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

九月的上海,天气和台湾夏天一样炎热,随处可见的摩天大楼,阻挡了风的流动,像把人闷在城市里。上海在二○○九年首次参加全球PISA阅读素养测验就勇夺冠军,吸引全世界到上海取经,天下杂志教育基金会也在这样的机缘下,不顾闷热的天气,带著二十名来自台湾偏乡小学的老师到上海。这些老师都是积极的阅读推动者,为了争取到上海参访,除了书面报告也经过面试甄选,甚至有人自费参加。对于上海,他们或多或少做了些功课,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亲身走一趟,对照两岸,还是给他们许多震撼。

 

第一站    新黄埔实验学校

 

新黄埔实验学校是一所民办(私立)学校,这里的孩子都是经过考试筛选的精英。上课的老师孟慧,是有二十年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观课现场上的是五年级第一课〈快乐的杉树林〉。

 

「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学生大声说出投影片上的「自读要求」后,开始各自朗读。三分钟后,后排的学生举手:「作者以他在杉树林的生活,回忆他快乐的童年。」回答完问题,孟慧又要学生用看的,「观察」作者是如何写杉树林。全班顿时安静下来,每个学生用手指著课文,一字一句的在心里默念,直到孟慧点了前排的一个女生起来分享她看到了什么?「作者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形容杉树林,」女孩流利的回应。

 

简单看懂文章后,进入小组讨论,要回答「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杉树林?为什么?」大伙儿吱吱喳喳,孟慧也到各组指导。喜欢秋天的小组先是一起念了段作者描写的句子:「叶子红得那样鲜艳,火红火红的,远远看去,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其中一名组员接著说:「这句话表现出了作者觉得,单说叶子是红的,还不够生动,所以他用了比喻句,把杉树林的叶子比喻成一团一团燃烧的火焰,让我知道,秋天的杉树林,叶子是非常鲜艳的红色。」

 

少了老师冗长的讲授,学生自行归纳,原来秋天的杉树林在作者眼中「红叶似火」。

 

震撼1:学生能自己做课文赏析

 

「他们学生自己就把课文赏析讲完了!」桃园县自强国中国文老师陈慧贤,观课后忍不住大声说出自己的观察,其他台湾老师也频频点头。孟慧笑了笑,把功劳归功于孩子的课前预习,老师只是引导。

 

在上海,生字与字词的学习是低年级要做的事,到了中高年级,就要开始理解句子与课文。尤其学生课前预习就要查生字和解释、自我学习,所以除非是艰涩的字词,否则老师并不会刻意停下来解释。「但是不论哪个阶段,都必须『字不离词』、『词不离篇』,」新黄埔实验学校小学部主任汤国平强调,生字不是死板板的分析部首和笔划,而是如何应用,以及放在不同文章脉络里解释。

 

台中市文武国小教导主任赵翠玉也发现,老师将文章架构带入课堂,课文成了文本分析的范例,学生按照季节分析杉树林的景色,「杉树林到底美在哪里?学生一但学会了,就可以用在写作,」她感叹,虽然台湾的课堂上也有教学生认识文章结构,「但是做得不彻底。」

 

当台湾的阅读,多数还是学校行政主导的「活动」,上海却早先一步把阅读学习融入语文课,充分利用阅读理解策略,培养学生文本的分析能力。

 

有三十年教学经验的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高永娟强调,语文课不是文学课,应该要教导孩子如何运用语言,「读得正确、知道人家在讲什么,然后才能学会欣赏。」上海的语文课希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时,也可以立刻掌握文章在讲什么?作者如何表达?

 

参访的台湾老师对上海的教学方式啧啧称奇。台南市文昌国小老师李佳茵坦承,台湾教师没有系统性的分析文本,再加上零碎的生字预习和圈词,想到什么教什么,反而让课文显得「碎尸万段」。国教院测验及评量研究中心主任李俊仁也认为,上海课堂利用「关键字」来捕捉文章大意,技巧非常纯熟。他建议台湾老师「忘掉课本!忘掉教师手册!」回到文本,讨论文章内容和作者如何表达,才是未来人才需具备的能力。

 

震撼2:探究型课程,培养研究能力

 

除了将阅读纳入正规的语文课,培养学生理解与分析文本的能力,上海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表达与建立论述,也在国中小发展「探究型课程」。这种类似台湾高中、大学生的专题研究,在上海却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训练。「家长觉得难,好像是给家长出作业一样,所以一开始受到很大的反弹,」新黄埔实验学校小学部主任汤国平表示。

