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上看看,上面有很多關於非遺類的新聞和相關信息可以查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www.ihchina.cn圖標

),


在即將失傳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黔西南的藍染技藝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以下是正文:

貴州黔西南:來自3000年前藍染技藝,年輕人在遺忘,如今難有繼承

- 布依藍染 -

他們固執地留住了

舊時「指尖技藝」的美好

走在貴州一些城市的街頭,已經很難辨認出誰是苗族、布依族或是侗族、瑤族了。在民族日益同質化的當下,大多年輕人都已經穿起了日常的便裝。他們摒棄繁複穿戴的同時,也遺失了那一份獨特。

藍染布料 BY 網路

然而,在貴州南部,仍然還有一部分布依族的老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地恪守著民族裝束。

布依族老人 BY 水影PHOTO

她們崇尚指尖的溫度,從種植蓼藍,到打靛泥,再到染色,代代傳承的非遺藍染技藝,仍然保留在她們雙手之間,穿搭在她們身上。

在對抗時間的洪流中,她們「固執」地留住了,舊時「藍染技藝」的美好。

//////////

來自3000年前的打靛技藝

《詩經》有云:「終朝采藍,不盈一襜」。早在3000多年前,蓼藍就已成為中國歷史上廣泛種植和使用的經濟作物。

雖然蓼藍也是常用的藥用植物,葉有清熱解毒之效;但更為人熟知的,是它作為中國古代廣泛使用的靛藍染料的名氣。

蓼藍葉 BY 網路

當現代的織布和染布工藝尚未到達中國以前,生活在氣候溫暖濕潤的貴州布依族人,大量使用蓼藍去染制獨屬於他們的靛藍色。

時至今日,即便是方便快捷、價格低廉的化學染料,不可避免地取代傳統的草木染,但是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民族傳承,仍然在這裡頑強地延續著。

草木染缸 BY 網路

在貴州大大小小的布依村寨中,時常能看見牆角邊半蓋的染缸,他們大多從市場上買來靛泥,再回到自家染缸里染色。

在黔西南州貞豐縣的高寨村,許多村民家裡還保留有直徑近5米的打靛池。

BY 網路

由於周邊生活的布依族人家,依然保持著對蓼藍染布的需求,卻不再自己「種藍打靛」,這就變成了高寨村的「商機」。

「水浸三日,藍色盡出,投入生石灰,則滿地顏色皆收入灰內,以帶紫色者為上。」

貴州《黎平府志》?

從千百年前就流傳下來的種植蓼藍和古法打靛,還在高寨村上演。

每年的農曆2月到農曆11月,是高寨村最繁忙的時候。

農曆2月的蓼藍開始發芽,7、8月間待葉子變青,是蓼藍的第一次收穫,名為「摘葉」;間隔3個月後,待到立秋後新葉齊齊長出,是蓼藍的最終收穫,此時制出的藍靛,名為「大靛」。

