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東亞的良心!

人道主義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東亞思想聖人——孔子!

朱熹:「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費孝通:「現在的世界需要有一個孔子」

1978年,美篶出版江戶儒學者荻生徂徠(1666-1728)的《論語徴》時,打出了這樣一條廣告文,「如果說西歐思想史如懷特海所講,是由對柏拉圖的一系列註腳所構成的話,那麼東亞的學問和思想的歷史,則可以說是《論語》的註疏史。」

——商兆琦(美篶書房在日本以出版艱深的學術著作聞名。)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的《坎培拉時報》(Canberra Times)記者帕特里克·曼漢姆所寫的新聞報道。1988年, 諾貝爾獎金得主聚會巴黎,瑞典漢內斯.阿爾文博士(一九七0年物理學獎獲得者)建議:「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一生創辦了五百多家企業的澀澤榮一,被稱為「日本的現代企業之父」,從投身實業的那一天起,他就把中國儒家經典《論語》當做自己的行動指南。他到處演講,號召日本人做一手《論語》一手拿算盤的企業家。澀澤榮一提出了「義利合一」的經商理念;伊藤博文則在《憲法》中結合了本國的傳統。——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依田熹家

作為一個中國人,第一本要讀的書是《論語》。先讀《論語》再說。日本經濟發達,是因為他們讀《論語》。日本有本書,叫《(論語)與算盤》,在日本非常轟動,一方面看《論語》,一方面打算盤,就是義利兼顧。——曾仕強

昂山素季:也許仁愛這種給他們打開對待人民的新方式,即把人民看作尊重和服務的對象,而不是壓迫盤剝的對象。

故事一:魯迅

1902年(明治35年),魯迅進入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四書上並無記載的」化學和生物等近代科學。然而有一天,「學監大久保先生集合起大家來,說:因為你們都是孔子之徒,今天到御茶之水的孔廟裡去行禮罷!我大吃了一驚。現在還記得那時心裡想,正因為絕望於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所以到日本來的,然而又是拜么?一時覺得很奇怪。而且發生這樣感覺的,我想決不止我一個人」(《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1935年4月)。——商兆琦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擁有悠久歷史跨域龐大多元共存文明體系的「華夏文明」在東亞就是普適真理性的存在,先進文明美好……的化身。

他們播種一份善良,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心不是儒家創造出來,不是儒家是良心,儒家只是道德良心文明的傳播者、是上帝福音的使者。

儒家思想的精華是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周朝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儒學主張「仁」與「禮」,在治國上,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制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德治」或「禮治」)。「仁」,體現了人道精神,「禮」,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

孔子曰:「為政先禮,禮,其政之本」。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體現在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禮學也是其現代社會領域「民主法治」的本源。

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人道主義(人權核心)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中國過去的辭彙,雖無人道主義一詞,但經傳中早已出現人道兩字。如《禮記》:「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矣,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

《禮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也。「《周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中庸》:「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誠之一字,有成己成物之義,亦即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之旨,此等語意,都和西方的人道主義相通。

傅斯年:「春秋時人道主義固以發達。」

美國前東方學會主席顧立雅考證,中國的人道思想、中國的一部分制度,「通過阿拉伯人在12世紀傳到西西里的羅傑二世與英格蘭的亨利二世的朝廷」。

儒家的這種人道主義和制度精神是中國古代先賢思想的精華。

良心是大自然賜予人的禮物,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良心,儒家名詞。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

《孟子·告子上》:「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 也。」

朱熹:「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謂仁義之心也。」

王陽明:「心即理」。

雨果: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於偉大的人。

馬克思: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郭沫若: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良心」是《世界人權宣言》的核心之一。

《世界人權宣言》有三處提及:

「序言

鑒於對人權的無視和侮蔑已發展為野蠻暴行,這些暴行玷污了人類的良心,而一個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予恐懼和匱乏的世界的來臨,已被宣布為普通人民的最高願望,」

「第一條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

「第十八條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

故事二:張彭春

張彭春,主張《世界人權宣言》應當融合儒家思想,將「仁(良心)」的概念寫入了《宣言》序言。張彭春提出,應當加入一個儒家的概念,與「理性」共同作為人類的一項基本特質。他說,這個概念從字面上應當翻譯為「人與人之間的感知」(two-man

mindedness),在英語中也可以被表述為「同情」或者「對於同胞處境的感同身受」,這個概念就是「仁」。張彭春的建議最終得到了採納,「仁」在英文文本中被翻譯為了「良心(conscience)」一詞。

張彭春1948年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參與起草《世界人權宣言》。

越南儒學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14年,秦朝平定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公元前204年,趙佗(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人)建立了南越國,把中原文明傳播到南方,因而自此以後,交趾(越南)人都濡染了這種文明。以後「趙佗歸漢」漢朝於元鼎六年,在嶺南設置九郡。

