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成分表?成分表有四个基本原则:

1. 全成分必须标出。

2. 按含量浓度书写。

3. 有固定的INCI名称。

4. 1%以下浓度的可以不按顺序书写(俗称1%分割线)。

根据国家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贴标准规定:如果成分的加入量小于和等于1%时,可以在加入量大于1%的成分后面按任意顺序排列成分名称。

成分分析中非常重要的1%分割线,是用来判断功效成分(包括保湿成分)的有效性,第一个能判断出添加量少于1%的成分,就是1%关键点,排名在它以上的成分姑且认为实际有效成分,反之则为无实际功效。

我们要怎么判断1%分割线的位置呢?其实方式有很多,1%分割线主要集中在防腐剂、增稠剂、抗炎剂/某些功效性成分和某些其他特殊成分。

防腐剂

防腐剂和香精添加量一律不能超过1%,大部分防腐剂经常作为1%分割线判定成分,有的会小于0.1%甚至更低。

常见的成分:香精,DMDM已内醯脲、咪唑烷基脲、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羟苯甲酯、羟苯丁酯、苯甲酸甲酯、羟基苯甲酸甲酯、甲基异噻唑啉酮、甲基氯异噻唑啉酮、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1,2-乙二醇类、对羟基苯乙酮、辛醯羟肟酸、苯甲醇、苯氧乙醇、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辛甘醇、甘油辛酸酯GMCY、亮肽(明串球菌/萝卜根发酵产物滤液)等。

增稠剂

增稠剂添加量一般都不能超过1%,常见面膜中的黄原胶增稠剂添加量大概在0.3%-1%,卡波姆的添加量在0.5%-1%左右,增稠剂添加过量会导致产品质地太稠而无法使用。

常见成分:黄原胶、卡波姆、Aristoflex AVC、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醯胺、xx胶、xxx聚合物、xxx纤维素等。

抗炎剂/某些功效性成分

多数的抗炎剂/某些功效性成分一般都不会超过1%的添加量,添加过量会导致皮肤出现过敏刺激感等肌肤问题。

常见成分:甘草酸二甲、红没药、尿囊素、透明质酸钠、辅酶Q10、聚季铵盐-xx、氢氧化钾、聚乙二醇-xx、壳聚糖、硅酸铝镁等。

其他特殊成分

还有其他特殊成分,例如苯甲酸作为抗菌和防腐剂浓度不能超过0.5%,三氯卡班不能超过0.2%,水杨酸在护肤品中含量不能高于2%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