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中國哲學史》發現自己之前對墨子誤解太深了 他所謂的功利主義是為廣大人民謀福利 然後我自己很嚮往他所描述的那個理想社會 但是他的理想社會的前提是兼愛 墨子企圖通過鬼神之說讓人們認同兼愛 顯然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說不通的 那麼墨子的兼愛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實現呢


歷史上對於墨子的評價大體上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墨家是個宗教組織。第二件事是,墨子之所以在歷史上闖出名號,主要是跟他嘴炮救國有很大關係。

從整個春秋時期的時代背景來說,墨子出於一個分封制崩潰,諸侯互相兼并的歷史時期。大國兼并小國,要順應一些基本的秩序邏輯。換句話說,打架也要按照基本法。墨子救國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從這個時代背景下進行展開的。

不過後來到了戰國,自三家分晉以後,周朝的禮制徹底崩解,周天子也死球了。墨家這套東西也就越發沒有市場。道理也很簡單,講道理的,不如有實力的。一城一地的得失,已經不能左右局面了。維持平衡的老大也早就死球了。

墨家的本質是一種宗教主義治理體系。神鬼之說不僅在墨家,在道家,佛學當中,甚至是海外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當中也都有廣泛的應用。只不過,對於宗教到底有多大的能力與方式來介入世俗政治,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只有古代墨家一人想出來的把戲。近代的太平天國運動,白蓮教,彌勒教等等。都是打著宗教的名義聚集信眾,試圖顛覆王權,不過都失敗了。

宗教這種東西,看來好像差不多,但實際上在世界各地發展區別很大。類似兼愛這種理念,你在各個宗教里都能看到類似的邏輯。只不過有的是說上帝愛你,有的是說神明愛你,有的說是大家互相愛。不是因為這個是個什麼靠譜的理想,而是因為這種想法本身對於人性來說,就是有市場的。

從哲學史的角度來講,我認為兼愛這種思維並不是一種能拿上檯面單獨說的問題。哲學的基本功能是幫助我們提升思考質量,鑒別問題,整理思路。提供更靠譜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哲學最強調的並不是畫大餅的理想,而是思考人們是如何基於自身和社會的意識形態而行動的。通過改變這些結構,來提升人的思考質量。

兼愛這個理念,是一種典型的政治倡議,而不是一個對人們具體行為具有指導借鑒作用的方法論。我個人感覺,你看書還是太少,多看點書,不要總是被這些表面文章忽悠才是正經。


當兼愛成為統治階級最有力的武器後。。


在當今社會看來實現就更難了,墨子的價值觀跟西方普世價值比較接近,墨子一直以來都不被統治階級所待見,西漢政權建立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第一個罷的就是墨子的兼愛,在儒家孟子看來,墨子的兼愛就是無父的概念,怎麼可能像愛自己的父親一樣,愛別人的父親呢?無父等同於無君,無父無君是為禽獸也,這是孟子說的,當然統治階級最喜歡了。幾千年來真正的維持統治階級利益的還是儒家的道統,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個次序。

而對於統治階級本身而言,執行的還是以荀子為鼻祖,由商鞅發揚光大的法家的那一套,

墨家這個文化分支,其實是正義與俠士的化身,在墨子所處的那個年代,在春秋戰國時期,基本上是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西漢政權正是總結了這些歷史經驗,而後將墨家完全扼殺。

現在要找尋,也並不是沒有,在金庸小說里。


你想想,墨家再進一步,不就是基督教嗎?


一個人博愛都難何況兼愛?仁愛有差等,兼愛一碗水端平,理論上就不可能。

史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說過這麼一番話:「期待人類的移情梯度可以平展擴張、無限伸延,人們待所有的陌生人都如同家人和友人,這曾是20世紀最可怕的烏托邦夢想,它實際上要求對人性進行不切實際的壓制,而壓制的結果還未必如願。」


在當下,有人倡導國際主義,特蕾莎修女就基本符合這個概念,不分民族,不分種族的去愛人。

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定義是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平均主義,絕對公平,愛一切人就成為了可能。


當代社會實現不了兼愛。

兼愛要求每個人公平地對待他人,愛無等差,然而絕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為什麼呢?人自出生下來,自有父母家族成員撫養,得到更多來自這些人的愛,那麼自然會傾向於給與身邊人更多的愛。這是人的屬性決定的。

我倒是覺得如果有一天人類不再通過一家一戶小農式的生養體系出生和成長時,接受兼愛的可能性更大。比如人從人造子宮中出生,然後接受社會化撫養長大,沒有家庭的概念,只有導師和朋友。人不再是他人的附屬品,那麼就更容易接受愛無等差這個概念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