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因為有漢族,也就是漢人。一個文明能不能持續下來,要看創造這個文明的人和她們的後代能不能活下來,並且發展壯大。如果連人都被S光或者融入進別的族群中,這個文明自然而然就滅亡了,比如古印度,古埃及。

但是,如果人能傳下去,還能不斷發展壯大,這個文明想滅亡都難。而漢族正是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發展壯大,從而將華夏文明,也就是漢文明延續了5000多年。有人有一切,沒人一切都沒了。沒人的話,即便再牛的文明,也會變成別人的東西。


根本原因是能YY

要是認清歷史會真覺得維持了五千年?

也行,那兩個時代就叫元式華夏清式華夏吧


在東亞這片土地上發展起來的農耕民族,想不持續五千年都難。

作為外來征服者,面對這個龐大的農耕族群是無能為力的。

首先是殺不光,農耕生產方式保障了人口在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殺只能是兩敗俱傷,這就違背了征服者的初衷,征服是為了本族群的未來,而不是同歸於盡,自取滅亡。

其次是有文化,文化這個東西很縹緲,卻又是客觀存在的,在工業革命發生之前,是農業社會構建了文化傳承的基礎,也就是說,相比於游牧、漁獵等非農耕族群,農業生產的穩定性更能促進文化的積累和發展,所以在東亞地區的中央大平原上就出現了一個文化高地。

在大一統王朝建立之前的數千年里,東亞地區其實就是幾個農耕族群之間的相互征伐、相互融合的過程,這些農耕族群分別來自華北平原、關中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北平原、河套地區、四川盆地等。

當秦漢王朝建立之後,標誌著相鄰的幾大平原的農耕族群相融合而成為一個整體,而世界上的其它農耕族群因為地理原因對我們構不成威脅,自此在東亞地區就形成了中央的農耕大族群與周邊的游牧、漁獵族群相對峙的局面,這些相鄰的非農耕族群又不具備文化和人口數量上的優勢,他們即便入主中原也難以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立性,便會逐漸被融入進這個中央「大家庭」里來,最後也成了農耕族群,繼承並傳承著華夏文化。

最後是多元化,很多人都對華夏文明是有所誤解的,認為華夏文明是孤立發展起來的,這其實是受到了西方學術觀點的誤導,是西方學者們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來觀察中國而得出的結論,或者說是早期的西方學者們在沒有深入研究中國文化之前下的結論。

東西方的確是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的,但在有限的範圍內,華夏文明幾乎汲取了所能汲取到的所有「養分」,例如在飲食方面,我們今天的所吃的食物絕大部分都是古代人在不同時期從其它地區引進的,傳入較晚的如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等,而黃瓜、茄子一類的傳入要早得多,甚至在上古時期也有傳入,如羊和小麥等。在宗教方面,我們在宋元時期基本上就集齊了世界上的主流宗教,甚至還有某些不太主流的宗教,如拜火教(祆教)、摩尼教(明教)等。

我們即便是講民族起源也是說「炎黃子孫」,也是兩脈的,所以華夏文明自古就是兼容並蓄的,不斷地汲取新的「養分」才是一個文明持續發展的動力,只是到了明清時期開始走向反面,封閉自守,而我們對古代中國的印象往往就來自於這兩個朝代。


殺出來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能和中國人死磕的民族沒有一個好下場。

中國人不是戰鬥民族,中國人是一個戰爭民族。

整個民族的文明都是圍繞戰爭發展的。

中國人遇到強敵,可以慫,可以送女人,可以割地,但是有什麼關係?大漢也與匈奴和親錢。越王勾踐也能卧薪嘗膽。趙武靈王一樣胡服騎射

送出燕雲十六州四百年後終歸漢。

但凡中國人惦記的土地,惦記的民族,在歷史上有那個得不到,消滅不了?

所以整個東亞,能與中原正常通行的土地哪裡不是中國領土?

你們以為中國剛建立就能形成南北5000公里,東西5500公里的龐大國家?

怎麼容易,你讓日耳曼人在歐洲也搞怎麼一個龐大國家。


得益於

黃河

世界上的早期萌芽的文明全都是在大河邊上的(埃及的尼羅河,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誕生的兩河流域)

但是黃河是最暴躁的母親河,天天泛濫,動不動決堤,改道,發洪

所以,遊離在黃河附近的早期部落必須全部整合在一起抗洪,要麼所有人都集合起來一起抗洪,要麼全死

所以,最後推選出來的堯舜禹三個領袖,整合了黃河流域的全部力量,形成了夏,也就是華夏文明的基礎

而兩河流域的那兩條河平時不泛濫,偶爾來一次,附近的居民完全是一盤散沙,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匯聚成力量,只能拖家帶口逃命

所以,猶太教里,大洪水來了,人們逃命

華夏文明裡,大洪水來了,大禹給它治了

有了這個基礎,華夏文明在早期就匯聚成了一個超大的巨型文明,同時期世界上其他所有文明都還是散件,我們這裡已經是巨型的體量了

然後,演化出天下的概念,一步步傳承下去,就五千年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