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努力等于人生得意? 

 

文  戴久永

身为现代人最为可悲的是将工作视为至高准则和肯定自我的唯一方法。那些声称没有工作,日子就没任何意义的工作狂,他们生存的根本完全依赖外界的掌声。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的身份要靠工作的肯定,他的发展就大受限制了。笔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时时扪心自问如下的问题:

(1)「我的人生只是一些身外之物吗?」
除非你热爱工作,愿意整个人都「卖」给它,否则还是别让工作来决定你是什么人,而你的本质就是你的人格和你的个性,这些才是使你有别于他人的特质。


(2)「你是对工作充满理想?还是只是为一份令人难舍的薪津卖命?」
加倍工作并不会得到加倍的好处。事实上,工作只不过是生活的一部份,不要把工作看得那么重要,也不要沉迷物欲,这才是现代人明智之举。
事实上,


工作「忙碌」所导致的结果至少有如下数点陷阱:


1.失去活力与弹性
每个人天生都有丰富的想像力。尤其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大家都有能力与弹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世界,然而不知从童年的那一天开始,忽然间大多数的人就渐渐失去这些能力。社会以及父母不断地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所要预期的,为了获得认同,就慢慢地被影响、被制约了。失去了心智上的弹性,并且也停止了发自内心的关注,如此所造成的结果是,我们的思维变得十分结构化;结构化的信念与价值,导至错误、片面与落伍的认知。


2.观念日渐僵化
即使到了今天,许多人还是和几个世纪前一样,紧紧地守著一些过时的信念,不肯轻易放弃他们长期以来所抱持的想法,要他们承认自己的想法是过时的,简直不可能。固执己见成了一种不治之症,尽管崭新的、不同的观点对他们有利,人们还是死守著旧观点。


3.身心日渐俱疲
工作过度劳累就如同一支两端都在燃烧的蜡烛,提早结束生命。例如在日本有一种「过劳死」的疾病,就是因工作过度而致猝死。农业时代埋头苦干的「勤勉」观念并不符合现今主张「工作与休闲兼顾」的新理念。


4.「忙、盲、茫」的恶性循环
大多数的人自从踏出校门之后,天天紧随著忙碌的生活步伐和社会的快速脉动。每天得紧紧的例行公事会导致人没有时间思考,同时为懒得思考的恶习找到借口,再加上无孔不入、「强迫中奖」的资讯轰炸,更是让人身心俱疲。经常匆忙做事是没有建设性的,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创意必然不会源源而来;同仁无暇思考会使公司降低创造性与生产力。

另一方面,休闲就是「一个人在工作以外所花的时间,用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你我都可以依照个人的需要来决定什么是工作,什么是休闲。不管你的处境如何,都可以利用不工作的时间,学习新事物,追求人格成长。休闲的另一面则是充满积极乐观的意义。劳碌大半生,一朝得享无止尽的休闲时间,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休闲应该是安静地、热切地沉潜在一些事情当中,而做这些事的目的只是为了其中的乐趣,和工作完全不相干。我们许多人都悖离人生的真谛,牺牲了赤子之心,但唯有赤子之心才能使我们找到满足与快乐。到底什么才是快乐休闲的要素呢?无非就是一种心境。健康的心态,才能过别人所说的「好日子」,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取代健康的心态,使我们获致快乐的生活。


休闲人生的要素至少包括如下数点:


1.不断的学习:一些本质上较积极的活动为写作、阅读、运动、跳舞、在公园散步、画一张图画、演奏音乐、修一门课。把你的时间用来读别人的作品,你就可以轻易得到别人绞尽脑汁的结晶。


2.持续的运动:维持良好的健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藉著持之以恒的运动得到强健的身体。身体健康的人比较会从事积极性活动,而身体不健康的人则倾向于从事消极性活动。


3.勇于尝试:说到人生,有两种人 参与者和旁观者,前者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使事情发生,后者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等著事情发生。适度冒险与努力的活动,能带给我们的满足会比那些不用冒险、不费力的活动多。

这些年来,台湾民间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台湾钱淹脚目」。台湾人努力工作,汲汲营营的目的似乎只是埋首于赚钱,圣经上有句话十分具启示性:「人若赚得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工作努力就一定会有钱吗?有了钱之后,人生就真的得意了吗?环顾社会乱象,不难发现「口袋是饱满的,而心灵却是空虚的」已成为现代台湾人显著的特征之一。笔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个机会静下心来,思索工作的意义与目的,以及自己这一生的努力方向,对于工作的理想与不达目的誓不甘休的热情与毅力,也许能让工作不再沦落为只是「习惯」。满足于现状、甘于平淡的幸福并不是错,但是真正不会后悔的抉择才算对得起自己。重新调整人生旅途的步伐,才可能乐在工作,获得成就感,也才可能懂得休闲,乐在不工作;唯有懂得在工作与休闲之间、物质与心灵之间,以及利己与助人之间求得均衡,才能悠游于生活,人生也才可能如意。

(作者为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