麦克风用于侦测耳机外部的杂讯信号,1号麦克风用于侦测耳塞内部的杂讯信号,从而最终形成了内置3颗麦克风的Airpods Pro。

截止目前,在业界对Airpods Pro拆解中,发现麦克风均来自歌尔股份。歌尔股份是一家2001年成立的中国公司,2008年A股上市。

在MEMS麦克风领域,在2011年之前几乎被一家公司所垄断,这家公司就是美国的楼氏(Knowles)。当时,在MEMS市场,楼氏一家就占了83%以上的份额,而其他公司,只能被楼氏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但从2011年开始,一些中国「小公司」的开始崛起。一家是歌尔,另外一家是瑞声。随著这些中国公司的不断努力,美国楼氏的份额被不断蚕食。

特别是歌尔股份,在2019年,一举超越美国楼氏,成为全球份额第一的MEMS麦克风厂家。

市场上,大部分高端电子产品,都会采用这三家的电声元器件。苹果目前使用的比较多的是歌尔的麦克风,楼氏和瑞声用的相对少。

06小结

所谓的黑科技,就是厂商倾尽十几年的技术和产业进步的积累,让很小的一个东西,以最自然的方式,陪伴著我们。

正如已经离开苹果的乔纳森·伊夫所言:

用户虽然不会看到产品的内在,但是他们能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到产品的改变。

参考文献:

AirPods Pro是哪几家OEM代工厂生产的?TWS耳机产业链介绍-集微网

AirPods Pro 到底「Pro」在哪里? -CSDN 一文看懂 | 一副耳机塞下6个麦克风,苹果是怎么做到的-黑毛警长超越摩尔定律的晶元黑科技!巨头纷纷入局,一文看懂SiP技术【附下载】| 智东西内参苹果AirPods Pro带动纽扣锂电池需求量爆发,13家电池厂商受益-我爱音频网一文看懂SiP封装技术-天风证券研究所 iFixit AirPods Pro完整拆机报告:坏了就换新吧-IFixit浅析MEMS麦克风的结构与工作模式-电子发烧友网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研究所、apple官网、iFixit拆解等,版权属于原作者


刚到手,做了一些简单的测试。

1,降噪

降噪功能在苹果官网说的很清楚,有【降噪模式】和【透明模式】如下截图

由于我本人手头只有微软的Surface Headphones,就做了一下简单的对比。

对比内容有两项,在50%音量下,两者对于房间外的人声(大爷大妈的群聊)和房间内的Mac键盘声抵消程度如何。

我个人的体验是,微软的耳机降噪效果要略好于AirPods Pro,尤其是对大爷大妈的群聊,屏蔽效果显著。

AirPods Pro其实也大差不差,个人以为主要输在了非头罩式设计上。但是,日常坐车、通勤,这种降噪结果已经非常到位了。

并且,Pro的透明模式也非常强悍,跟人正常聊天不成问题。

2,佩戴舒适性

跟手头上的AirPods一代、二代做了对比,由于Pro采取了柔软的耳塞头,很明显Pro给我的感觉更紧密、更舒服。

降噪后有压感吗?

我拿到手后佩戴到现在(两个小时左右)一直是降噪模式,没有任何感觉。

反倒是头罩式会让我难受、尤其是压耳朵的问题,AirPods Pro的设计一并解决了这些问题。

3,音质

蒙上帝垂青,赐了我一双木耳,不清楚音质好不好。不过,得益于入耳式设计,音质仿佛大概应该貌似比之前两代好一些。

不过我还是认为,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在蓝牙耳机上追求音质,就像在淡水湖里晒盐一样。

4,延迟、稳定性如何?

