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秦始皇不是思想家,還喜歡殺思想家。

世界範圍內的思想體系大約分為這三種:

由君主開創的思想體系有三個,猶太-基督教、伊斯蘭教。也就是在全球所向披靡的亞伯拉罕系一神教。由古埃及王子、以色列君主摩西開創。摩西被施特勞斯讚頌為最偉大的政治家和哲人王。耶穌及保羅將摩西的思想普世化,將摩西律法完整傳承為基督教的經典。穆罕穆德仿照摩西的宗教開創伊斯蘭教,尊摩西為六大先知之一,尊其為「真主的代言人」。

由王子開創的思想體系:佛教。

由非王室的中間精英階層開創的思想體系:印度教(代表人物是商羯羅)、儒家。

現在對中國古代的各個家的成敗評價太片面了,並沒有跳出古代舊式史學的窠臼。

為什麼伊斯蘭教進中國後,牢牢扎住了腳跟。儒家再也無法同化。很多人既未讀過《聖經》也未讀過《古蘭經》,也未讀過西方學者,例如韋伯這樣的鉅家對天啟三教的剖析作品,就頭頭是道。

佛教在印度的衰亡原因是什麼?佛教起家從婆羅門教手中奪地盤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根本也不看印度人和西方學者的社會分析著作。拿著佛教和印度教的外在教義在那扯。

佛教也是有自己的法典的,只不過在中國沒能清除掉儒家的影響力沒用上而已。以佛教為國教的緬甸、泰國都是有佛教法典的,這個法典是根據印度教的摩奴法典改編的。

《聖經》《古蘭經》都是有自己核心的法典的,基督教的法典與猶太教一致,613條摩西律法,古蘭經是模仿摩西律法的伊斯蘭法,所以穆罕穆德依舊尊摩西為「真主的代言人」。伊斯蘭教的特色不準吃豬肉,行割禮入教,這些都不是穆罕穆德發明的,而是摩西律法的內容。猶太教遵守摩西律法,基督教也遵守摩西律法,只不過遵守的部分不同而已,禁止同性戀,天主教禁止打胎,人人平等,女兒有繼承權,私生子沒有繼承權,一夫一妻制這些都是摩西律法的內容。

真以為「神愛世人,並將他的獨生子獻給世人,讓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就能拿下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埃及文明,在全球所向披靡。怕不是沒睡醒吧?

詩三百,唐詩三百首這種內容,《聖經》《古蘭經》里都是有的,《聖經》里有將近200篇古代以色列詩人在1000年的時間內寫就的詩篇,其中包括情歌。《古蘭經》的詩篇我沒看過,不知道是從《聖經》里直接抄的還是詩人重新寫的。但是《古蘭經》的解經作品是由古波斯思想家創作的。

伊斯蘭教所到之處除了繼承猶太-基督教的內容,還有波斯文明的思想家來為他的競爭力擔綱。

《韓非子》里為什麼有那麼多寓言?韓非子為什麼用那麼瑣碎的邏輯書寫作品?

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是有一套完整的生態體系的。

但是秦始皇和李斯並沒有思想家的高度,卻有殺思想家的愛好。

電影《一九四二》

首先要知道儒家奉行的是什麼經典:

詩經:由採風制度而來,教化風俗,明正人心。

尚書:上古先王言行錄,闡述華夏上古先哲的治國精髓要義。

禮記:由禮儀、祭祀制度而來,促成各守本分、有敬有序的社會氛圍。

樂經: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和諧融通。

易經:由占卜制度而來,預測國運,進而探索天地運行之理。

春秋:由史料記載制度而來,華夏民族是非常重視歷史的民族。孔子之後,又增加了明辨是非大義,監督當權者的功能。

然而,六經本是三代王官之學,並非儒家所創,更非儒家專有,諸子百家皆能從六經中吸取養料,只不過是在東周禮崩樂壞的年代,孔子所創的儒家是最注重六經的傳承的,同時孔子的有教無類也將三代王官之學推廣到了民間,讓其在民間遍地開花,最終發展成了諸子之學,避免了華夏上古王宮之學在禮崩樂壞的年代斷檔。

後來經歷秦火,六經險些遭遇失傳噩運,是民間儒者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下了六經,除了樂經(或有一部分在禮記中的樂記中),五經都幸運的保存下來。

漢武帝表彰六經,實際上是傳承上古三代的王官之學來指導新王朝的政治構建,而傳承六經最努力、功勞最大、對六經核心精神最為堅守皆為儒家。

因此,並非儒家思想被奉為經典,而是儒家所努力傳承的六經被奉為經典(其實本來就是經典,恢復應有地位罷了),這實際上是對東周以來禮崩樂壞、社會秩序坍塌的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這是華夏民族歷史的必然。並非漢武帝選擇了儒家,而是儒家傳承了歷史,歷史選擇了儒家!

