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至今已经将近八十年,最终结局大家都熟悉:两颗原子弹最终为同盟国带来胜利,但初期,希特勒领军的纳粹德国横扫欧洲大陆,几乎大获全胜,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因姑息德国的侵略被迫下台,《最黑暗的时刻》重现当年接下烫手山芋的邱吉尔,究竟是如何带领英军成为反攻,成为二战同盟国的英雄之一?

 

1939年9月,希特勒侵略波兰,尽管两天过后,英法就对德宣战,但数个月以来几乎没有实际交战,当时的内阁首领张伯伦,采绥靖政策,甚至在慕尼黑协定中,相信希特勒所称:苏台德地区是他最后一次侵略领土。张伯伦对这张合约毫不怀疑,甚至当时回伦敦下飞机的时候,还兴高采烈挥舞合约,说他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

隔年5月,德军一周之内相继侵略北欧、法国,英国境内的忧患意识大涨,国内不满张伯伦的声浪随而四起。在近代英国的政治体制中,一直以「巴力门主权」作为核心原则,行政权与立法权汇聚在下议院,多数党党魁担任首领,首领拥有极大的权力,不只是政治权力中心与行政部门的枢纽,更需要向国会负责,同时也需要对人民、国家、宪法负责。而作为当时国会最大党保守党首领的张伯伦,被提出不信任投票,不仅代表他在议会当中的地位摇摇欲坠,也象征著主政者的政策与人民的意识相距甚远,尽管不信任案并没有通过,不需要重新改组国会,首领也可能为了国家团结而引咎辞职,并展现民主体制中的责任政治,而张伯伦则是在国会的施压下请辞。

 

 

时序来到1940年的五月中,英法联军被德军逼退到海岸线,几十万大军几乎没有退路。要4000名在敦克尔克外25英里的驻军前来支援,等同直接送4000名同胞上战场牺牲,这样子的策略如何能让人信服?邱吉尔上任之后,张伯伦仍在议会中有相当的影响力,仍然试图在议会中寻求其他阁员支持,向希特勒以和平协议的方式求和,以求最小伤害。邱吉尔于是腹背受敌,对外需要指挥作战,对内需要在议会中大声捍卫自己的理念、秉除异己。

去年上映、由诺兰执导的战争片《敦克尔克大行动》的镜头与第一线参战的弟兄站在一块,拍出战线上生死未卜的压迫感,而《最黑暗的时刻》,莱特将摄影机放在英吉利海峡对岸,邱吉尔的身影在作战指挥中心穿梭,观众的心情也跟著他的身躯,在复杂的地下碉堡的走廊打转。

 

战争时刻,分秒必争,没有任何犹豫的时间,在这欧洲就快全面沦陷的危急时刻,邱吉尔不是用肉身保卫国家,而是凭著口若悬河的辩才,带给人民爱与勇气,在国民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全民挺身而出,才能让之后营救敦克尔克士兵的「发电机计划」完美成功。

作为历史片,我们都知道故事发展到最后,英国将获得胜利,邱吉尔的事迹将被歌颂。二战后,英国人民更开始追求社会正义、致力于打造平等安全的环境,英国人共享战争的胜利与战争苦难的心理,全国上下一心为战后重建国家努力,自此人民与朝野政府超越意识形态的冲突,凡事以全民福祉为优先。

 

以邱吉尔的三次重大演讲作为主轴《最黑暗的时刻》,这些演讲影响的不仅是战争当下的人民,更建构出尔后备受传颂的政治神话。不过当然,也有可能一切只是时势造英雄,在那个时间与空间,谁的上任都会成为邱吉尔,但我们也无法想像,如果没有电影中的那个邱吉尔,现在的欧洲、现在的世界政治版图,会是什么样子?

点我进地下电影脸书粉丝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