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剛發布的 AirPods Pro,本來準備第一時間入手,都快要付款了,又想等大家的實際上手體驗出來後再購買,第一批購入的用戶應該明天就能拿到 AirPods Pro 了,希望你們能回答一下 AirPods Pro 的實際體驗如何?比較關心主動降噪水平、續航、音質、佩戴舒適性等方面。

歡迎真機體驗,拒絕雲評測。


airpods pro輕鬆取耳機法

不要扣,也不要夾,直接推(如圖)


謝邀,我司研究員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對蘋果AirPods Pro作了不一樣的解讀,如下:

《硬核解讀!從工業的角度來讀懂AirPods Pro》

導 讀

時間進入到2019年,TWS藍牙耳機市場持續火熱,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DC的數據顯示,2019年可穿戴設備市場全球出貨量有望突破2.229億臺,若按照7.9%的複合年增長率來計算,2023年市場規模將增加至3.023億臺,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就是智能手錶和耳塞式設備,在2023年的市場佔比份額將超過70%。而這一切的發生,蘋果的AirPods功不可沒!

01

AirPods Pro概覽

2019年10月29日凌晨,蘋果靜悄悄的發布了自家第3代真無線耳機AirPods Pro,一款帶有主動降噪功能的 AirPods。這款目前全球關注的真無線耳機採用入耳式設計,耳機本體及充電盒十分小巧,具有主動降噪、環境音增強等音頻技術,同時支持無線充、快速充電等功能。

第二天,蘋果公佈了2019財年第四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包括可穿戴、家居、配件產品在內的業務,營收達65.2億美元,佔總體營收10%,這其中AirPods家族耳機居功至偉。

▲小米披露的2019Q1財報

營收10%什麼概念?約合人民幣458億人民幣,該季度Mac電腦的營收佔比是11%、iPad營收佔比為7%,也就是說,蘋果的可穿戴、家居、配件這塊業務體量已經超過iPad,很快要超過蘋果40多年前創辦之初就有的Mac電腦業務營收,而此業務版塊的主力產品是Apple Watch和AirPods家族藍牙耳機。根據公開消息,這塊業務的營收,就相當於小米全系2019Q1的財報(人民幣438億元)營收。

▲圖:AirPods出貨量

數途是一家工業互聯網公司,不同於其他消費電子類媒體,我們將站在工業的角度,幫助讀者讀懂當下大熱的降噪耳機 - 蘋果AirPods Pro。

02

AirPods Pro產業鏈

由哪幾家OEM代工廠生產

目前蘋果AirPods組裝廠,從原本臺系英業達旗下的英華達獨家,英業達為AirPods的以前的主力代工廠,從第一代產品做到第三代,目前則是與立訊共同接單。到現在,已經演變成三大組裝廠,除了原先的英華達之外,還多了國內的立訊精密歌爾股份

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AirPods在無線耳機全球市場出貨量中的比重達到53%;實際上,這一點從產業鏈廠商的一些動態也能夠側面印證。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就是蘋果Airpods產品線的兩大ODM供應商。據業內人士透露,ODM在AirPods產品總成本中所佔比重將近40%,約600元。

關於代工廠的詳細介紹

立訊精密

精密製造龍頭,伴隨大客戶成長而壯大。公司於2004年成立,主要生產經營連接線、連接器、射頻天線、聲學、無線充電、馬達、藍牙耳機等零組件、模組與配件類產品,產品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電腦及周邊、通訊、汽車及醫療等領域。從2010年上市至今,營業收入複合增速高達56%,歸母凈利潤年複合增速高達48%,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長。

▲上圖為庫克去立訊精密參觀時看airpods生產線

公司是Airpods 核心OEM供應商。公司2017年開始為Airpods提供代工業務,2018年成為其最大OEM供應商,伴隨著Airpods的熱銷,公司營收利潤持續高速增長。

歌爾股份

歌爾股份是TWS產業鏈核心OEM/ODM 供應商。公司立足於聲學器件,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麥克風+揚聲器供應商。同時逐步涉足整機生產,以其深厚的精密零組件基礎為客戶提供ODM/JDM服務,按產品類別分為智能聲學整機、智能硬體(包括VR/AR設備)。

