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当然是端著手机看啊,不然呢?哈哈,皮一下,下面开始正经回答。关于「七月流火」先给大家科普一下,这句话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大概就是七月天气转凉了,九月要开始让妇女裁剪冬天御寒的衣服了。那为什么七月流火就代表天气要转凉呢?因为这里的七月指的周历的七月,相当于农历的八月,公历的九月,而流火呢,流火其实指的是天蝎座中最亮的一颗阿尔法星,古代称之为心宿二,古人在不断的观察积累中发现,在周历七月南方天空中最亮的阿尔法星开始西坠,这时候天气开始转凉,意味著秋天就要来了,忙碌的季节即将到来,于是就有了七月流火代表天气转凉这么一种说法。

那么七月流火为什么在现代会逐渐转变成天气炎热的意思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望文生义,流火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天空中流动著一团火,光想想就觉得天气很热啊。

第二、历法的不同,现代由于阳历(公历)的施行,七月正是酷暑当道的日子。

第三、官方的承认并传播,05年的时候郁慕明到人大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在欢迎词中写到: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这在当年引起了社会对七月流火一词意义的大讨论,但后来大家都逐渐接受了七月流火代表炎热这一新含义,官方也不断有表述,民间也逐渐推广开来。

中华漫长五千年历史从来不缺乏这样的词语,比如空穴来风,古代代表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没有根据,而现代却指是的毫无根据来由的事情。七月流火的含义渐变也是可以理解和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现代汉语词典为七月流火增添炎热的意思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这个词最早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原本意思是指夏历七月大火星下行,九月就应该裁制寒衣了。此处「七月流火」本是仅仅描述一种天文现象,后人由这种天文现象对应的气候变化将这个词引申诠释为天气渐渐转凉的意思。比如《左传·昭公三年》中有句「火中寒暑乃退」,说的就是大火星早上出现在正南方时寒就退了,晚上出现在正南方时暑就退了。

这个古色古香具有很美意向的词语,在历史的演变中意思渐渐「南辕北辙」并「绝处逢生」,最终在现在日常运用中成了「天气炎热」的代指。应该来说,这种从词语本意中「离家出走」而「借尸还魂」或者「借壳上市」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绝大多数的「误读」造就的词意「更新」更符合现代人们认知的约定俗成的解读,赋予了这个词更具生命力和穿透力的表达,我们应该抱著乐见其成的态度。

其实最典型的还有就是「青春作伴」中的「青春」一词。此处中该词正解见《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比如杜甫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就是指春天的意思,但流行歌曲中唱道:「让我们青春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似乎是更张力的一种表达。而前段时间火的一塌糊涂的那首袁枚的《苔》中前两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中的「青春」本意是指春天,但在主流的解释中却当作表示年青美好年华的「青春」来解读,这种「美丽的误会」被大多数人欣然接受,由此带动这首沉寂了三百年的小诗红的发烫火的发紫。

具体到「七月流火」这个词,由于古今之异,现在的七月是骄阳似火的最热的一个月份,而「流火」更容易理解成「流动的火」的意思,把这个词拿来形容天气炎热更贴切不过了,其本意由于时代的隔阂今人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这种抹平了词意的「代沟」而自创新法的解读亦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进阶」,自有其一定的道理和规律使然。

综上而论,从文化演进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背叛了词语本意但却让人更易理解的一种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通常解读,某种程度甚至超越了原本意思所代表的境界,有点像哲学意义上的「本我」和「超我」的关系,这种「越位」式的意思表达在现代语境下具有更多的丰富性和时代感,并由此拓宽了空间也升华了意境,我们应该对此不必抱著「莫名惊诧」的想法。


不请自来客。

现在字典也少数服从多数啦。

其实也是……语言文字的表达也算是人们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吧。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火星西行,天气转凉。但是从字面上看呢,可以「望文生义」的理解为七月啊热的和天上流下火一样。

这种情况在汉语演变过程中很常见。这叫古今异义。

举几个例子: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味道好。

●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开张 古义:扩大。今义:开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社会在发展


七月流火是一个特别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以前总是被误认为形容天气炎热,其实恰恰相反,大火星西行代表天气转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语出《诗经》。

最近收入词典,添加了新的意义,我今天还是第一次听说,没有考证。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该词误用的频次太多,为了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顺应时代变化,保证辞汇的生命力,而添加了新的意义项。辞汇不是僵化不变的,它是在具体使用中展现生机与活力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这次把新的意义收入词典,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类似的道理,有很多汉字恰是因为大家总是误读,而索性更改了字音。比如原来读"(ai)呆板"现可读"(dai)呆板"。

所以,不论是增添意义还是更改字音,在汉语言的发展史上都是数见不鲜的,因此,我对此次"七月流火"添加新意义,表示接受。


个人觉得顺应潮流,接轨时代,就像「是可忍,孰不忍」一样。当初刚接触这个词的时候,也是从字面理解为天气炎热,然而,这「火」所指的是星象并非气候。古人观星象察规律知时序晓节气,现在的人们极少能够做到了。况且这是出自中原地区的历法,并非放诸四海皆准。其二,在非特殊地带,两千多年前的气候和现在也不一样。天上星辰有其轨迹,千万年不见偏差,人间风景已是几度沧海桑田。如今在我天朝境内大部分(人口密集度高)地区,农历七月正值酷暑,亦非天气转凉的当口。总而来说,星象是某一地区的超长时间内的时序规律,并不能体现气候变化。古人的星象历法不完全适用于当下,所以「七月流火」可有第二种含义。


主要是两个字流和炎,八几年之前空气等都没有污染烈日下看远方都能看到空气的流动,你们想一想再之前的年代天热的时候看著热空气在流动现在的环境已经看不到了,只能体会到炎炎闷闷的夏日,你们觉的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