趙佗治理交趾,非常重視「以詩書而化國俗」,利用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倫理道德教化、誘導交趾人,教育他們贍養老弱、廢除群婚。還利用行政手段推廣中原文字,教育交趾人「習漢字,學禮儀」,從而使「蠻夷漸見禮化「。

公元2世紀,兩漢三國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許多儒士紛紛南下,有的儒士到了越南,如經學家劉熙、薛綜等人。儒家思想由此傳播到了越南。

兩漢三國時期,對促進交趾經濟社會發展和傳播儒家文化貢獻的地方官員有錫光、任延和仕燮等人,尤以仕燮所做貢獻為最:重視傳入中華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交趾社會,創文字,發展冶鐵業,使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越南正史《大越史記全書》記載:「史臣吳士連曰:我國通詩書,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

越南《四字經》:「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熏陶美俗。」

士王(越南文字、文獻、詩書的奠基人仕燮。)開創越南文字,正是仕燮的一大貢獻。明代《殊域周咨錄》提到漢置交州「時有刺史仕(士)燮,乃初開學,翻譯音義,教本國人,始知學習之業。」隨著漢字在越南的使用,許多越南人考中進士在中國和越南做官,如李琴、張重等。

十世紀中葉之前,越南曾經是中國的郡縣。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儒家學說在越南得以廣泛傳播,對越南的意識形態、學術思想、倫理規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民俗信仰等諸多方面均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儒家學說在越南經過損益、整合和重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成為越南國家性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越南文廟

越南是中華文化圈內現存較多文廟的國家之一。越南的孔廟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最早記載的孔廟是越南李朝神武二年(公元1070年)在首都興建的。越南陳朝光泰十四年(公元1397年)明各府設立學校,孔廟開始遍及各地。形制和中國相似,不同的是,大成殿之前有拜殿,大成門前有建築。比較著名的有順化國子監、會安文廟、海陽文廟、安寧文廟等。

朝鮮儒學

儒學何時傳入朝鮮半島,目前已無從具體考證。正如人們所說的「文者道之器」一樣,漢字在傳入朝鮮半島時,文字之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也隨之傳播到朝鮮半島。

  李朝世宗於14世紀初葉創立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在這之前,朝鮮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早在公元1、2世紀,漢字就已成為這個時期朝鮮半島交往的公用文字。而秦漢時期儒家的經典也大量傳入了朝鮮。

朝鮮半島(南北)是除中國外孔廟最多的地方。高麗時,開始設立孔廟。1268年孔廟開始推向地方。李成桂時期,命令地方各級都要建立孔廟,從此孔廟遍及朝鮮全境。朝鮮孔廟的布局也是仿照中國孔廟的,但是也有很多不一樣的,為前學後廟。朝鮮歷史上共有362座禮制孔廟。二戰後,南北分治,北部的孔廟改作他用,南部的232座孔廟很多仍然進行祭祀活動。此外,在大韓民國現存非禮制孔廟有12座祠堂、2座書院、3座書齋。

道德倫理方面。特別重視「孝」的思想,以儒學的「仁」與「禮」結合而成的「三綱五常」作為道德規範,並結合古代朝鮮「子孝父」的孝道思想,提出了對父母盡孝道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的大義明道思想。由此出發,進而主張「家國一致、孝忠一致」,把國家作為擴大了的家庭,主張以孝的精神忠於國家。而統治階級反過來利用孝道,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儒家的倫理規範。直到今天的韓國,社會仍把尊老愛幼,視之為最值得稱讚的美德之一。誰要是違反這個準則,就要遭到社會的譴責。

日本儒學

從公元前後開始,漢字作為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冶金、紡織、農耕等文明,以強大的輻射力量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由此形成了一個連續的漢字文化區。據史志文獻以及日本的考古發現,公元前1世紀,漢字就經由遼東、朝鮮傳入日本的九州、福岡等地。

漢字的小篆體和隸書體多以銘刻在銅鏡上的形式傳入日本,這些文字元號和銅鏡上的其他圖案一樣,被日本人視為莊嚴神聖吉祥的象徵符號。此後日本在仿製銅鏡時,也開始仿製漢字銘文。在日本福岡志賀島出土的漢代蛇紐印章,上有隸書「漢委奴國王」字樣,當為漢光武帝所賜印章。

日本儒學:指的是現今日本有關記載所證實的,儒學在傳入日本之後產生的儒學的日本版。

據成書於公元720年的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15年(約當公元三世紀末葉,即二四八年)百濟博士王仁應邀到達日本,帶去10卷《論語》和一卷《千字文》。712年的《古事記》也有類似的記載。這是儒學傳入日本的最早記錄。此後,日本學者推崇儒學,尤為推崇《論語》。儒學在日本逐漸傳播,對其政治、法律、文學、哲學、宗教及藝術等產生廣泛 而深刻的影響,加速了日本的文明進程。

