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郭小凤延安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中国近代史上,「状元实业家」的名号使得张謇成为不同于清朝其他状元且不可不说的人物。那么在他有限的一生里,他是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的,为什么花费巨大功夫科举夺魁入朝为官,却又在短短的时间里放弃「优则仕」而选择末等「商」?他所做的选择对当时的格局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么?

(张謇)

张謇其人(1853-1926),属江苏南通人,自幼聪明伶俐却家境一般。其父张彭年希望张謇走仕途之路光耀门楣,却因「冷籍」没有参与科举考试的资格,后张謇在安排下「冒籍」应试才得偿所愿。同治七年(1868),张謇进入科举试场,此时他15岁。两年后,取中秀才,然而在同治七年到同治十二年这五年里,张家因「冒籍」之事备受磋磨 ,张謇也因此身陷囹吾。同治十三年,在好友帮助下归籍南通,再次开始他的科举之途。然而漫漫科举路从来都不容易,从秀才、举人到进士这条封建士大夫的必由之路上,张謇走了二十七年,不可谓不艰难。其中好几次名落孙山,这些经历也磨炼出张謇坚韧不拔、乐观上进的精神,对他后来在创业中屡受挫折却不放弃有著重要影响。

(大生纱厂)

光绪二十年(1894)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恩科」取士,张謇以新科状 元之名成为清廷翰林院修撰。多年夙愿达成,张謇心态平稳本打算一展身手,然而在这一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帝国主义的炮火燃烧在中国土地上。清廷在主战主和上争论不休,最终以光绪帝载湉和翁同龢张謇为主的主战派落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署。张謇还因此上书弹劾李鸿章,然而这些在动荡的晚清都是无用功,张謇倍感无力,试图寻找新的出路以挽救飘摇的中国。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来华设厂,这给迷茫中的张謇指了一条路。张謇希望尽快占领中国内地市场资源增强国力,以「商战」来阻挡日本在华设厂的脚步。有想法便立刻予以行动,排除万难以得偿所愿,我想这也是张謇之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张謇立刻辞官,以南通为新的出发点,历经磨难后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为名,创办通州大生纱厂。「状元办厂」的壮举传遍大江南北,加之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中国,张謇迅速发展生产并先后成立了通海垦牧公司等21个公司,遍及江苏沿海,「中国实业第一人」的名号由此打响。

(张謇创办的部分企业和文化教育机构)

后张謇在南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比如说创办师范学校,发展公益事业等等。然而在张謇晚年,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大生纱厂负担过重最终被接管。可以说,张謇这一生非常辉煌且有意义,虽然他作为改良派并没有从根本上拯救清政府,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不仅造福了南通人民,也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教育事业做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正成主编,《状元商人张謇》,2015.02

2. 陈有清著,《张謇》,1998.07

3. 刘培林著,《末代状元张謇传奇》,2007.04

4. 郭晔旻,「状元实业家」张謇为何失败,《共产党员(河北)》2017年第12期

5. 沈祖炜,张謇与大生企业集团的兴衰,《世纪》 2016年第1期

个人简介:郭小凤,延安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在读,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从事季我努学社影像中国史方面相关工作。曾参与学社重大项目李顿调查团资料整理工作、日本战犯笔供实录相泽养三资料整理和南京大屠杀期间外籍侨民黑姆佩尔的撰写工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张謇是晚清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1894年,也就是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的那年,张謇高中状元,被朝廷任命为翰林院修纂。面对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他毅然弃官从商,意图以实业和教育挽救处于危亡之中的中华民族。张謇利用自己的影响创办工厂,坚持「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他还提出父实业、母教育」的观点,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謇创立了ニ十多个企业、三百七十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尊称其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人。他创办实业、大兴教育,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张的祖父靠租地过日子;他的父亲自置了二十余亩地,还开了个糖坊,做些小生意。张謇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还用空余时间帮助家里干活,非常懂事。1894年,他高中状元。面对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溃败,张謇满腔义愤,十分感慨,认为地少

人稀的日本能取胜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国富民强。中华民族要崛起,就必须壮大军事力量,但更重要的是发展实业。张謇毅然放弃官职,开始一心创办实业和发展教育。

