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超级想吃《许三观卖血记》里的炒猪肝。

余华擅于刺激读者的口水,《许三观》为甚,比《兄弟》里的阳春面、三鲜面诱人百倍(偷窥屁股的等价物,一点不想吃)。

许三观从前辈那里学到,卖完血去吃炒猪肝,就能把卖掉的补回来。「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酒要温一温」,这句经典的点菜话术,像咒语,像一种迷人的赎罪。我甚至感觉:不卖血,炒猪肝就没味道。

第一次看《许三观》,是在杂志上看了一个片段:饥荒年间的生日一如平常,许三观一家喝了小米粥便往床上一躺,减少消耗。小米粥与往日不同,加了糖,但是甜味吃不出来,一点不过瘾。躺著躺著,许三观用说话给许玉兰蒸了鲫鱼,给儿子们做了红烧肉,给自己炒了猪肝。虚拟的食物,但有满屋的香味,意淫的满足,乐观的精神。真好看。

我不知道人血还可以当买卖,不知道卖血前喝几大碗水能把血弄多、弄稀,也不知道水喝太多膀胱会炸掉。于是,许三观抽血的时候,我双腿发软;他发著烧还拚命狂喝著冰凉的河水的时候,我就想起那长满了藻的绿河;阿方膀胱炸掉的时候,我小腹隐隐作痛。我边看边揪心,不知道许三观的身子什么时候会败掉,什么时候会像根龙一样脑溢血,什么时候会像阿方一样炸膀胱。但是没有,余华仁慈了一回。

《许三观卖血记》情节的刺激性极强,味道很浓。不同于《活著》的悲怆,更像骂骂咧咧的玩笑。


看了回答发现大部分都是《活著》《许三观卖血记》 ,这两部小说写的的确很好,但是读一个作家应该先了解这个作家,你越了解一个作家,你才能把他的书读得更明白。

我最喜欢《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是余华讲述自己生活经历和文学的散文集。

还有《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是余华讲述自己在对于文学和写作的认识。

读完这两本书再读余华的小说,也为时不晚啊。


《兄弟》《活著》《许三观卖血记》我觉得这三本都特赞,安利


《活著》

悲惨的命运里却让让人看出了生命的坚韧。

有时候坚韧地活著便已值得人尊重!


《活著》,苦涩中有温暖,无情中有希望。没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著更艰难的事,读这本书的感觉,像是喝中药,苦也得喝。

有人说,看《活著》看到的是对生命的无限希望,可是我读到的却是一次更比一次沉重的打击,是现实的无情。(这是第一次读完的感受)

我目睹过很多类似的残酷,儿时的小伙伴,小学毕业后就再没联系,最后一次听到他的消息,是在2015年暑假,他跟朋友去江边游泳,溺水了。在那之后,偶然碰到过一次他爸妈,眼神空洞到仿佛什么都看不见,我什么都没说,因为没有任何话语能为他们减轻半分痛苦,万念俱灰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2017年爸爸意外车祸,颈椎骨裂左眼球受伤,在外地实习的我接到妈妈电话的时候懵了然后嚎啕大哭,像傀儡一样连夜赶到医院。妈妈守在床边,迷离恍惚,这一次对她打击太大。姐姐正好工作忙,两次手术她都是请假回来,术后等爸爸清醒了又得匆匆赶去外地上班,第二次手术后,姐姐准备走的时候,爸爸拉著姐姐的手说:爸爸不听话,累著女儿了。一向强忍泪水的姐姐终于也没忍住眼泪哗啦啦的流。那一段时间很难熬,崩溃过很多次,麻木了听著一声护士说的那些最严重的后果并麻木的签字,但是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都会过去,爸爸恢复的很好。

在医院同病房有一个年龄相当的男生,伤到了腰椎,下半身失去了知觉,住了大半个月的院,没有任何好转。住院期间有几天他转去了过道,再转回病房的时候,看见我很热情的打招呼:hello,我又回来了。笑得像一个无忧无虑天真乐观的孩子。有天妈妈看著病床上的爸爸说了句可怜,他回:你这有什么可怜的,动了手术就可以下床走动了,以后能走能动的有什么可怜,你没看见大街上有些缺胳膊短腿的,有的这辈子都不能站起来,那才叫可怜呢。后来他转去了别的骨科医院(那家医院是当地最好的骨科医院),一天医药费五百,需要治疗三个月,不保证双腿能否恢复知觉。他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他爸爸,上半年检查出了食道癌,他也才二十七岁。我是听老妈说的这些,当时突然就眼泪不受控制,现实真的太无情,那么乐观坚强的人命运一定会眷顾的,希望他永远都有孩子般的天真、能一直笑的像个孩子。