▲圖源:中泰證券研究所

關於蘋果耳機訂單的比例,則眾說紛紜。據瞭解,立訊是採用全新外觀設計的AirPods的主要組裝廠商,目前立訊是AirPods的最大組裝廠商(訂單比重約50–60%),未來或將更進一步。歌爾為另一款「外觀設計與現在AirPods相同」的新AirPods的主要組裝廠商。歌爾目前AirPods訂單比重約20–30%,郭明池預計在新AirPods量產後,歌爾訂單有望提升到30–40%。

順便一提,歌爾股份因為最早提前佈局越南並顯現成效,預料將是蘋果AirPods產能轉移越南的最大贏家,而立訊精密也正加速佈局越南的腳步,未來也能削弱輸美關稅的負面影響。

03創新的SiP(System-in-Package)封裝工藝

蘋果很早就採用SiP工藝,包括手機和AirPods。SiP其實是基於SoC發展出來的封裝技術,但相對於SoC,它的升級迭代更加靈活,適合輕小型電子產品的快速落地生產。SiP通過晶元與晶元,或晶元與器件模組的組裝,形成一個完整的封裝體,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一個「Package」。

圖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如何理解SiP呢?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立體停車場」。每一個晶元和功能模組都可以理解為一輛車,如何在確定的面積上停放更多車輛,那3D結構此時一定會優於2D平面。

SiP工藝在佔用面積不變的前提下,將更多的晶元和模組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打包解決方案」,提供更強的性能和更加豐富的功能。交通不再只有「汽車」,還會有「地鐵」和「飛機」。

通過 X 射線能看到耳機內部的複雜程度,蘋果稱其為 SiP 封裝設計

通過SiP封裝工藝,AirPods Pro可以將核心系統的體積大幅縮小,晶元集成,更短的開發週期短;功能更多;功耗更低,性能更優良、成本價格更低,體積更小,質量更輕等優點

圖源:SIP封裝的優勢 天風證券研究所

封裝結構可以減少晶元和模組的外露,提高機械強度和耐腐蝕性;相比SoC封裝,SiP的驗證也相對簡單,因為每個晶元和模組是獨立已驗證完的,只需要檢查它們之間的連接即可,大大降低了工業量產成本。

▲SiP封裝工藝概念圖,圖片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空間利用效率高無疑是最大特點,也是小巧的耳機採用SiP的主要原因,在單一封裝體內,可以實現更多功能晶元和模組的有機結合。

此外,AirPods Pro 基於 SiP 封裝設計打造,各個組件都隨著人耳的形狀進行排布,以儘可能增強舒適度、貼合度及穩定性。

04蘋果AirPods Pro帶動強勁紐扣鋰電池需求量爆發

據知名網站iFixit的拆解,AirPods Pro 採用了紐扣電池,電池通過焊接和線纜連接,這意味著即使能拆下電池,更換起來也非常麻煩。

這顆紐扣電池和三星 Galaxy Buds 的電池規格非常相似,同為 3.7V,德國製造,只是型號略有差異,三星的是 CP1254,AirPods Pro 則是 CP1154,可能來自於同一家電池製造商。

數途特為讀者作了梳理,以下是關於目前國內主流的紐扣型鋰電池的知名企業。篇幅所限,公眾號後臺回復「電池」,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據拆解,AirPods Pro耳機內置的電池規格為 CP1154 A3H0C(直徑11mm,厚度5.4mm),3.7V,0.16Wh,德國製造。這個規格的電池酷似紐扣,因此也叫紐扣型鋰電池。這個封裝類型的電池有多種類型,其中鋰離子材料的才能循環充電。得益於小巧的體積,高效的利用了耳機內部有限的空間,並且方便正負極焊接,得到眾多品牌的採用。

05 主副藍牙耳機連接方案 及自研的W1和H1晶元

行業內,主副耳連接技術,依賴先有成熟的藍牙技術,將主耳機音頻信號傳輸給副耳機。這種方式優點是技術成熟、傳輸速率較高,缺點是容易被幹擾,而且較為耗電。有部分TWS耳機採用這一方案,如Galaxy Gear IconX、Sony WF-1000X等。

蘋果則通過W1晶元+私有協議,巧妙地實現了一對二的難題。維持一對二的藍牙連接,使得雙耳同步接收音頻信息。即iPhone發射一個信號之後,兩隻耳機可以同時接收,兩隻耳機之間通過私有協議同步信息,這樣保證低延時與信號實時精確同步。