蓼藍種植 BY 網路

和貴州大多數鄉村一樣,年輕人普遍外出打工,這一場持續近9個月的忙碌,勞動力多以中年婦女和老人為主。

每浸泡一大池子的藍靛,就需要投入上千斤的蓼藍。從田裡往靛池裡運,往往要經過不少崎嶇的山路。

就連馬匹在運送過程中顛簸而出的蓼藍葉,也會被村民們收集起來,因為一趟運送下來,實在是太辛苦。

高寨村的老邱每年蓼藍運送回來的「打靛」,都會得到哥哥和其他3個村民如約而至的幫忙。

老邱家直徑435厘米,深度90厘米的一個靛池,需要投入900-1000斤的蓼藍枝葉。待到注水浸泡後的第四天清晨,哥哥和其他朋友便會來一起清除池子的沉澱物。

BY 民族服飾博物館

當80斤的生石灰倒入靛池時,歷時30分鐘的打靛才剛剛開始。

5個人用打桿從不同角度把池水向中央推動,如此循環往複,才能得到最純真的靛黑色。

自然沉降了5個小時後的靛泥,會被老邱在趕集的日子,拿到街市上去買賣。這是他們一家一年主要的經濟收入。

BY 網路

實際上,高寨村的大多數村民都已不再沿用這種人工打靛的方式,改用機械代替,但老邱還是固執地堅持著。

這些帶有手藝溫度的靛泥,會被尋常布依人家買回家裡染布,有時候也會被染布的工坊批量買走。

這樣稀世的舊時手藝,便會從「打靛」,走到了「染色」。

//////////

非遺技藝的「無人傳承」

染是布依族古老的人工印染技術。它是詩意地棲居在黔西南大地上的人們,從植物知曉大自然的秘密,用大自然敘說故事。

他們採集蓼藍葉子,發酵後製成藍色染料給布匹上色。不同深淺的藍於其上。

BY 網路

這符號化的抽象藝術,是布依族人對於生命極簡化的思考;而這思考的具象化表達,在於他們生命的延續後,一代代的傳承。

在黔西南州藍靛染傳承人韋光弟的染布工坊里,很多工具是從他父輩的時候就傳承下來的。

雖然向外人簡單介紹起藍染時,韋光弟總是只有「就是把布用靛藍染料染成藍布」這一句簡單的話語,但真正實際操作起來,卻要比想像中難得多。

在本就嚴寒刺骨的貴州的冬天,染布手藝人們還需要把雙手浸泡在冰冷的染缸里,不停重複著浸染的動作,才能達到染色的最佳效果。

「像我們這代人下邊的子女,都不願意再繼承這個手藝了。」韋光弟在聊到全村從事藍染的行業情況時,有些惋惜地說。

藍染作為布依族傳承千年的染布技藝,無疑是整個布依族的象徵。它描繪的是布依族先人們生活著的田野山川,飛鳥蟲魚。

當現代人類逐漸忘卻了古老技藝,甚至遺忘了個中表達帶給我們關於生命的思考,不再傾聽關乎「遙遠的聲音」,未免叫人遺憾。

「梭納100計劃」發起人熊雪宇和禹熹,帶著團隊前往藍靛染傳承人韋光弟的染布工坊參觀時,這個「無人傳承」的消息,讓他們感到「惶恐」。

//////////

非遺與大眾的「一步之遙」

如何才能被大眾所接受?這大概是每一個「無人傳承」的「非遺」,都要面臨的問題。

而「梭納100計劃」,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式。

「梭」,是梭子,經緯交織,織出布匹;「納」,是布依語里的「田園」,代表山村生活的智慧與美好。

BY 網路

「我希望我們的團隊,就像梭子一樣,一頭連接著非遺傳承人,另外一頭希望連接大眾。」「梭納100計劃」發起人熊雪宇表示。

「用現代美學的觀念,尋訪山村,再造傳統。」

這是兩位設計出身的發起人,在「梭納100計劃」理念上的不謀而合。

技藝代代相傳,布匹綿延不絕。「印染」技藝的現代化表達,是連接山內外世界的橋樑,只有讓傳統技藝與當代生活融合,才能讓非遺向未來延續,讓文化向外界推廣。

2019年11月中旬,梭納 · 非遺體驗課程,於興義萬峰林八音堂正式亮相。

由來自黔西南州晴隆縣布依族非遺傳承人李利老師擔任主講,由淺入深的講述和帶隊體驗扎染這一傳統手藝。

扎染是布依族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它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

在扎結而出的每一種花,即便是有成百上千種,印染後的花紋卻各有不同。這在機械印染工藝千篇一律的時代,就像是獨屬於手工印染的浪漫。

當人們重拾起對非遺技藝的傳承與好奇,當布依藍染真真切切的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或許藍染技藝就可以逃離「無人傳承」的窘境。

而通過藍染的「藍」,向大眾展示的,不僅僅只是一項絕妙的技藝,更是另一方天空下,布依族人對於生命的理解和傳承……

-END-

文 編輯 丨新小志

參考 | 《「梭納100計劃」--尋夢藍染》等

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


小布是布依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有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有十五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收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蠟染技術、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醫藥(益肝草製作技藝)、儺戲(荔波布依族儺戲)、楓香印染技術等。下面,小布就從其中選取幾項為大家介紹介紹。

