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海战,只是因为海战相对比陆战打得漂亮一些。

如果黄海战役之后,北洋舰队不避战保船,而是继续出击的话,那么海战能更漂亮一些,死也死得像个人样,总比窝囊死要好看很多。


真实历史上。

北洋在大东沟海战后,就是如阁下所言,一直在「巡游海上做猛虎下山之势」。

直到镇远进港触礁,底舱进水,无法出海。而唯一能对镇远进行维修的旅顺已经失守,相当于北洋两大支柱「定镇二舰」彻底断了一根,战斗力几近腰折。

北洋这才不得已全面躲进威海卫。

素,题主乃搅得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结果会有所改变么???


甲午海战的失败,根本不在于战术,而在于军事力量的落后,我一直以为北洋舰队的实力当时在亚洲是遥遥领先的。


但事实上,日本人的联合舰队参战的军舰,无论是在总排水量、平均航速节、火炮数量、鱼雷发射管数量等各方面,都是领先于北洋舰队的——我们哪有资格说什么「痛失好局」啊!


为甲午海战「背锅」的人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从丁汝昌的角度来回顾一下这场海战:


1


1895 年 2 月 12 日,刘公岛,深夜。


丁汝昌面前的桌子上,摆著一杯葡萄酒。在写完给李鸿章的最后一封信后,丁汝昌拿起了酒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只是催的并不是琵琶声,而是刘公岛港口外,数十艘日本军舰的隆隆炮火声。


而眼前的那杯酒,也并非葡萄美酒,因为里面溶著生鸦片。丁汝昌是准备用它来结束自己生命的。

没有人知道,丁汝昌在举起酒杯的那一刹那,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在酒入口的一刹那,丁汝昌五十九年的人生,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


而他麾下那支曾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舰队,也就此灰飞烟灭。


2


丁汝昌
丁汝昌

1836 年,丁汝昌出生在安徽庐江县的石头镇。丁汝昌出身贫苦,父亲丁灿勋务农为生,所以丁汝昌只读了三年私塾,就靠帮人放牛、放鸭、摆渡等,补贴家用。


在 19 世纪 50 年代,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都去跟著做一件事,那就是参加太平天国的起义——丁汝昌也没有例外。1854 年,在太平军占领庐江后,父母双亡的丁汝昌就参加了太平军,成为程学启(后来苏州杀降事件的主角之一)的部下,驻扎在安庆。


1861 年,曾国藩的湘军合围安庆,程学启带著丁汝昌等 300 多人在夜里翻越城墙,投降了清朝。


这也是丁汝昌被后世不少人诟病的第一点:变节。


对于前来投降的程学启部,当时在前线统兵的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并不信任,之后每逢战斗,都将他们放在最前列,胜则最好,败则炮灰。但程学启和丁汝昌因为熟悉太平军的里里外外,作战又勇敢,所以一路出生入死,屡立战功,而且毫发无伤。

1861 年 8 月,安庆终于被破,立下大功的程学启升任游击,做了湘军「开」字营的营官(相当于营长),而丁汝昌做了哨官(相当于连长)。程学启确实比较会带兵打仗,李鸿章也比较倚重他。


没多久,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并配了湘军几个营作为「嫁妆」,丁汝昌所在的「开」字营也在其中。他坐著火轮,随著李鸿章浩浩荡荡地开往江南。


自此,丁汝昌的命运开始和李鸿章联系在了一起。


3


丁汝昌到底会不会打仗?当然会。


如果丁汝昌不会打仗,不会在到江南没多久,就被名将刘铭传看中,调入自己的「铭」字营担任哨官。太平天国灭亡后,丁汝昌随刘铭传剿灭捻军,统率骑兵,再度屡立大功。


等到东捻军被消灭的时候,丁汝昌已经官拜「总兵」(差不多相当于师长级别),授提督衔。


那一年,丁汝昌也就 32 岁。应该说,他的顶戴花翎,还是靠自己打出来的。


但所谓「狡兔死,走狗烹」,在太平军和捻军等内乱基本被扑灭后,识时务的曾国藩一声令下,湘军开始裁军。1874 年,一轮轮的裁军风潮波及刘铭传时,刘铭传让丁汝昌裁撤他的三队王牌骑兵营,丁汝昌修书抗辩,惹恼了刘铭传,丁汝昌怕引来杀身之祸,索性辞职回家了。


在家赋闲了几年后,毕竟还在壮年的丁汝昌想做点事情。1877 年秋,丁汝昌奉旨发往甘肃等候差遣。走之前,他拜见了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

丁汝昌的到访,让李鸿章眼前一亮。


刘铭传也是洋务名臣,后任台湾第一任巡抚,有「台湾近代化之父」之称
刘铭传也是洋务名臣,后任台湾第一任巡抚,有「台湾近代化之父」之称

丁汝昌向李鸿章说起自己想做点事,李鸿章是这么回答的:「刘铭传和你闹矛盾,我若用你,肯定会得罪刘铭传。」[「省三(刘铭传)与尔有隙,我若用尔,则与省三龃矣。」]


那怎么办?李鸿章给丁汝昌指了一条路:我正在创办海军,你现在在我的安排下去学习各种海军知识,我会委你大任。那时候,左宗棠还想调丁汝昌一起去收复新疆,但被李鸿章找了个借口推辞了(由此也可见丁汝昌的战功确实比较有名)。


那个时候,李鸿章其实已经在盘算北洋水师提督的人选了。


4


谁来当北洋水师的提督,确实是一个难题。


朝堂上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支舰队将来肯定是大清帝国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这个北洋水师提督的位置,不是谁来当都可以的。


李鸿章心里又何尝不明白?他曾为这件事专门请教过当时的两江总督、福州船政学堂的创始人沈葆桢。当时李鸿章提出,这个提督人选必须「既懂海军,又有资历」。沈葆桢向李鸿章两手一摊:中国之前连海军都没有,难道还有这样的人才?