日本的儒學的發展總體上同中國本土儒學產生了很大不同,最重要的是,儒學被改造為輔翼「皇運」的得力助手。那些日本儒學家們,如伊藤博文、山縣有朋和西周等人,宣揚的是儒學和武運的結合,尊崇孔子和敬仰天皇的結合,孔子和武士道走在了一起,神道與儒學糅合為一體。所謂「和魂漢才」,正如中國的「中體西用」一樣,骨子裡必須是「和魂」,儒學是用來支持「皇道」的。中國孔子的正宗傳人孟子,因為有較為明顯的民本思想,日本人就不大願意提到他。

日本文廟

長崎孔子廟大成殿湯島聖堂-東

京都文京區.

孔子廟-長崎縣長崎市。

琉球至聖廟-今日本沖繩縣那霸市。

漢字文化圈以外的儒學

儒學傳播到東南亞國家的南洋地區,是近幾個世紀的事情。影響較大的是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其途徑仍然是廟學文化。這主要是由於華人大量移居南洋後,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帶到了當地。儒學隨著華人學校教育而得以傳播。於是孔廟在當地也就應運而生。

東南亞單獨建立的孔廟是很少的,一般都是在華文學校中,設立祭祀孔子的殿堂或者牌位,供學校祭祀用。這種文化現象不妨就稱其為「廟學文化」建築。

印度尼西亞於1729年就建立了明成書院,這種書院雖以教書育人為主,但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有中國廟學合一的性質。

1919年,中華會館創辦的華文學校已達200餘所。均以尊孔、傳播儒家文化為宗旨。1923年,萬隆成立了孔教總會,領導人胡英恭創辦了《孔教月報》。1955年又在雅加達重建孔教總會,梭羅、洒水、萬隆、瑪琅、井裡汶、茂物等地孔教會為其分會。這些地區至今還有類似孔廟的建築或學校。1963年改其名為孔教聯合會。與此同時,印度尼西亞的華人宗教團體中又出現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三教會」,創始人為郭懷德。在印尼爪哇島有三處廟宇與文廟有關。一是泗水文廟,現已經改名為孔夫子堂;二是雅加達丹那地區的觀音堂,三是三寶壟的大覺寺。前者是按中國南方文廟風格所建的孔子廟。後兩都在廟堂中專設有孔夫子廟堂,除了祭祀觀音、玉皇外,還專祀孔子。並設有「孔子節」。洒水文廟——孔夫子堂始建於1883年,是依據康有為的提議按照華南清代孔廟式樣在印尼東爪哇省會城市洒水修建的文廟建築,現主要供奉孔子及七十二賢人。1965年,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總統發布第一號令,正式承認孔教為印度尼西亞的六大宗教之一。

馬來西亞的廟學建築也是在華人社區。始建於1819年的檳城五福書院、始建於1904年的檳城孔聖廟中華學校、始建於1906年的吉隆坡尊孔學堂等均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廟學合一的建築。當年兒童第壹天上學之前家長必帶兒女到此廟祭孔,以求前程光明。吉隆坡的隆雪陳氏書院,是目前馬來西亞建築宏偉、保持著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受近現代儒家文化熏陶的建築群。

新加坡的廟學文化建築應首推1849年由福建富商陳金聲創建的崇文閣。以後歷經100年,努力宣揚《大學》《中庸》《倫語》《孟子》等儒家思想。其間保持了廟學合一的功能。1954年,改建成今天的萃英書院。

緬甸最早的廟學文化建築始建於1876年。在曼德勒雲南會館中,設立了孔子殿和教授儒學的華文學校。1903年,在仰光又建立了中華義校,1903年,改為中華學堂。因此,緬甸的祭孔儀式,一般均設立於華文學堂之中,一般來說是供學校使用。在傳播儒學的同時,又祭祀孔子。

泰國的廟學文化建築,為數很少,也是在華人學校或華人會館設立祭堂,具有孔廟建築的一定的功能。

菲律賓馬尼拉崇文書院,始建於1917年。其宗旨是傳播會演文化。日本佔領後,遭到破壞,戰後又重建。保持至今。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孔子的雕像

「御茶之水的孔廟」(湯島聖堂,來自「斯文會」主頁)

魯迅像(日本仙台市博物館)

首爾韓國文廟.成均館位於韓國首爾市中路區明倫洞3街53號,在韓國成均館大學校園內。

越南河內的孔廟

印尼雅加達孔廟

新加坡的孔廟

你對「儒家思想是東亞的良心」這個觀點有什麼看法?

你對「儒家思想是東亞的良心」這個觀點有什麼看法??

www.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