1. 楓香印染技術

楓香印染是布依族一種獨特的民間手工技術,其工藝流程比較複雜,其中用到了老楓香樹脂和牛油等不常見的原料,楓香印染技術主要被用於製作服裝、背帶、被面等。布依族人民有語言但無文字,所以楓香印染技藝全靠口傳心授,印染的圖案也大多承載了布依族的歷史變遷、生活狀況、民俗風情等眾多人文信息,值得學者深入研究。

布依族人民在染布

2.布依族醫藥

由於布依族居住地大多較為偏遠,交通不便,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布依族的先民對疾病的了解很匱乏,對疾病沒有預防的概念,只會在疾病發作後採取一定的措施,有時候甚至束手無策,只能請鬼師驅邪。在長時間的反覆實踐後,鬼師逐漸對疾病有了一定的認識,對天然藥物的用法、療效和毒性等都積累了許多經驗,掌握了多種對症治療的本土療法,其中一種用於防止肝病的草藥秘方更是得到了重視,現在已經可以用現代化方式進行批量生產了。

布依族特有的熬藥

3.布依族"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顧名思義就是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舉行,之所以在這一天舉行,是因為每年的農業生產都在農曆三月初三左右開始,但這個時候春旱和蚊蟲災害也開始萌動,所以為了祈求寨子平平安安以及有一個好收成,布依族便會在這一天舉行一場大型的祭祀活動,在祭祀的當天,布依族的男女老少會殺豬羊、舞草龍、上山"躲蟲"等,通過這些活動來表達布依族人民對農業豐收、家宅平安的企盼。同時"三月三"也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對唱情歌、尋親擇偶的節日。

布依族"三月三"具有濃厚傳統的農事節日特色,但遺憾的是,布依族"三月三"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正面臨消逝的危機。

布依族在過三月三

如果大家對布依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小布歡迎大家親自來遊覽體驗,大家在遊覽的過程中,不僅能在布依族同胞的帶領下了解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後的故事,也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盡上一份力。

(資料來源:布依族在線)


浪花君想

如果古代名人們穿越到現在

他們也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

關於非遺文化

他們會怎麼做非遺普及?

蘇軾的公眾號

  • 在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有6樣牛羊肉烹制技藝,其中包含東來順涮羊肉製作技藝、月盛齋醬燒牛羊肉製作技藝、北京烤肉製作技藝等。
  • 蘇軾被貶惠州時,寫下:「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其實嶺南不止有荔枝,還有許多美食,在廣東的非遺民俗文化下沙祭祖中,其中有著名「一品鍋」的鼻祖——大盆菜。
  • 《觀林詩話》載,蘇軾每次去鳳翔玉女洞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杭州西湖龍井的歷史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其炒制技術獨具特點。話說「全手龍井滾包技藝」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李白的公眾號

  • 李白愛酒人盡皆知,在李白上千首詩中,光是提到喝酒的就約有200首。「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蘭陵美酒聞名全國,傳說就是因為蘭陵有好水。
  • 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曾隱居出遊江油、劍閣(今四川省境內)等地。「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李白筆下美輪美奐的成都亦是著名的酒鄉,包括水井坊酒傳統釀造技藝等。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世人皆知陶潛愛菊,不知李白與好友孟浩然也愛菊。菊花酒系是重陽佳節的必備飲品,釀製歷史悠久。

乾隆的公眾號

乾隆皇帝,簡直是戲迷皇帝的代言人。他為了看更多更好的戲曲,擴大了南府的規模,有時還會換上演戲的服裝,親自上台演出。

  • 「聽唔北」是潮汕話聽不懂的意思,潮劇是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乾隆版《潮州府志》載:「所演傳奇,皆習南音而操土風」。
  • 南宋時期,在宋雜劇的影響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帶出現了將歌舞念白綜合起來搬演故事的興化雜劇。1954年,興化戲正式改稱莆仙戲。
  • 台州亂彈是一種浙江省的傳統戲曲劇種。唱腔十分豐富,以亂彈為主,兼唱崑曲、高腔、徽調、詞調、灘簧等,是全國少有的多聲腔亂彈劇種之一。