2019年,爷爷肺癌晚期,看著病床上瘦到只剩一副骨架的爷爷,心里很沉重,从小到大,从来不敢想像家人的离去,也从未经历过这种永远的离别。那是我第二次看《活著》,获取能够直面离别的勇气,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的。

这本书给我多很多很多力量,去面对苦难的力量,去面对离别的力量,去面对人生百态的力量。经历种种,人真的很脆弱,活著,一定要好好珍惜。

无意看见有人说苦根吃豆子撑死了这一段太荒谬,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几十年前的血雨腥风,都是听说,谁都无法触及,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都谈不上感同身受。想起了九十有几的曾祖母,目睹了这个国家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到如今的整个衍变过程,她很少说起那些以前的事,兴许是不记得了吧。她吃过的西瓜皮是最干净的,找不出任何红色的痕迹,给她买的东西都放在房间里好好收著,每次我们回去就拿出来问问保质期,快要过期的才舍得吃。我说牛奶不能久放、别留著,给你买回来的东西就赶紧吃,放久了不好,我们要吃都会自己买。老人家答:我一个人哪能吃这么多。

前不久回去看到老人家坐下来裤腿都快到小腿了,那么冷的天脚踝还露在外面,问:「裤子怎么这么短,有衣服穿吗?」答:「这些裤子就这样,站起来不短,坐下来就短了,你姐姐去年买的那条厚的都还没穿,有的穿。」我:「给你买回来了你就别收著啊,不穿放那都收坏了。」答:「这条都还没有穿坏,哪穿的了这么多。」她就是这样,有什么都要收著,不舍得吃、不舍得用,所有东西都很宝贝。偶尔会听老人家提起以前,可总是轻描淡写,不像是在说自己,可是她的生活习惯是从那时候保留下来的。听的最多的是关于曾祖父,她口中的曾祖父,睿智、勤劳、勇敢。

余华说:「活著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哪怕生命里久违的温情被一次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存在于世,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曾经我以为我的生活用不著依靠心灵鸡汤,后来,当真正遇到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才发现,偶尔也需要来一碗浓鸡汤才能继续兴致勃勃的活下去,再后来,发现心灵鸡汤远不及身边的人来的有效,至此,感谢每一个陪伴我的人。

与福贵相比,原以为天都要塌下来了的事情也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或许这就是通过《活著》感受到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苦涩中有温暖,无情中有希望。

借用《猎场》中的一句话:伤一伤,欲死欲哀;养一养,否极泰来。

这是《活著》带给我的力量,这是一本有力量的书。


《许三观卖血记》和《活著》都是在网路上爆红的,我一直是拒绝看潮流书籍,(不是说这两本书不好看,网路已经歪曲了这两本书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余华的《兄弟》《在细雨中呼喊》不输给这两本,我真的希望实体书不要在哪个时代又突然的爆红起来,这样子就会毁掉原本书籍想要表达的意思


《活著》一如既往的悲惨结局,却又充满著力量。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


更喜欢许三观卖血记。


谢邀

如果是最喜欢,那应该就是《十个辞汇里的中国》

这本书里,余华曾说「十个辞汇给予我十双眼睛,让我从十个方向凝视当代中国。」

这十个辞汇分别是「人民、领袖、阅读、写作、鲁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历史观点与热点话题相结合,余华在十个辞汇中反思历史,窥视当下。

这本书看完,直接刷新了我的三观,特别是对中国近代史的观念的刷新。从《十个辞汇里的中国》这本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余华小说里的原型。都说余华的小说具有批判性,从《活著》《许三观卖血记》再到《兄弟》,其实小说的原型都是赤裸裸的现实故事。


《活著》,不同年龄看有不同的感悟。看懂了也就想明白了


《许三观卖血记》

这本书在生活艰苦的环境同时又保持著温暖、乐观的心态。

不过我第一遍看的时候总害怕像《活著》那样,很多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看得我心惊胆战,幸亏没有,为了弥补当时那种紧张害怕的心情,我又再去看了一遍。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兄弟》《活著》,我是看过这两本。


细雨中呼喊


《活著》,也是看了这本,他的小说我再也没碰过。


活著呗,写的太生动,以至于以后我都喜欢看这种生活和年代的书


古典爱情故事,时间在我不经意间就消失了


活著,许三观卖血记


活著


实话实说,都值得一看,《活著》可以第一本阅读,接著《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