在iPhone、Mac端分别尝试了几次,没有发现问题。

5,侧面按压

苹果在Pro的短柄里,塞入了类似Mac触摸板、iPhone7系home键的功能,轻轻按压一下,伴随著一声轻微但明显的【咔嗒】,就可以完成歌曲切换,或者降噪切换。

这种体验,很微妙,不自觉就让人露出微笑。

简言之,就像我在知乎想法里说的一样【在仅重5.4g的机身里,塞入主动降噪、风燥抵消功能,已经实属艰难。苹果还在短柄里塞入了按压功能,以实现消费者可以盲按切换歌曲。这种工业设计之强、之美、之优雅,全球同行无出其右】。


下面这个视频,我们用 ASMR 耳机,直观对比了 AirPods Pro 和目前市面上评价最好的降噪耳机的降噪效果,也聊了下入耳式 AirPods Pro 的佩戴舒适性究竟行不行。

AirPods Pro 首发测评:降噪挺香

我们的测评,从你们最关心的两个点入手,一,佩戴舒适度,二,主动降噪的效果。

很多人都担心入耳式耳机佩戴舒适度不行,容易掉,但苹果在 AirPods Pro 做了很多设计上的调整,我们挨个说。首先,一般入耳式耳机,以sony 这个降噪真无线耳机 WF1000XM3 为例,主要是靠深入耳朵的海绵套来塞住耳朵,耳机本体完全在耳朵外部,就像在耳朵里插了个 U 盘。这样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海绵套膨胀会让耳朵发涨,另一个是因为耳机的整体重心都在耳朵外面,所以会有一种往外抻的感觉。

而 AirPods Pro 的设计其实还是与 AirPods 还有更早的 earpods 类似,硅胶套是锥形的,在耳朵内不会有肿胀感,耳机的整体还是像 AirPods 一样挂在耳朵里的,另外苹果给这款耳机内部还做了一个封装结构,这样就能更好优化耳机的重心,让耳机的整体重心在耳廓内,而非耳朵外,所以也不会有容易掉。

至于和之前的 AirPods 佩戴对比,简单来说,这就像是 AirPods 伸出了一个硅胶耳塞进入耳朵,且整体体积大了一点,实际佩戴体验和 AirPods 差不太多,耳机的重心会落在耳甲腔的位置,有个支撑。AirPods Pro 盒子内附赠了三套耳塞,你可以通过手机系统里的自动辅助工具,通过AirPods Pro 来判断耳塞是不是适合你,就不用为了降噪效果故意选个大耳塞来牺牲佩戴体验。

佩戴舒适性的疑问解决了,就该谈谈降噪效果和音质了。这个问题如果用视频说看上去有点玄学啊,所以我们找了一个合适的工具,来尽可能直观给你展示 AirPods Pro 的主动降噪效果。在听实测前啊,我们用最快速度来科普下主动降噪,理论上,任何耳机都有一定的被动降噪效果,而被动降噪,就是把耳朵塞住,遮挡住一部分声音,而主动降噪,是通过耳机上的麦克风收音,通过电路处理,对外播放一个波形相似的音频,来抵消掉杂讯。

AirPods Pro 用了两个收音麦克风,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对外的麦克风工作原理和大部分主动降噪耳机类似,而对内麦克风一方面可以收集漏进耳朵的杂讯,用来优化降噪,另一方面还会收集耳朵内播放的音频,来优化调整声音的低频和中频输出,优化播放音质。

原理就是这么个原理,就不多废话了,直接看实测,看实测前一定要戴上耳机,因为拍摄时间很短,我们只是在三个场景测试了 AirPods Pro 的降噪效果,地铁,人流密集的马路以及我们在室内通过音响播放的模拟声音。AirPods Pro 有个通透模式,会让你听到外面的声音,不会因为降噪影响到安全,下面的音频就是我们把 AirPods Pro 塞到 ASMR 耳机后声音的对比。

如果你刷到这里了,估计就是还没点开我们的视频,实在抱歉,我们确实很难拿文字来直观描述降噪效果,我还是建议你点开文章开头的视频,关于降噪实测的部分在视频的 3 分 15 秒处。