趙飛燕的公眾號

  • 土家族擺手舞,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民間舞蹈,現主要流傳於湖南湘西龍山、保靖等地,被譽為「東方迪斯科」
  • 拍胸舞主要流行於閩南地區的浮橋、江南一帶及泉州、金門等地。拍胸舞傳統的舞者為男性,頭戴草箍,上身裸露,赤足,動作以趨於單一節奏為主,構成古樸、詼諧的風格。
  • 井陘拉花產生併流傳於河北省井陘縣境內,據說拉花是在拉運牡丹花過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稱「拉花」。 井陘拉花現受廣大人們熟知,成為廣場舞蹈的素材。

華佗的公眾號

  • 華佗也是中國古代醫療體育的創始人之一。他不僅善於治病,還特別提倡養生之道。華佗為年老體弱者編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種禽獸姿態的健身操——「五禽戲」。
  • 王氏脊椎療法是清代皇宮御醫治療脊椎、腦疾的一種傳統中醫保健療法。它綜合了傳統中醫內病外治的方法,具有調動人體自身修復機能的作用。
  • 藏葯的珍貴之處,並不僅僅在於其昂貴的純天然材料,更是因為其神奇快速的療效——藏醫藏葯同藏傳佛教一樣,充滿了慰藉感、敬畏感和儀式感,在世人眼中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唐伯虎的公眾號

  • 格薩爾王在藏族傳說里是蓮花生大師的化身。他一生戎馬,抑惡揚善,是藏族人民引以為豪的曠世英雄。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被稱為是石板上的金戈鐵馬,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京津冀非遺聯展6月5日至9日在津舉行,設置了「非遺項目互釋單元」「非遺生活館」「傳習體驗區」「學研成果邀請展」等展覽展示區。
  • 巧奪天工的中國刺繡以蘇綉、湘繡、蜀綉、以及粵綉最負盛名,並稱為中國「四大名綉」。除了四大名綉外,還有上海的顧綉、苗族的苗綉、土族的盤綉、浙江的甌綉等。

伯牙與子期的公眾號

  • 獨弦琴藝術是京族所擁有的傳統器樂藝術,主要流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京族聚居區。獨弦琴雖然只有一根弦,可是在這小小的一根弦上,就有六個泛音點。
  • 那坡壯族也稱"黑衣壯",它是廣西壯族中具有奇特色彩的一個族群,因著裝全黑而得名,在歷史長河中,黑衣壯至今仍保存著古樸完整的民間歌謠——那坡壯族民歌。
  •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器樂等級考試中民族器樂報考總人數所佔的比例不到所有器樂報考總人數的35%。我們不得不承認西方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帶來的影響,但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未來,我們仍需堅持文化多樣性的理念,從傳統音樂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所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多彩,有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體育遊藝與雜技、美術、傳統技藝、醫藥、民俗十類共計3154項

在已公布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去世人數已高達12. 6%,由於缺乏學徒,非遺文化傳承迫在眉睫。非遺保護熱潮掀起的20年,也正是非遺消失最快的20年。「非遺」的傳承鏈條正在中斷,資料顯示,60年間,傳統戲曲劇種損失了三分之一;消失的舞蹈類遺產超過20多年前統計總量的三成

非遺生存的困境迫在眉睫

對於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需要的是大家的關注和行動

只有把握文化的根脈

才能傳遞國粹的溫度


精睿視頻:這項傳承二十代的非遺技藝,竟因他驚艷全世界!?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年畫,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集大成者,用一筆一刻,道盡文化底蘊,續寫民間傳奇,而其中最為甚者,當屬鳳翔木版年畫。

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借於古法的傳統工藝——鳳翔木版年畫,奏刀之先,意征落墨,素有「東方智慧的結晶」之稱。

第20代木版年畫傳人邰立平沿用細膩,自然風乾的梨木板作為製作材料,經由畫樣、刻版、印刷、填色等冗雜的製作流程,詮釋著一個能繪畫、懂雕刻、知色彩、會印刷的「全把式」民間藝術家。