1896年初、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在张之洞的派遣下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响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纹厂;陆润庠在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在创办大生纱厂的时候,张謇想通过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方法来集股等款,但成效不大,他等到的资金很少。无奈之下,张不得不向官府寻求援助。

1896年冬,在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刘坤一的斡旋下,张謇买进了批官机,折价五十万两白银,作为官股。这批官机是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用官款从美国买来的,当时是想用来办湖北织造局,不过一直搁置在上海,都已经锈蚀了。当时,在上海督办纺织业的盛宣怀也想买机器,张謇便将这批机器和他平分。

这样,张謇购买的官机作价二十五万两官股,还需另集二十五万两商股。按照规定,不管纱厂经营好坏,官股只管按年收取官利,因此企业就变成了「绅领商办」的性质。

1898年,大生纱厂将厂址定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并正式动工开建,历时一年建成投产。大生纱厂初期的经营并不理想,后逐渐好转,最终形成集团规模。

1901年,张謇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拥有十多万亩耕地的通海星牧公司,将其作为纱厂的原料基地。从1901年至1907年,张謇总共创办了十九个大生系企业。

张謇曾多次应考不中,对于科举的弊端体会深刻。当西方科技和文化越来越多地传入中国,张謇受其影响,思想渐变。加上他曾出访日美,见多识广,看到自己的国家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便萌生了变革的念头。他深知兴办实业、发展民族工业,需要有懂科学技术的人才。于是张謇准备创办学堂,首先发展师范教育。

1902年初,张謇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畅谈办学之事,虽然刘坤一表示支持,但这一想法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反对。于是,张謇只好自办师范学校他与罗叔韫、汤寿潜等人商量后,以自己在通州纱厂五年来的所有盈利和另外筹集来的钱作为开办学校的资金。

当年夏天,张謇把通州师范校址定在南通城东的南干佛寺,并开工建设。第二年,通州师范建成,并招生开学。通州师范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首开我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先河。

之后,张謇又相继开办了许多学校:

1907年创办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

1909年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

1912年创办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等。

这些学校为民族工业输送了大批人オ。张謇对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创办了测绘、蚕桑等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最为有名后来,三校经过发展,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这三个专科学校合并为南通大学。

张认为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教育工作不可偏颇。所以除职业学校外,他还创办了女子师范、商业中学、盲哑学校、女红传习所、保姆传习所(幼儿师范)、银行传习所、政治讲习所、镀镍讲习所、国文专修科、伶工学社(戏剧学校)、印书局等。张謇并不满足于仅仅开办学校,他认为:「窃恫夫学之不可以无征也商羊萍实,圣人知之;后世经师大儒,义析毫毛,而或不能辨黍稷。

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南通博物苑,这是我国第一所博物馆;张謇还建立全国农务联合会,开办江准水利公司、江浙渔业公司等。因一心投入实业救国的活动中,张审对于仕途再无兴趣。他曾经先后拒绝了工商大臣、实业总长等显要职位,而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全部放在了实业和教育上

1915年,适应事业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张謇在南通成立军山气象台,开办南通图书馆,还邀请梁启超、杜威(美国)以及梅兰芳、欧阳予倩等来南通演讲或演出。

为了普及衣业科学,他又在南通农校举办农业展览会,重点介绍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棉花种植技术,包括棉花播种的最佳时期、栽培密度、土壤及肥料要求,摘心整枝、病虫害识别及防治等技术。展览会还展出了不同的棉花品种、中外棉纱,以及小麦(谷类)、牧草、花卉、果品、蔬莱等各种各样的农产品。此外,这次展览还专门设立了农具馆,并有专人进行解说,吸引了很多观众。

1926年,张謇不幸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张謇留下了大量的笔记、著述,他从二十岁时开始写《柳西草堂日记》,一直到七十岁,共写了五十年。张死后,他的《啬翁年谱》、《张季

子九录》、《张謇函稿》等著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从这些著述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张謇一生为民族事业奋斗的足迹,也可以全面地了解清朝末期的社会状况。为挽救民族危亡,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了一生,为我国民族工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世人誉为「状元实业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