 

探究型课程仰赖学生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希望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像是有一堂语文课,上到鲨鱼的牙齿可以把人一分为二,学生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们发现了学生的兴趣,就让他们去搜集资料,研究到底为什么鲨鱼有这么锋利的牙齿?」汤国平强调,探究型课程没有办法预先设定,老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产生探究的兴趣。他举例,低年级学生适合用游戏或是活动,激发探究的兴趣,并且透过分组讨论培养团队精神;中高年级则可以结合课堂,培养创新精神。「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生,研究发现『米兰』这种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就写了封信建议市长多种植米兰,还因此收到市长的感谢函呢!」汤国平骄傲的说。

 

探究型课程不是特定科目老师的教学范围,而是透过班主任︵导师︶和各科教师的沟通与观察,额外利用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平均一周只有一节课的时间,但是上海延续了学科专业,并且替学生准备好做研究的能力,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开拓眼界。 

 

第二站    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

 

校龄不到五年的大宁国际小学有许多年轻教师,包括这次上公开课的老师孙艳赟。

 

上课的课文是朱自清的〈扬州茶馆〉,除了介绍朱自清,孙艳赟也要同学说说看「茶馆」是做什么的?学生阅读后找到了关键句:扬州茶馆里吃的花样最多,「茶馆」自然就是吃茶的地方。为了营造情境,孙艳赟播放了一段「朱自清那个年代」扬州茶馆吆喝声,虽然扬州的方言让人丈二金刚摸不著脑袋,却让整个课堂一下子有了扬州的味道。学生就像在茶馆里,边读课文边想像著茶馆里的茶点,「都要流口水了,」一名坐在前排的学生笑著说。其中一项特色茶点「烫干丝」,孙艳赟先是提醒学生注意这段文字的「动作」,接著播放影片,让学生跟著影片一边念课文,一边「动手做」,熟悉烫干丝的每个步骤:「先将一大块方的白豆腐干飞快的『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逼』去了水,『抟』成圆锥似的,再『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就成。」

 

课程虽然紧凑,但是浸淫在扬州茶馆的情境里,每名学生在下课后都忘不了「烫干丝」这项茶点。

 

震撼3:老师寒暑假都在备课

 

「情境营造得很成功!仿佛身历其境。」参访的老师无不赞叹孙艳赟的功夫,仿佛把古早的传统茶馆搬到了现代上海,「而且课程紧凑,完全没有耽误时间。」听到台湾老师的赞美,孙艳赟像是放下了心中的大石,她开心的详述自己如何备课、观课等。这下子,却让台湾老师们的心沉了下来。

 

上海的教师备课相当扎实,语文课也不例外。「我们寒暑假都在备课,」孙老师说。为了备课,上海的教师周一到周五都足不出户,连台湾老师喜欢出国放松的寒暑假,也丝毫不得闲。「学校规定十年以上的老师可以交简略版的教案,十年以下则要交详细版,」所谓的详细版,是连老师上课要讲哪些话,都必须一句句写下来,而且上课两周前还要再交一次「二次备课」。 

 

听到上海教师每堂课都要备课,参访的二十名教师突然都低下头。会后,随行参访的国教院院长柯华葳,做了简单举手调查,这群已经非常积极的参访教师,超过一半以上一学期最多备课五堂,而上海教师一学期要备四十多篇课文。台南市文昌国小老师李佳茵心虚的说,就算备课,也多是上课前一两天的事,而且也不像上海有深刻的文本分析。有的老师写教案甚至只是为了参加比赛,柯华葳忍不住直问:「老师,你们写教案都在写什么?」

 

桃园县自强国中国文老师陈慧贤自觉惭愧,坦承自己不够用功,做不到每堂课都预先备课,造成她上课容易和学生聊开,话题扯远,一下子打钟下课,才发现没教完预计的进度。她停了一下说:「如果有扎实的备课,应该可以减少上课的废话。」

 

其实上海的备课还不只老师的自我思考、文本解读,更透过每周一次的校本研修,每两周一次的区级研修,以及每月一次的市级研修,邀请老师讨论教材、教学目标,或是共享教学方法。中级以下教师每五年需达三百六十个小时的研习时数,即使是校长也不能少于两百四十个小时。研习方式除了台湾较熟悉的「集体研讨」,也有「分科带教」让优秀教师担任新进教师的师傅,以及新进教师每周有五个半天必须「外校见习」。