至於先秦其他各家,實際上屬於諸子之學,其中孔孟思想和六經本就一脈相承,後來宋代隨著孔孟地位的不斷提高,論語和孟子也和五經並列成了經典。至於其他諸子,都或多或少的叛經離道了,都只能在特定時間、場合發揮作用,不適合用來構建整個社會框架體系。

道家,儒家的反對派,由荊楚文化發展而來,宣揚無政府、絕對自由,自然不適合用來安邦治國了,最後發展成宗教。

墨家,源於儒家的極左派,後脫離儒家,由中原小生產者思想發展而來,由於違背人性規律,不適合治國,但又有其可貴之處,最後以俠文化、民間幫會社團文化的形式流傳下來。

法家,源於儒家的極右派,後脫離儒家,由三晉文化發展而來,推行軍國化和純功利化,實為劍走偏鋒,飲鴆止渴。有人望文生義把法家和現代法制等同起來,大謬!法家的法並不是現代法制的法,倒更像是法西斯的法!(孔子的學生子夏思想中就有法家端倪,孔子曾告誡他不要做小人儒,可見子夏本人就已有走向異端的傾向,子夏的傳人中很多也真的走上了法家道路,故法家和墨家一樣,實際上也源於儒家。後來的公羊派和子夏思想聯繫緊密,但公羊派強調微言大義,已經糾正了子夏捨本逐末,過於論跡之偏。董仲舒就是公羊派,故他的思想強調大一統,鼓吹君主權力神聖,似有法家痕迹,但核心實為儒家)

還有一個特殊的派別,就是黃老之學,稷下學宮傾向於黃老,但毀於秦,沒有傳承下來,今天看來,似乎是一個雜糅了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的學問,這樣雜糅的學問優點是能夠集合各家之長,但也造成難以系統化,缺乏核心理念,故被傳承了上古王官之學,更為成熟、系統化的儒家取代,也是必然。

最後再來看看諸子百家秦代之後各自的狀況吧:道家隱於山林,墨家散於市井,法家藏於皇家深閣,而儒家則上居於朝堂安邦治國,中傳於士大夫教化育人,下流佈於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以儒學為根基的社會構架。有人總是說外儒內法,這句話很有歧義,似乎是在強調儒家只是表面的東西,內核是法家,這很容易誤導人,法家本為劍走偏鋒,是禮崩樂壞、以鄰為壑時代的特殊產物,怎麼能成為一個社會的內核呢?應該叫做陽儒陰法,或明儒暗法才對,況且明儒暗法也並非歷史上的普遍現象,搞明儒暗法的時代,社會治理也往往是人人自危、亂象頻出的。


從歷史上說並不是那樣。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最後是秦以法家思想佔領了全國,這時候是法家思想成為經典,商君書是國家的指導思想。按照法家思想,暴秦進行思想控制,焚毀六國史書,廢百家言,屠殺敢於揭露暴秦殘暴的儒生,以沉重徭役賦稅壓迫人民,建立嚴刑峻法恐嚇懲罰人民,結果被陳勝吳廣一呼百應推翻了。歷史驗證了依靠法家就是自取滅亡。

在反對暴秦的運動之中,劉邦取得最後的勝利,吸取暴秦滅亡的教訓,採取和法家相反的道家思想治國,採取的政策和法家相反,注重順從民意,維護人民自由,降低刑罰,減免稅賦,成就了文景之治。然而自由主義政策的弊端隨著生產力發展很快顯露出來,富人可以獲得更多的自由,依靠財富聚斂土地,貧者日貧。諸侯勢力日益強大,開始藐視中央,不服管束。晁錯陳列諸侯之惡,開始削藩,引發七國之亂。漢武帝吸取教訓,在舉賢良的對策之中贊成董仲舒的對策,開始推崇儒家,儒家才逐漸成為了國家主導思想。

至於墨家,是推崇選天子的民主制度,雖然代表了市民的願望,卻不可能被希望由自己一直掌握權力的統治者接受,只能被打壓限制,直到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大潮出現,墨家思想才重新走上主流地位。


儒家在墨家法家誕生的時候就是經典。

百家爭鳴並不是突然之間冒出100家的思想,而是有一個先後順序。

最早的毫無疑問是孔子(前551-前 479),墨子(前476年-前390)也是比較早的但是肯定晚於孔子,基本上是孔子剛死,墨子才出生。

之後是儒家的第二大代表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孟子和墨子是沒有同時存在的。雖然商鞅(前395年-公元前338年)似乎比孟子早一點,但是種種跡象表明法家在那個時候還不成熟,至少不是顯學,幾乎到了戰國中後期才成型,到韓非(前280年-前233)那裡集大成。莊子(前 369年-前 286年)基本上是和孟子同時代的人物。

總結起來就是:儒家的開創者孔子,在時間線上一騎絕塵,領先諸子百餘年,比第二名墨子也要早上至少2代人。所以像墨子看孔子就類似現在的人看民國大師那樣。莊子,商鞅,看孔子就像現在看道光咸豐時代的成名思想家那樣。韓非看孔子基本上就是在看乾隆嘉慶時代的人了。

所以呢,你可以看到諸子各家為了著書立說,或多或少會針對儒家,但是孔子的思想里看不到批評其他各家。就算是第二代孟子也只是批判墨家。所以說儒家在一開始就是老牌思想學派,各家創立的時代就是當時的經典。


因為在以土地、人口為核心生產資料,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宗族聚居為基本人口劃分的客觀歷史背景下,為古中國提供的那個「維持社會秩序」的方案(相反的是道家,就沒打算維持社會秩序,愛咋咋)「相對切實可行」——既不嚴重違反人性(相反的是墨家,希望人人獻出全部愛,這個世界自然變成美好的人間,這可能嗎?),還成本可控(相反的是法家,覺得人人都是強姦犯,少盯任何人一秒鐘都可能會搞事情,這可實現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