无奈之下,沈葆桢建议李鸿章先让海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迅速挑大梁,担任骨干军官,加速磨砺,再选一个有资历、打过仗的老将来统领,所谓「一老带群新」,这样搭班子,还是合理的。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也是中国近代造船、航运和海军的奠基人之一。他当时担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受命组建南洋水师,但他支持优先组建北洋水师。


「群新」是谁?那就是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方伯谦、邓世昌这批人。这些人确实后来被大力提拔,成为北洋舰队上各舰的管带和核心骨干。


那么有资历的「老将」呢?


李鸿章有自己的小算盘:这个提督的位置,首先不能放给外人,不然将来不听指挥,等于为他人作嫁衣;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提拔自己的亲信,因为这会引来其他人的反感。


那么,谁合适呢?


丁汝昌啊!淮军旧将出身,对李鸿章有忠心,但在家赋闲多年,并非李鸿章嫡系。曾经叱咤战场,年纪轻轻,官拜总兵,而且愿意去一个新兴军种当差(当时清朝很多将领不愿去海军,所以北洋水师官兵的薪俸是很高的)。


沈葆桢
沈葆桢

所以,后人诟病李鸿章任人唯亲,提拔丁汝昌统帅北洋水师,多少也有那么一点不公平:放眼当时全中国,能找出来的合适人选确实不多。


5


1888 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担任提督的,正是丁汝昌。

「一个带骑兵的去管海军,怎能不败?」这是后来很多人对丁汝昌的评价。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41 篇内容

盐选专栏

历史的细节:大变局下的生与死

张玮 复旦新闻系新闻学硕士

¥13.99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20-05-08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彻夜火彻夜火

在没有导弹得年代,岸防炮对军舰的的威胁是十分大的,要不然八国联军也不能逼著清朝拆了大沽口炮台。中日甲午战争,是分为陆战和海战的。之所以现在不宣传陆战而是宣传海战,那是因为陆战打的实在是太丢人,相反海战但是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壮举。至于陆战是什么个操行呢?四个字形容就是一触即溃,有挺多地方甚至是到瞭望风而逃。到了战争后期,陆战的部队基本听说日军要来了,一枪一炮都不放就跑了,日军就这样易如反掌的占领了清军的炮台。于是,在联合舰队和岸防炮的夹击下,北洋舰队没有任何胜算。有人说了,集中火力和联合舰队死磕,不是没有一战之力。没错,但是海战中军舰不可能一直在海上作战,弹药燃料消耗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回港口补给。于是问题就来了,你一回到港口岸防炮就轰你。黄海海战的时候,日本事实上已经占领了朝鲜,联合舰队可以回日本或者朝鲜直接补给。北洋舰队只能用越来越少的弹药绝望的和联合舰队开战,最后连烧锅炉的煤都没了,就只能称为联合舰队的靶子。


在没有导弹得年代,岸防炮对军舰的的威胁是十分大的,要不然八国联军也不能逼著清朝拆了大沽口炮台。中日甲午战争,是分为陆战和海战的。之所以现在不宣传陆战而是宣传海战,那是因为陆战打的实在是太丢人,相反海战但是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壮举。至于陆战是什么个操行呢?四个字形容就是一触即溃,有挺多地方甚至是到瞭望风而逃。到了战争后期,陆战的部队基本听说日军要来了,一枪一炮都不放就跑了,日军就这样易如反掌的占领了清军的炮台。于是,在联合舰队和岸防炮的夹击下,北洋舰队没有任何胜算。有人说了,集中火力和联合舰队死磕,不是没有一战之力。没错,但是海战中军舰不可能一直在海上作战,弹药燃料消耗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回港口补给。于是问题就来了,你一回到港口岸防炮就轰你。黄海海战的时候,日本事实上已经占领了朝鲜,联合舰队可以回日本或者朝鲜直接补给。北洋舰队只能用越来越少的弹药绝望的和联合舰队开战,最后连烧锅炉的煤都没了,就只能称为联合舰队的靶子。


不会的,实际上避战保舰是李鸿章的无奈之举,咱们应该知道,北洋舰队到了1894年问题已经很大了,根本没有足够的炮弹和优质燃煤去支撑舰队主动出击,同样我也不相信他们会有打破交战的想法-就算有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补给,主动出击只是消耗北洋舰队的实力-实际上的确北洋舰队的炮弹连打一场大海战的存量都不够。

而且,陆军的问题比海军更为严重,几乎就是一触即溃溃不成军军心涣散,根本打不了硬仗。

———————————————————

再补充一点,众所周知,日本船的航速是普遍高于北洋舰队很多的,所以就算主动出击也很难抓捕到日本舰队,反而人家有打与跑的自由,所以主动出击感觉效率极低,万一出个疏忽罪过就更大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