同時蘋果在此方案路徑上構築了難以逾越的專利壁壘,其他廠商很難做出類似的方案。下圖是蘋果編號US8768252B2的專利文件,極有可能是Airpods的傳輸方案。專利中103 和105可以視為是左右兩枚 AirPods 耳機,而底下的101則是與之相連的主設備本身。

當下,非蘋果廠商通過各種手段來實現雙耳共同接收。高通推出True Wireless Stereo Plus 解決方案,它可以讓手機單獨和每一隻耳機相連,做到類似蘋果的效果,同時傳輸至雙耳,也沒有兩邊耗電不一致的問題。這種方案除了耳機採用高通晶元(QCC系列),還需要智能手機處理器為S845平臺及部分6、7系平臺。

國產廠商恆玄則採用LBRT低頻轉發技術,採用低頻率的頻段(10-15MHz)聯通主副耳機,相對於傳統藍牙2.4GHz頻段連接主副耳機更穩定,同時降低外界2.4GHz頻段如WiFi信號對藍牙耳機的幹擾。

至於晶元方面,AirPods Pro本次也採用了H1晶元,它支持藍牙5 Class1標準,晶元面積為12mm2,,其性能與蘋果iPhone4 的蘋果A4 SoC相近,因此AirPods 2本身可以執行大量任務,從而減少延遲並提高連接性能。

每隻AirPods耳機相當於一臺iPhone 4的性能水平,接通電話速度是原來1.5倍,遊戲音頻降低30%,而續航也有明顯進步。而額外的語音識別加速感應器與採用波束成形技術的麥克風協作,可過濾掉外界噪音,鎖定用戶的聲音。

05一副耳機塞下6個麥克風蘋果驚艷神操作

據iFixit的拆解,我們驚訝的發現,每個耳機居然史無前例的塞進了3個麥克風。

▲X光下的Airpods Pro,圖源來自iFixit

上圖是Airpods Pro的X光照片,在紅圈處就是三顆麥克風所在的位置。分別位於耳機機身的底部、中部以及耳機內部。

而耳機被暴力拆解後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麥克風(紅框處)的黃銅外殼

▲耳機被暴力拆卸後看到的3號麥克風實物圖

經過進一步拆解和對比,發現1號與2號麥克風信號相同,為234-936-GWM1。而三號麥克風信號略有區別。

▲耳機內硅麥,採用234 939 GWM1 MEMS同一型號

Airpods Pro用的麥克風的長寬高約為3*2*0.98毫米,不足米粒大小。這種麥克風的專業名稱為MEMS麥克風。

MEMS, 原文全稱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中文全稱微機電系統。MEMS感測器採用半導體技術進行加工,加工精度可以控制到微米甚至納米級別。相比傳統麥克風,MEMS麥克風具備尺寸小、功耗低、性能優、一致性高、成本低的優點。由於這一系列優點,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消費電子產品,包括手機、智能音箱、智能穿戴、TWS耳機、VR、AR等都在廣泛使用MEMS麥克風,以至於如今業界把MEMS麥克風形容為電子產品的「聽覺細胞」。「聽覺細胞」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係到電子消費產品的品質與最終體驗。

▲MEMS麥克風3D結構圖

MEMS麥克風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MEMS聲音感測器(上左圖中的右邊部分),第二部分是ASIC晶元(上左圖中的左邊部分),第三部分是金屬外殼。底部PCB板上有信號端子(上右圖黃色方塊部分)和接地端子(上右圖黃色圓圈部分)。根據信號處理方式的不同,不同信號MEMS麥克風的信號端子數量不同,常見的為2~4個。(Airpods Pro的麥克風有4個信號端子)

▲MEMS感測器右視圖橫截面示意圖,來自omron

作為耳麥(耳機+麥克風)來說,每個耳麥放一個麥克風不就夠了嗎?為什麼要放三個?

