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抗過倭寇。所以抗倭這事有民意基礎。

張居正為宰10年,有萬曆中興。所以抗倭這事有經濟基礎。

秀吉雖然統一日本,但自己本身是暴發戶,政權並不穩定。史實上秀吉在朝鮮損失過多再加上無法徵調家康,最後讓家康成了將軍。按你的條件差不多是一個結果。

日本戰國時期大約700萬人口,萬曆年間中國人口大約7000萬這個比例和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蘇德人口比例差距還大。但是納粹德國佔了偷襲的便宜,大明為防禦北方少數民族建了九邊並長期以重兵把守,更不巧的是朝鮮在這九邊以北。(說實在的這裡有點乳德了,就不說騎兵在日本還是稀罕玩意,就日本那矮腳馬,實在是差了好幾個檔次)

啰啰嗦嗦寫了這麼多,其實是想說。雖然大明自斷經脈逐漸落後於世界,可是終大明一朝,中國在世界上還是老大哥,這點民族自信還是要有的。

抗戰日本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日本當時是一個工業國。在此之前,日本面對中國只能當弟弟。


打下朝鮮沒有任何問題,基本上板上釘釘。至於攻打大萌?

…………

讓他先杠完努爾哈赤再說。


我們看看碧蹄館這種雙方指揮官都存在重大失誤的戰役就知道結果了。李如松身為前線最高指揮官,竟冒然率領部隊進入敵方包圍圈,導致明軍付出了很多不必要的損失;而日本人的表現如何呢?幾萬人包餃子的大優勢,竟然能讓李如松率領數千明軍全身而退,可見當時日軍戰鬥水平有多低劣,簡直是日本戰爭史之恥。現在史學界主流論調是碧蹄館之戰日本人打贏了,可日本人卻很少吹噓這場戰役,為什麼?因為這仗贏得臉面都掛不住啊。明軍騎兵與火器部隊頗為強悍,野戰能力基本碾壓日軍,但整場戰爭卻沒有多少出彩的表現,主要原因是在於各級指揮官能力低下,朝鮮地形不利於騎兵作戰,以及糟糕透頂的後勤。而日軍除了人數優勢之外,就只有鐵炮和築城能力值得稱道了,在碧蹄館和稷山兩次嘗到苦頭後,再也不敢和明軍野戰,只會躲在倭城裡當縮頭烏龜,敢問所謂的武士道精神去哪了?也正因為明軍缺乏攻城的重型火炮(輕中型火炮倒是不少,可拿來攻城幾乎等於撓痒痒),直到戰爭後期也沒能拿下任何一座倭城,這可以說是日軍最後的一塊遮羞布了。

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對努爾哈赤手下部隊的評價是:「此賊七千,足當倭奴十萬。」,所以沒必要把日本人戰鬥力看得太高,就憑這些菜雞還想滅亡明朝,你問過我大明建州左衛龍虎將軍努爾哈赤了么?


打下朝鮮半島基本沒問題——事實上大明出兵之前朝鮮半島離完全淪陷已經不差多少了,李昖一路跑到義州,向大明求救曰:「三都淪陷,八道瓦解」,甚至一度想跑到大明當寓公,被萬曆拒絕了。如果按題主所言大明不救朝鮮,那日軍只要鎮壓了半島上各路抗日義軍就完事了。

至於以半島為跳板滅明……還是別逗了。就加藤清正那個戰鬥力,打個女直野人的寨子都沒佔到什麼便宜,東北那旮旯那樣的寨子起碼幾百個,跟他們打完淘汰賽,才有資格見到大明的關寧兵。

當然,最好的設想其實是,本子跟女直野人們互相殘殺,來個同歸於盡。就像死亡之翼一口吞了羅寧然後被噎死——一下就解決了兩個麻煩。


不能,日本歷史上一直也就是欺負朝鮮的水平,真碰上中國,那就是被吊打,唐朝是,明朝也是,

日本在和明朝正面交鋒後,被摁著亂捶日軍將領被打的膽怯了

野戰打不過,守城挨大炮

所謂戰國精銳,不過爾爾

後期就只能築城堅守,最後滾回海島


日本二戰中打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都打不過,你讓他打統一的大明。說實話,大明這塊肉不爛透了,誰都別想吃。


取決於何時略明。

假定1595年大明帝國不出兵朝鮮直接把那塊兒地兒白讓給日本的話,日本必須耐心等,而且起步要等到天啟末年明內部農民叛變後和後金一起進攻,或許噹噹孫子裝裝樣子後金當庭可以給日本分個屬國名號或者送個外島什麼的。

如果是剛佔了朝鮮就想著打明,先不說遼東鐵騎和下屬的後金鎮守東北,就算讓他進了關內,日本也只能等死啊,萬曆年間明雖說已經走到了下坡路,但也沒誰敢和明軍平原上正面對剛啊,你讓10萬足輕打明軍1萬鐵騎嗎?這是白給大明送頭啊,更別說進了關內沒多遠就是北京了,按照萬曆那種不正經的性格萬一玩嗨了直接上禁衛軍了日本哭都沒的哭


不可能。。。

就是抗戰之前,連東三省他都佔下來了,老蔣還攘外必先安內,不也照樣沒滅掉我們嗎。。。

大明在慘也沒我們那會慘吧。。。


萬曆年間中國和日本的差距 沒有20世紀初的大吧 中國體量太大了 敢來 亡族滅種的危機下 國內矛盾一致對外 必然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看了幾個萬曆朝鮮戰爭問題下的回答 感覺文化自信急需加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