 

除了各式研习,上海也严格实施入班观课,予以评课、反馈。「有时候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也会推开门,就走进来了,」年资只有两年的老师刘晶私底下说,她吐了个舌头、有些无奈,「一进来,听个十分钟,这个老师有没有备课?认真不认真?心里就有底了。虽然他们不明讲,但是这都关系著我的职涯发展。」

 

上海的老师对研习或是观课都「没有不配合,只有适应」。尽管紧张、不习惯,也得忍耐,因为从备课、观课,到最后的评课,甚至是每名老师每上完一堂课就要交的「反思」,样样都关系著未来发展。能不能从教师分级制的初级教师一路晋升到高级教师,甚至是特级教师,这些评鉴制度,关系著位阶、声望,以及最现实的薪资。严谨的备课,以及背后整个掌握教学情形的组织,也让人见识到中国大陆那只「无形的手」,严密操控著每一个环节。

 

其实台湾的教师研习,也有规划对应的组织单位,像是校内的领域召集人和共同备课时间,或是县市政府的国教辅导团、教师研习中心,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评鉴等,除了没有政府和上级的严格监控外,和上海一样,该有的都不缺。「两岸的差别,只是台湾有没有贯彻执行?」南投县隆华国小教导主任黄艳芬私下表示。国教院测验及评量研究中心主任李俊仁也赞同这样的说法,他认为,上海做的台湾也在做,甚至更早开始,唯一就是执行力道不同,「因为我们是个自由的国家。」

 

反思:台湾比上海,输在执行赢在创新

 

上海早台湾一步,将阅读融入课程。他们脱离「字字」计较的文学性,开始教「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语文的「应用」。为了贯彻这样的理念和教学,上海透过市级、区级再到校级的研习,让老师知道怎么教接下来的篇章?班级经营有哪些方法?巨细靡遗而且非常务实,不但没有丝毫的误差,也不容许任何「创新」,否则就会透过观课和评课,向教师开铡,无法在严谨的教师分级制里流动,影响职涯发展。所以每一位老师都认真备课、参与研习、公开观课、评课。

 

教师的竞争激烈,孩子的竞争也不输给老师。上海没有少子化的问题,反而有「爆班」的危机。每班四十人算是标准,一校一千人算是中型学校,而且学生人数还在增加。

 

为了脱颖而出,上海的学生上课非常认真、守规矩。包括在小一入学就要学好规矩「脚并拢、腰挺直、头抬高、手放桌上」,念课文也要「用手指著字」,完成老师在课堂上交代的任务,只需轻轻拍手,就要马上抬头挺胸、手放桌上,等候老师发号施令。有如军事化的训练,让学生无论在哪间学校、哪个老师的课堂,都如出一辙。井然有序的课堂,似乎也变得过度「标准化」。

 

台中市文武国小教导主任赵翠玉看了上海课堂,佩服之余却忍不住怀念台湾,「我们的老师比较创新,教学方法百百款;孩子虽然顽皮,但是活泼。」

 

尽管佩服,尽管震撼,但没有人想要把上海那套威权体系下的运作制度,以及高压力的竞争氛围,原封不动的复制到台湾。令人心急的是,上海学生的质与量,样样不输给台湾的孩子,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全球竞争的现实下,我们的教育现场,实在也需要一些刺激、改变,吸纳国际视野,截长补短,发展出适合台湾的教学模式,找回师生的学习效率与热情。

 

走过上海,当飞机穿越海峡,一个半小时后,机长广播即将降落桃园机场。「老师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开始改变,」柯华葳对第一线教师寄予厚望,期待这趟上海行除了开眼界,也能替台湾的教育注入活水。

 

大陆教师分级制度

 

大陆的教师分级制行之有年,他们将教师分为3级:初级、中级、高级;另辟学术荣誉称谓: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初级教师 

 

大学毕业,执教1年

 

中级教师

 

1 担任初级教师2至4年

 

2 通过专业科目笔试

 

3 论文

 

高级教师 

 

1 担任中级教师5年

 

2 通过专业科目笔试

 

3 论文

 

4 面试

 

特级教师 

 

1 具专业认可,有影响力

 

2 目前上海市1到9年级的教师约有10万名,其中在职的特级教师只有200多名

 

作者:张益勤

家乐学线上家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