這個問題要從蘋果追求極致的設計思路說起。

3號麥克風,也就是整體底部的那一顆麥克風,功能是接收語音。這個麥克風必不可少,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無線立體聲)耳機中都會有這個麥克風。

而2號麥克風,用於接收外部噪音信號。

▲2號麥克風,用於接收外部噪音信號,來自Apple

耳機中的處理器會識別2號麥克風接收到的噪音,並生成一個與噪音幅度相同、相位相反的聲音信號(上圖中右側綠色部分),可以理解為雜訊的一個鏡像。當雜訊與這個雜訊鏡像疊加後,兩者就互相被抵消了,從而實現了所謂的「主動降噪」功能。

一般來說,對於主動降噪耳機,有這個麥克風就足夠用了。但是蘋果並不滿足於此。

蘋果發現,雜訊不僅會來自外部,還會來自「內部」,也就是耳塞與耳道之間。由於人體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狀態,耳塞與耳道都會產生持續的摩擦,從而產生雜訊並影響到音質體驗。這部分雜訊如何去除呢?蘋果想到,既然可以用2號麥克風「拾取」外部雜訊,那麼耳塞內部一樣也放一個麥克風,用於偵測耳塞內部的雜訊,並使用同樣的「主動降噪」技術,將這一部分雜訊也進行抵消。

這樣,3號麥克風用於接收語音等有用信號,2號麥克風用於偵測耳機外部的雜訊信號,1號麥克風用於偵測耳塞內部的雜訊信號,從而最終形成了內置3顆麥克風的Airpods Pro。

截止目前,在業界對Airpods Pro拆解中,發現麥克風均來自歌爾股份。歌爾股份是一家2001年成立的中國公司,2008年A股上市。

在MEMS麥克風領域,在2011年之前幾乎被一家公司所壟斷,這家公司就是美國的樓氏(Knowles)。當時,在MEMS市場,樓氏一家就佔了83%以上的份額,而其他公司,只能被樓氏按在地上反覆摩擦。

但從2011年開始,一些中國「小公司」的開始崛起。一家是歌爾,另外一家是瑞聲。隨著這些中國公司的不斷努力,美國樓氏的份額被不斷蠶食。

特別是歌爾股份,在2019年,一舉超越美國樓氏,成為全球份額第一的MEMS麥克風廠家。

市場上,大部分高端電子產品,都會採用這三家的電聲元器件。蘋果目前使用的比較多的是歌爾的麥克風,樓氏和瑞聲用的相對少。

06小結

所謂的黑科技,就是廠商傾盡十幾年的技術和產業進步的積累,讓很小的一個東西,以最自然的方式,陪伴著我們。

正如已經離開蘋果的喬納森·伊夫所言:

用戶雖然不會看到產品的內在,但是他們能在日常使用中,感受到產品的改變。

參考文獻:

AirPods Pro是哪幾家OEM代工廠生產的?TWS耳機產業鏈介紹-集微網

AirPods Pro 到底「Pro」在哪裡? -CSDN 一文看懂 | 一副耳機塞下6個麥克風,蘋果是怎麼做到的-黑毛警長超越摩爾定律的晶元黑科技!巨頭紛紛入局,一文看懂SiP技術【附下載】| 智東西內參蘋果AirPods Pro帶動紐扣鋰電池需求量爆發,13家電池廠商受益-我愛音頻網一文看懂SiP封裝技術-天風證券研究所 iFixit AirPods Pro完整拆機報告:壞了就換新吧-IFixit淺析MEMS麥克風的結構與工作模式-電子發燒友網 圖片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apple官網、iFixit拆解等,版權屬於原作者


剛到手,做了一些簡單的測試。

1,降噪

降噪功能在蘋果官網說的很清楚,有【降噪模式】和【透明模式】如下截圖

由於我本人手頭只有微軟的Surface Headphones,就做了一下簡單的對比。

對比內容有兩項,在50%音量下,兩者對於房間外的人聲(大爺大媽的羣聊)和房間內的Mac鍵盤聲抵消程度如何。

我個人的體驗是,微軟的耳機降噪效果要略好於AirPods Pro,尤其是對大爺大媽的羣聊,屏蔽效果顯著。

AirPods Pro其實也大差不差,個人以為主要輸在了非頭罩式設計上。但是,日常坐車、通勤,這種降噪結果已經非常到位了。

並且,Pro的透明模式也非常強悍,跟人正常聊天不成問題。

2,佩戴舒適性

跟手頭上的AirPods一代、二代做了對比,由於Pro採取了柔軟的耳塞頭,很明顯Pro給我的感覺更緊密、更舒服。

降噪後有壓感嗎?

我拿到手後佩戴到現在(兩個小時左右)一直是降噪模式,沒有任何感覺。

反倒是頭罩式會讓我難受、尤其是壓耳朵的問題,AirPods Pro的設計一併解決了這些問題。

3,音質

蒙上帝垂青,賜了我一雙木耳,不清楚音質好不好。不過,得益於入耳式設計,音質彷彿大概應該貌似比之前兩代好一些。

不過我還是認為,以目前的技術手段,在藍牙耳機上追求音質,就像在淡水湖裡曬鹽一樣。

4,延遲、穩定性如何?

