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甲午战败,政府在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不仅需向对方赔偿白银2亿两,还要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在俄德法的干涉下,日本被迫将辽东归还给中国)。针对在赔款方面,最初日本苛索的白银数量为3亿两,但因为「李鸿章遇刺事件」发酵下,才被迫降至2亿两。

穿著黄马褂的李鸿章 (网上图片)

换句话说,李鸿章在今次事件中被子弹打中,价值一亿两。至于行刺李鸿章的凶手,正是日本爱国愤青小山丰太郎(又名小山六之助)。他为何这样做?其实与甲午战争前后形势有密切关系。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改造,在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提升,同时也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面对一水之隔的清朝,衰败腐朽,便成了意图侵略的对象,确定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日本明治维新 (网上图片)

当时,不少日本人都想,既然当年十余万满洲骑兵靠著冷兵器便能横扫中国大陆,那么拥有近代化武器、船坚砲利的日本,为何就不能取代清王朝?正是这种极度狂热思想,滋生出主张全面侵华的好战分子,且越见越多,包括小山丰太郎。

小山丰太郎与很多出身底下、没见过世面的爱国愤青不一样,他出身自门阀士族阶层,父亲小山孝八郎曾任群马县议员,当地相当有身份。小山丰太郎作为家中长子,曾在著名的庆应义塾就读,可惜因患了脚气病,精神萎靡又体虚,未能顺利毕业。

明治维新时期的横滨 (网上图片)

小山丰太郎被迫休学,闯荡社会,由于屡遭世人白眼,逐渐对现实不满和厌恶。后来,小山加入右翼团体「神刀馆」,成了一名热衷于国事、鼓吹对外扩张的激进主义者。甲午战争期间,随著日军在辽东战场上连战连捷,使得狂热国民看到横扫大陆的希望。据指此时,「打到北京,活捉清帝」成为民众口头禅,小山丰太郎中对此深信不疑。

到了甲午战争尾声,攻势凌厉的日本,由于物资损耗巨大、补给线过长,国家呈现疲态,再加上列强干涉,迫切需要跟清朝签订和议,结束战争。公元1895年3月20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与清朝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在马关的春帆楼会面,正式和谈进程。

中日代表在马关春帆楼会谈时情形 (网上图片)

谈判开始,伊藤博文便向李鸿章抛出「赔款3亿两」、「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确认朝鲜独立」等条款,称如清朝不接受,日本将恢复战争状态。日本「狮子大开口」令李鸿章震惊,只能一边奏报朝廷,一边逐条条款驳回,采取拖延战术,希望日本知难而退。此时,李鸿章遇刺事件便发生。

3月24日下午4时15分,就在第三轮谈判无疾而终,李鸿章乘轿返回驻地途中,据《申报》的「上相受伤」新闻内容载:「用枪轰击李傅相之小山系少年壮士。当傅相命驾在途时,有多人观看。小山忽从人丛中突出,攀住轿杠,用枪对准面部轰击,中左眼之下。」幸好李鸿章命大,据指李鸿章当时血流满面,顿时昏倒。

描绘李鸿章代表清廷谈判的情景《迎迓李傅相》,图中可见右方的人群中,写了「小山壮士」字样 (网上图片)

网上图片

「事后,倭国首相伊藤、外部大臣陆奥率同向官至公馆问讯,倭主亦派员至,具道歉忱,毁勤慰问。复由广岛派名医佐藤及另一医生赴马关,为傅相施治。佐藤看视后,电告倭主,谓伤势无关紧要,可以医痊。」

据报,当时小山开枪之后,躲入了店铺匿藏,结果被巡捕捕获。经过审讯,小山承认行刺李鸿章,动机为希望借助事端激化清朝,与日本谈判破裂,那么,日本便可再起战端,从而最终实现占领北京、灭亡中国的计划。

上海小校场年画《各国钦差会同李傅相议和图》描绘各国公使会同李鸿章相国与日本谈判,当时李鸿章左眼下方伤势未好 (网上图片)

网上图片

李鸿章遇刺的消息一经公布,世界舆论为之哗然,先前对日清战争「中立」的欧美各国,纷纷谴责日本,让后者无比被动。为了避免列强出面干涉,伊藤博文被迫同意停战,答应清廷提交的条约修正案,将赔款的数额由3亿两减为2亿两。

因为「爱国愤青」小山丰太郎的行动,令日本白白丧失1亿两白银以及更多权益,伊藤博文等人痛心疾首。为了惩罚小山丰太郎,伊藤指使法院判处他无期徒刑,将他禁锢在北海道网走郡,直到1907年日本大赦获释。小山丰太郎出狱后存活40年,直到1947年病死,终年78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