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請教您們一個問題,關於一些比較小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意義在哪

因為老師給的主題是變化,經常聽到爺爺奶奶在聽鼓書,想了解一下這些年鼓書的變化,因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都是我們的文化特色。

湖北的鼓書又叫善書,黃岡善書,勸人向善,講引人入勝的傳奇,內容包括正史、野史、言粉、公案等等,把這些內容加上身法、眼法、手法、步法、填詞,平仄押韻節奏等等的講究,以比較生動規範的形式講出來。

一邊打鼓一邊打快板,加上說和唱,講故事的民間藝術形式,我家鄉是蘄春縣,爺爺奶奶輩的老師傅們是從浠水縣一位老師傅那裡學的鼓書,幾十位現在只剩下一位還在世,老先生77歲了。

我今天去採訪了舒老先生,我是抱著一個很積極的心態去的,也想過這樣活潑形象,生動的講述又接地氣的評書可能還是隨著互聯網手機電視的普及逐漸沒落,畢竟不夠鮮活。

但情況比我想像中要糟糕許多,雖然舒老與時俱進,創新了不少話本,比如我們的家鄉是李時珍的故鄉,他就參照古書原創了《李時珍初出茅廬》,但免不了晚景不佳。

他還記得很多口口相傳下來的民間故事,能傳下來的古書上沒有記載,但是也很有價值,他還又新寫了一個本子, 他到現在仍然在堅持看書,他說還記得四十本,沒錄下來。

但是,沒有人能支持他,繼續錄下去了,政府本來是說支持,但也越來越敷衍。電台還拖著約好的錄播錢不給。

是不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那些受眾不夠廣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沒辦法作出完全適應時代和受眾的改變,就沒有繼續生存的價值了?

還是說在過去的時間裡,曾經已經發揮了作用就夠了,日後留下一些資料,給感興趣的後人稍微研究一下就可以。


在這個問題里,我覺得可以先聊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裡面說:「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

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具有4項價值:①歷史價值、②文學價值、③藝術價值、④科學價值。

湖北鼓書這個項目我不了解,簡單查了一下,是一門以說、唱為主的曲藝形式。一般來說,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夠反映一個地區一個群體對社會、對自然、對世界的共同認識。比如湖北鼓書又名「善書」「說善書」,主要的書目里包括《花和尚》《羅成代嫁》《滴血成親》等,這些故事裡都反應了湖北人對善的理解和對人本性的要求,即樹立了一個善的目標,也提出了向善的要求。從書目、劇目的演變,也可以看出人們的道德要求的演變過程。從細微處著眼,就能分析出很多社會人類學的東西來。

湖北鼓書的歷史,正史記載甚少。從鼓書藝人的師徒相承關係追溯推測,清道光末年,即有有名的鼓書藝人賣藝授徒。在這之前的流傳時間肯定更久。其中早期名藝人丁海洲(丁鐵板)據說是由山東經河南來湖北武漢獻藝謀生,他傳授了黃玉山等五個徒弟,繼有匡玉山、潘漢池、王鳴樂、陳謙聞、張明智等,共經歷七代師徒傳承。7代傳承,百年歷史,其中的經歷,滿滿都是大時代的變遷。從頭捋一遍這門藝術的發展史,其實就是這個地區的大歷史。和一本正經的歷史相比,這樣的歷史更為鮮活。這就無法比擬的歷史價值。

湖北鼓書的一門曲藝藝術,但是不管是說是唱,內容都是傳統文學的底色。它以方言為載體,其唱詞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不管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

以上就是簡單的羅列了一些關於湖北鼓書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一些價值所在,我對這個項目不了解,只能簡單的說這麼一點內容。裡面具體的、深層次的價值體現,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發現。

另外,我覺得你所說的價值,更多的是想是現實意義吧。受眾萎縮、傳承乏力是差不多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臨的問題,大勢所趨之餘,也沒有太過悲觀。據我所知,很多民間曲藝、戲曲也都還有這深厚的群眾基礎。一些小民間劇團雖然生存的環境整體比較艱難,但是也有不少做的好的能夠脫穎而出,有不錯的收入,能夠招到新人來傳承。最極端的例子,我們曾經都以為相聲已經瀕危了,但是從郭德綱開始,人民發現原來傳統相聲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甚至成了一種社會現象。

我覺得不用悲觀,很多人都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做著努力。


1增加文化認同,出於這個原因,國家政府會花錢延續這些。

2也許某天會有新的價值。比如說近年發明的國學、漢服,比如說屠呦呦從本草綱目獲得靈感提取了青蒿素,當然這是偶然。


是否有價值這個問題,眼光一定要放的長遠些。

我記得袁隆平培養水稻時使用了形同雜草的野生水稻來抗倒伏,讓新品種水稻不再容易折斷。讓更多的人吃飽飯。

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個道理。我們並不知道何時會需要一門傳統技藝和精神來獲取靈感,創造新的價值。

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用文字,錄音,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來,讓我們在未來的某一天需要的時候拿的出來,用的出手。

如果有可能,在自願的前提下消費他,支持他,宣傳他。逐漸融入生活。

對於提問者,你甚至可以在獲得允許之後錄製視屏或者錄音。

而且是注重先錄製你所說尚未被記載的,傳統的曲目。並且可以對手抄本進行掃描複製。和老人聊天,了解記錄老人的師承,生平,從藝經歷。

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田野普查就是這麼開始的。

你做的真的很棒。


當然是有價值的,當然非遺最理想的傳承狀態是有徒弟有廣泛的受眾,次之的情況是對這個項目進行數字化保護,包括拍攝、錄音、文字記錄等,在後繼無人的情況下,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快記錄保留下來,避免到了人亡藝絕之時,到了後世需要研究學習時卻無處尋之。政府雖然對非遺保護有一些相關的法規和條令,但涉及到財政撥款則並非強制性的,所以在非遺保護的終端往往非常乏力,通常取決於某個地方的文化官員是否走心。在官方不保護不作為的情況下,也只能求助於一些民間機構、志願者,或是媒體。

個人角度,從鼓書的藝術性來看,如果具有美育的特質,健康向上、易推廣且朗朗上口,或許是比較適合進中小學校園的,成為學校課程中的一部分,但這需要教育部門和行政部門的推廣,最少也是某個中學或小學校方的支持,建立校本課程,形成學習和傳承的氣候。

你的採訪和田野也是有價值的,加油


價值就在於「非遺物質文化遺產」這幾個字,什麼是【非物質】?什麼是【文化】?產品或者表演形式只是我們眼睛最直觀的感受而已,但它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傳承下去的,是文化,精神…


以你所描述的老藝人的狀況,還是先把他們保存著的故事給記錄下來,把他們的表演技巧記錄下來,然後供後人去參考努力吧!

因為目前這類文化要能夠傳下去,不是靠著幾個老藝術家就能夠做到的。這需要一些發展。


既然是國家認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