至于降噪效果对比,我们也用 AirPods Pro 和 Sony WF1000XM3,以及市面上公认降噪效果最好的 Bose 700 做了个对比。

AirPods Pro 用的 H1 晶元可以以每秒 200 次刷新率的速度来调节降噪以及音质,降噪已经让大家感受了,下面来听下音质。当然,音质这个东西,还是见仁见智的,我个人觉得 AirPods Pro 比 AirPods 还是要强了不少的,当然,用 ASMR 耳机收音的效果,只能是接近实际,如果你对音质非常敏感,我还是建议你去线下店试试。

不过我还是相信,大部分买 AirPods 这类真无线耳机的用户,还是最在乎的是无线提供的那种便捷性。既然说到便捷性了,再来谈谈 AirPods Pro 的操作,因为这一代耳机有防水防汗的能力,所以在交互上就不能用敲击或者触摸了,苹果给 AirPods Pro 的尾端塞入了压力感测器,做出了一个小的压力感应板,来实现触控,触控逻辑还是和 AirPods 一致的,只不过增加了一个长按切换降噪等级的功能。我个人对这个交互还是非常之满意的,苹果做产品有多细致在这个交互点上也能体现的特别直接,当你在按下触控板时,耳机会模拟一个轻微的咔哒声,就好像你真的按下去了一个按钮,给你一个直接的反馈。这是目前市面上所有耳机都没做到的细微产品点。

最后来做个总结。这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真无线降噪耳机,绝对没有之一。三年前苹果发布 AirPods 的时候 Jony Ive 在宣传片中说:

我们相信,未来是一个无线的世界

你各种设备之间的连接也将是自然而然的。这只是我们迈向真正无线未来的一小步。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用科技,令你和你的设备,自动连接,紧密无间。

而 AirPods Pro,则是苹果无线层面体验的新一步。也是对于无线耳机行业前进的一大步。体积小,佩戴舒适,降噪效果足够好,防水防汗且不同设备间切换体验流畅,你可能在拿到 AirPods Pro 之后,还是会像 AirPods 一样,长时间佩戴,冷不丁一琢磨也说不出来这玩意儿究竟哪好,但让你感知不到的技术,才是真正能改变你使用体验的技术。


总结一下:

  1. 降噪效果很可以,从我的感觉上来讲与30不相上下(主要是我只有bose的产品,没有办法和sony对比……)
  2. 耳塞舒适度略差于30,但是耳机没有那种会掉出来的感觉,重心设计得很妙
  3. 交互体验极佳,与ios的适配在所有耳机中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4. 无线耳机在线音乐党,万元以下听个响,我音质是真听不出来。
  5. 买他买他买他买他
  6. 耳机盒发福了

刚刚到手的AirPods Pro

别的其他的我就不说了,各种评测媒体科普的差不多了,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觉

  1. 戴上之后突然的安静,简直让人上瘾,这个不亲自体验说不清楚,体验了你就真的爱上了,这个还和我之前的30、35不太一样的感觉……感觉真的是很奇妙,软硬体配合起来真的不赖
  2. 颜值真心高,和前面两代不太一样,露出来的小尾巴要看起来舒服很多
  3. 单纯从耳塞的贴肤感而言,不如30.不得不承认BOSE做的耳塞的感觉真的很棒,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跟形状有关,总之没有30好,不过也没啥关系—除了有对比,对体验上没有明显的对比

这玩意儿…我是第一次见到还有这种测试???虽然我也不知道耳机是怎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来判断出贴合度的,但是……还是蛮厉害的

5. 最最最最表扬那个交互方式,如果买了,相信你会爱上那个「滴答」声,我见识不多,第一次见到耳机上这种交互方式,目前来看,感觉很帅,不过估计后面也会疲劳……

6. 表扬快递,没想到上午就到了

总之……有这体验,还有这分期付款,现在再不买,又和第一代一样要等货好久了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