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裡坊間的民俗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手扎燈籠。

哈嘍,各位讀者們好,我們又見面了!上一期我們簡單介紹了華麗大氣的宮燈,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民間燈籠吧!要說這民間的燈籠雖比不上皇宮中的燈籠奢華精緻,但卻別有一番韻味。民間的燈籠相比於宮燈少了幾分威嚴莊重,更多的是樸素和傳承,手扎燈籠便是如此。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手扎燈籠

山東濱州,有這樣一批會扎燈籠的老手藝人,他們用將葦篾作為手扎燈籠的主要材料,在秋天割下蘆葦去除葉鞘,經過精心挑選後,把蘆葦切成半米和一米兩種規格的小段,再用破蔑工具將葦子分出幾股葦篾,由於破好的葦子缺少水分,還要在水中浸泡,待到葦篾泡的柔軟時,才可以扎燈籠皮。僅準備材料的時間就已經如此長久,扎制的過程更是耗時。

手扎燈籠的製作過程

製作一個手扎燈籠,首先要使用特定的工具將葦子分出幾股葦篾。再以14條葦篾分為兩兩一對,交織編錯,紮好燈籠口,套上稍短些的葦篾做燈籠腰。通過「壓一挑一」的方法將原本散著的長長葦蔑編成菱形的小格子,等三道腰都編好之後,燈籠的雛形就出來了。

手扎燈籠的製作過程

經過了這麼多道工序,出現的還僅僅只是雛形。隨後還需要將已經出型的燈籠還需套在特製的楦子上「整形」,把燈籠的上口調成適當的大小,把中間的葦篾撥到適當的位置,然後再取下依照上面的規格編燈籠的下口,如此一來可保證燈籠的大小一致。最後製作好的燈籠皮上,用畫好花樣的透明玻璃紙在中間一卷一纏,兩頭用彩紙一包,一個手札燈籠就完成啦。

這樣一個精細複雜的手扎燈籠,一個鐘頭也就能編四五個燈籠架,再加上糊紙等工序,一天能扎大約40個燈籠,如果是大一些的,一天僅能製作一到兩個而已。

老手藝人被葦篾劃破的雙手

即使是最熟練的手藝人,也難免在製作過程中被葦篾劃傷手指,更主要的是手扎燈籠耗時長消耗經歷多卻收益少,堅持下來的手藝人也只有十幾戶。但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即使傳統的手扎燈籠沒有現代燈籠那樣光鮮亮麗的外衣,卻憑藉著它樸素的技藝被列入了濱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手扎燈籠也開始銷往周邊城市,有些型號的甚至遠銷國外。

陽光下的手扎燈籠

因為老手藝人對傳統民俗的堅持,手扎燈籠這一技藝得以傳承、傳播。即使他們的雙手為葦篾所劃破,他們不曾停下編織的雙手;即使收入再微薄,也終有一群人在自發地維護這傳承的紐帶,讓這一傳統民俗留下被世人得知、認可和欣賞的機會。在此,也希望其他被埋沒或即將失傳的手藝可以繼續傳承下去,等待著被世人重新認識、欣賞。

感謝各位朋友的閱讀,我是本文作者沐笙,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記關注我們的公眾號蘇家酒窖,每天為您帶來最有趣的傳統文化!也歡迎把我們分享給您的朋友們!如果您其它有趣的想法,也歡迎評論留言給我們一起討論哦~愛你們!

歡迎微信搜索【蘇家酒窖】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