「花紅多結果,葉綠多打糧」,邰立平對紅、綠等純色的極致追求,大膽粗獷,熱烈又純粹。

它最清晰、最熾熱、最繽紛地傳達了時代全相,視覺上的衝擊力俄而點燃,身心也隨之通透。

上朝秦瓊 上朝敬德

邰立平是選擇與被選擇的藝術家。1978年他放棄做工人,用一己之力扛起複興鳳翔木版年畫的大任——進行年畫的挖掘整理和恢復,年畫藝術才由此獲得新生。

邰立平註定把一生都奉獻於鳳翔木版年畫,也贏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一榮譽。榮耀過後,是步履維艱的復興之路。

買木板、刻版、貸款的經濟壓力,像荊棘一樣纏繞身體,良師、益友、親人的支持,助力邰立平在傳統工藝上綻放新的花朵。

西安城門門神的恢復之路,澳大利亞、陝西省美術館、法蘭克福書展的推廣之旅,個性化郵票的創新之造,亦或後代人的繼承之業,都是邰立平的文化傳承宣言。

遠看搭眼,近看有味。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木版年畫如一面鏡子,保留著、追蹤著、探析著歷史文化發展的軌跡,如一卷民俗畫本大書,傳承著、記錄著、演繹著西北民俗百態的變遷。

邰立平懷揣著木版年畫的過去與未來,發出文化傳承之音,擲地有聲,餘音繞梁。

人物介紹

邰立平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陝西世興畫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世興畫局木版年畫第二十代傳人。創辦鳳怡年畫社,先後挖掘,整理,複製鳳翔木版年畫300餘種,創新作20多種。

1994年應澳大利亞墨爾本澳華博物館之邀赴澳舉辦《中國民間年畫珍品收藏展》,同年3月應香港中華文化交流中心之邀赴港舉辦「民間吉祥物展」。1999年隨中國藝術代表團赴法國參加「99巴黎——中國文化周」,2005年,應邀參加上海民族民間藝術博覽會,並獲得特殊貢獻獎。

1996年被陝西省文化廳,文聯,民協授予「陝西民間年畫世家」稱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5年5月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聘為「民間美術創作研究員」;2006年被評為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多次獲國家級金獎和省級傳統特色一等獎。

作品賞析

加官晉爵

加官進祿

執鐧秦瓊

執鐧秦瓊

執鞭敬德

方相

方弼

本文部分圖片由邰立平提供

本文視頻及文字版權所屬西安精睿互動網路傳播有限公司,未經許可,不得刪改盜用。

微信關注精睿視頻(jingruitv)發現更多美好生活。


多了去了


嗩吶,手管,不解釋
有許多,我知道的有崑曲、木卡姆,侗族大歌、古琴、花兒、書法,剪紙等,可在網上搜下介紹會更全面些。

想介紹一個我很喜歡的非遺項目:重慶市榮昌區的傳統紡織技藝——榮昌夏布。2008年,夏布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類別:傳統技藝,遺產編號Ⅶ-47。傳承人信息:顏坤吉,男,1930年1月生人,夏布織造技藝第一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關於夏布的具體起源發展和工藝流程我會放在末尾的圖片里,這裡主要想寫一些類似於碎碎念之類的東西。

2019年的中國夏布振興論壇是我在研究生入學之後在恭王府參加的第一個學術研討會。十月末的北京白天溫度剛剛好,夜晚則有些涼。

傳承人和來自日本韓國的學者坐滿了會議室,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夏布這個名字。聽到在場的傳承人和設計師都說,他們去到日本去尋找保留下來的夏布工藝,我偷偷問了一個傳承人這是為什麼,他說因為現在最好的夏布工藝在日本,在中國反而沒有完整的傳承下來。日本學者吉岡幸雄反覆告訴他們,夏布(苧麻)在日本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做China glasses「中國草」。

然後我一直認為夏布展是我看過的恭王府所有的非遺展當中,做的最好最有靈氣的一個展。

今天在寫導師結課時讓我們寫的心得,

回想起考研時一心想要轉專業來讀非遺,那時是因為情懷,而如今更多了一份責任,還有隻增不減的熱愛。

萬分感慨都在今天的圖裡啦。

另外,我的微博號@心怡姑娘_ 我每天都會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選擇一個進行介紹,有時候放圖,有時候放視頻。感興趣的可以關注哇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