在iPhone、Mac端分別嘗試了幾次,沒有發現問題。

5,側面按壓

蘋果在Pro的短柄裏,塞入了類似Mac觸摸板、iPhone7系home鍵的功能,輕輕按壓一下,伴隨著一聲輕微但明顯的【咔嗒】,就可以完成歌曲切換,或者降噪切換。

這種體驗,很微妙,不自覺就讓人露出微笑。

簡言之,就像我在知乎想法裏說的一樣【在僅重5.4g的機身裏,塞入主動降噪、風燥抵消功能,已經實屬艱難。蘋果還在短柄裏塞入了按壓功能,以實現消費者可以盲按切換歌曲。這種工業設計之強、之美、之優雅,全球同行無出其右】。


下面這個視頻,我們用 ASMR 耳機,直觀對比了 AirPods Pro 和目前市面上評價最好的降噪耳機的降噪效果,也聊了下入耳式 AirPods Pro 的佩戴舒適性究竟行不行。

AirPods Pro 首發測評:降噪挺香

我們的測評,從你們最關心的兩個點入手,一,佩戴舒適度,二,主動降噪的效果。

很多人都擔心入耳式耳機佩戴舒適度不行,容易掉,但蘋果在 AirPods Pro 做了很多設計上的調整,我們挨個說。首先,一般入耳式耳機,以sony 這個降噪真無線耳機 WF1000XM3 為例,主要是靠深入耳朵的海綿套來塞住耳朵,耳機本體完全在耳朵外部,就像在耳朵裏插了個 U 盤。這樣會出現兩個問題,一個是海綿套膨脹會讓耳朵發漲,另一個是因為耳機的整體重心都在耳朵外面,所以會有一種往外抻的感覺。

而 AirPods Pro 的設計其實還是與 AirPods 還有更早的 earpods 類似,硅膠套是錐形的,在耳朵內不會有腫脹感,耳機的整體還是像 AirPods 一樣掛在耳朵裏的,另外蘋果給這款耳機內部還做了一個封裝結構,這樣就能更好優化耳機的重心,讓耳機的整體重心在耳廓內,而非耳朵外,所以也不會有容易掉。

至於和之前的 AirPods 佩戴對比,簡單來說,這就像是 AirPods 伸出了一個硅膠耳塞進入耳朵,且整體體積大了一點,實際佩戴體驗和 AirPods 差不太多,耳機的重心會落在耳甲腔的位置,有個支撐。AirPods Pro 盒子內附贈了三套耳塞,你可以通過手機系統裏的自動輔助工具,通過AirPods Pro 來判斷耳塞是不是適合你,就不用為了降噪效果故意選個大耳塞來犧牲佩戴體驗。

佩戴舒適性的疑問解決了,就該談談降噪效果和音質了。這個問題如果用視頻說看上去有點玄學啊,所以我們找了一個合適的工具,來儘可能直觀給你展示 AirPods Pro 的主動降噪效果。在聽實測前啊,我們用最快速度來科普下主動降噪,理論上,任何耳機都有一定的被動降噪效果,而被動降噪,就是把耳朵塞住,遮擋住一部分聲音,而主動降噪,是通過耳機上的麥克風收音,通過電路處理,對外播放一個波形相似的音頻,來抵消掉雜訊。

AirPods Pro 用了兩個收音麥克風,一個對外,一個對內,對外的麥克風工作原理和大部分主動降噪耳機類似,而對內麥克風一方面可以收集漏進耳朵的雜訊,用來優化降噪,另一方面還會收集耳朵內播放的音頻,來優化調整聲音的低頻和中頻輸出,優化播放音質。

原理就是這麼個原理,就不多廢話了,直接看實測,看實測前一定要戴上耳機,因為拍攝時間很短,我們只是在三個場景測試了 AirPods Pro 的降噪效果,地鐵,人流密集的馬路以及我們在室內通過音響播放的模擬聲音。AirPods Pro 有個通透模式,會讓你聽到外面的聲音,不會因為降噪影響到安全,下面的音頻就是我們把 AirPods Pro 塞到 ASMR 耳機後聲音的對比。

