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過一個帖子說明:

1.有些不適合商業推廣2.推廣出來容易變味兒3.談到保護 傳承人自己都不願展示或者延續,我們也沒有能力保護 而順應時代的自然會生存下去所以記錄它的一生就是我們能做的

一切順其自然好了

我想知道除了了解一段過去歷史還有其他意義嗎


謝邀。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是非物質,在於它的精神性和文化性,我們所要傳承的,更多的是這項遺產本身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價值。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非物質的文化的遺產,中華民族才得以在它們的熏陶下成為今天的模樣。

非遺涵蓋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包括民間文學、傳統歌舞、民間美術、手工技藝、傳統醫藥、體育雜技和民俗節日幾類。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華夏大地因著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孕育了諸多具有豐富文化價值的獨特民族風情的精神寶藏,如果我們任由它們消亡,一個都不去傳承,那麼試想一下,國粹京劇沒有人唱,中醫藥無人精通,中國人不再過中秋節春節,景德鎮啊各種刺繡技藝什麼嗩吶二胡我們全部讓他們消失,那麼中華民族還有靈魂嗎?

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傳承保護方式,誰說商業化就一定變味了呢?將它市場化、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去,是對非遺目前最好的傳承方式。

口說無憑,上圖:

蘇綉耳機

夏布桌旗

藍印花布筆記本

竹編花具

星巴克羌綉星享卡和布袋

花草宣紙

苗銀耳飾

這些不都是走進大眾日常生活的商業化之後的非遺嘛,它們變味了嗎?

當然也的確有存在著許多爭議的非遺,舉個例子:點翠。

點翠工藝是中國傳統的一項金銀首飾製作工藝,是首飾製作中的一個輔助工種,起著點綴美化金銀首飾的作用。不少古裝劇中也出現過點翠的身影,顏色鮮亮,十分美麗。

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爭議點就在於,這份美麗是以殘忍地拔下翠鳥的羽毛提取色彩為代價的。進入現代社會以後,點翠的傳承與商業化帶來了許多負面因素:

淘寶上非法售賣的翠鳥羽毛

古時候的人沒有保護動物的意識,所以產生了這樣殘忍的非遺工藝,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動物保護,明白再美麗的工藝品也比不上地球的物種多樣性重要,所以在沉寂了多年以後,人們發現可以用鵝毛、絲帶等多種材質替代翠鳥羽毛製作點翠首飾,工藝得以傳承。

倘若你問我,點翠一定要傳承下去嗎?我也無法回答你了。但我相信,所有具備精神文化價值的美好的東西,一定會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


我認為順其自然就好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大多還是因為人的情懷 但在歷史的洪流中 沒有什麼東西會一直延續 有些東西 存在過就夠了


現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保護的給人的感覺就是為了保護而去保護,回顧那些技藝,其實也是隨著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受眾的喜好以及傳承人的創新發展而成的。但是到了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那些需要保護的傳承人反應非常慢,只知道保持傳統而缺乏創新發展,無法跟上人們的需求,所以就出現了傳承問題,而如果需要保護,不是單純的多一些人去學習就行的,如果堅持老的東西一點不能改那就只能是死,而是傳承的人必須有思考,什麼才是這項技藝的核心,在核心的基礎上去擁抱現代的審美,這樣才能延續,否則怎麼保護都沒有用。

說道不適合商業推廣,我覺得是必須商業推廣,沒有什麼適不適合,一個地球那麼多人,不可能適合所有人但是一定有適合的人,所以不是不適合商業推廣而是沒找到合適的推廣。

推廣出來變味,有可能,這個需要推廣的人的水平,但是傳統必須要發展,需要一些嘗試,最終留下的才是成功。


為大家介紹非文化遺產中的木版年畫,非遺是一定要延續下去的。

這項傳承二十代的非遺技藝,竟因他驚艷全世界!

年畫,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集大成者,用一筆一刻,道盡文化底蘊,續寫民間傳奇,而其中最為甚者,當屬鳳翔木版年畫。

始於唐宋,盛於明清,借於古法的傳統工藝——鳳翔木版年畫,奏刀之先,意征落墨,素有「東方智慧的結晶」之稱。

第20代木版年畫傳人邰立平沿用細膩,自然風乾的梨木板作為製作材料,經由畫樣、刻版、印刷、填色等冗雜的製作流程,詮釋著一個能繪畫、懂雕刻、知色彩、會印刷的「全把式」民間藝術家。

「花紅多結果,葉綠多打糧」,邰立平對紅、綠等純色的極致追求,大膽粗獷,熱烈又純粹。

它最清晰、最熾熱、最繽紛地傳達了時代全相,視覺上的衝擊力俄而點燃,身心也隨之通透。

上朝秦瓊 上朝敬德

邰立平是選擇與被選擇的藝術家。1978年他放棄做工人,用一己之力扛起複興鳳翔木版年畫的大任——進行年畫的挖掘整理和恢復,年畫藝術才由此獲得新生。

邰立平註定把一生都奉獻於鳳翔木版年畫,也贏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一榮譽。榮耀過後,是步履維艱的復興之路。

買木板、刻版、貸款的經濟壓力,像荊棘一樣纏繞身體,良師、益友、親人的支持,助力邰立平在傳統工藝上綻放新的花朵。

西安城門門神的恢復之路,澳大利亞、陝西省美術館、法蘭克福書展的推廣之旅,個性化郵票的創新之造,亦或後代人的繼承之業,都是邰立平的文化傳承宣言。

遠看搭眼,近看有味。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木版年畫如一面鏡子,保留著、追蹤著、探析著歷史文化發展的軌跡,如一卷民俗畫本大書,傳承著、記錄著、演繹著西北民俗百態的變遷。

邰立平懷揣著木版年畫的過去與未來,發出文化傳承之音,擲地有聲,餘音繞梁。

人物介紹

邰立平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陝西世興畫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世興畫局木版年畫第二十代傳人。創辦鳳怡年畫社,先後挖掘,整理,複製鳳翔木版年畫300餘種,創新作20多種。

1994年應澳大利亞墨爾本澳華博物館之邀赴澳舉辦《中國民間年畫珍品收藏展》,同年3月應香港中華文化交流中心之邀赴港舉辦「民間吉祥物展」。1999年隨中國藝術代表團赴法國參加「99巴黎——中國文化周」,2005年,應邀參加上海民族民間藝術博覽會,並獲得特殊貢獻獎。

1996年被陝西省文化廳,文聯,民協授予「陝西民間年畫世家」稱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協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5年5月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聘為「民間美術創作研究員」;2006年被評為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多次獲國家級金獎和省級傳統特色一等獎。

作品賞析

加官晉爵

加官進祿

執鐧秦瓊

執鐧秦瓊

執鞭敬德

方相

方弼

本文部分圖片由邰立平提供

本文視頻及文字版權所屬西安精睿互動網路傳播有限公司,未經許可,不得刪改盜用。

微信關注精睿視頻(jingruitv)發現更多美好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精神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寄託了諸多精神承載,這些是金錢和科技代替不了的,提取精華、與時俱進,對人類的長期發展是有極大好處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