如果你刷到這裡了,估計就是還沒點開我們的視頻,實在抱歉,我們確實很難拿文字來直觀描述降噪效果,我還是建議你點開文章開頭的視頻,關於降噪實測的部分在視頻的 3 分 15 秒處。

至於降噪效果對比,我們也用 AirPods Pro 和 Sony WF1000XM3,以及市面上公認降噪效果最好的 Bose 700 做了個對比。

AirPods Pro 用的 H1 晶元可以以每秒 200 次刷新率的速度來調節降噪以及音質,降噪已經讓大家感受了,下面來聽下音質。當然,音質這個東西,還是見仁見智的,我個人覺得 AirPods Pro 比 AirPods 還是要強了不少的,當然,用 ASMR 耳機收音的效果,只能是接近實際,如果你對音質非常敏感,我還是建議你去線下店試試。

不過我還是相信,大部分買 AirPods 這類真無線耳機的用戶,還是最在乎的是無線提供的那種便捷性。既然說到便捷性了,再來談談 AirPods Pro 的操作,因為這一代耳機有防水防汗的能力,所以在交互上就不能用敲擊或者觸摸了,蘋果給 AirPods Pro 的尾端塞入了壓力感測器,做出了一個小的壓力感應板,來實現觸控,觸控邏輯還是和 AirPods 一致的,只不過增加了一個長按切換降噪等級的功能。我個人對這個交互還是非常之滿意的,蘋果做產品有多細緻在這個交互點上也能體現的特別直接,當你在按下觸控板時,耳機會模擬一個輕微的咔噠聲,就好像你真的按下去了一個按鈕,給你一個直接的反饋。這是目前市面上所有耳機都沒做到的細微產品點。

最後來做個總結。這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真無線降噪耳機,絕對沒有之一。三年前蘋果發布 AirPods 的時候 Jony Ive 在宣傳片中說:

我們相信,未來是一個無線的世界

你各種設備之間的連接也將是自然而然的。這只是我們邁向真正無線未來的一小步。多年以來,我們一直致力於用科技,令你和你的設備,自動連接,緊密無間。

而 AirPods Pro,則是蘋果無線層面體驗的新一步。也是對於無線耳機行業前進的一大步。體積小,佩戴舒適,降噪效果足夠好,防水防汗且不同設備間切換體驗流暢,你可能在拿到 AirPods Pro 之後,還是會像 AirPods 一樣,長時間佩戴,冷不丁一琢磨也說不出來這玩意兒究竟哪好,但讓你感知不到的技術,纔是真正能改變你使用體驗的技術。


總結一下:

  1. 降噪效果很可以,從我的感覺上來講與30不相上下(主要是我只有bose的產品,沒有辦法和sony對比……)
  2. 耳塞舒適度略差於30,但是耳機沒有那種會掉出來的感覺,重心設計得很妙
  3. 交互體驗極佳,與ios的適配在所有耳機中幾乎立於不敗之地
  4. 無線耳機在線音樂黨,萬元以下聽個響,我音質是真聽不出來。
  5. 買他買他買他買他
  6. 耳機盒發福了

剛剛到手的AirPods Pro

別的其他的我就不說了,各種評測媒體科普的差不多了,我就談一下自己的感覺

  1. 戴上之後突然的安靜,簡直讓人上癮,這個不親自體驗說不清楚,體驗了你就真的愛上了,這個還和我之前的30、35不太一樣的感覺……感覺真的是很奇妙,軟硬體配合起來真的不賴
  2. 顏值真心高,和前面兩代不太一樣,露出來的小尾巴要看起來舒服很多
  3. 單純從耳塞的貼膚感而言,不如30.不得不承認BOSE做的耳塞的感覺真的很棒,不過不知道是不是跟形狀有關,總之沒有30好,不過也沒啥關係—除了有對比,對體驗上沒有明顯的對比

這玩意兒…我是第一次見到還有這種測試???雖然我也不知道耳機是怎麼通過播放一段音樂來判斷出貼合度的,但是……還是蠻厲害的

5. 最最最最表揚那個交互方式,如果買了,相信你會愛上那個「滴答」聲,我見識不多,第一次見到耳機上這種交互方式,目前來看,感覺很帥,不過估計後面也會疲勞……

6. 表揚快遞,沒想到上午就到了

總之……有這體驗,還有這分期付款,現在再不買,又和第一代一樣要等貨好久了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