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的一生創作了《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等世界名著及《童年》《少年》《青年》自傳體小說,其創作生涯長達60年之久,他同法國作家巴爾扎克一起被稱為現實主義文學中兩座最高、最輝煌的峰巒。

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是極富經歷的,從小失去父母,幼年便開始對人與上帝之類的問題進行追問,大學期間,對學校不滿,退學,之後到高加索服役,參加戰爭,開始創作。正是他所經歷的一切,才為我們世人創造出了列夫·托爾斯泰,他創作小說、戲劇、民間故事、傳說、寓言、政論和藝術論文。在其晚年,致力於「平民化」工作,甚至想到放棄私有財產和貴族特權,在同家人思想發生矛盾時,出走,死於火車站。

在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中,體現了「托爾斯泰主義」: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博愛。


憑一部《戰爭與和平》穩坐世界文豪第一把座椅。何況還有《安娜卡列寧娜》


謝謝邀請。 如果不是被邀請,我已經很久沒有想起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他讓我回到少年時光,那時候為了裝逼,托爾斯泰是每位文藝青年必須參拜的一座殿堂。作為普希金的真正傳人和集大成者,他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讀他的作品你總會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狹隘,你的世界和他的相比是多麼貧乏,他文風質樸卻能表達出如斯深情,他試圖讓我們明白,信仰和愛情需要勇氣和膽量。

時至今日我也不能說自己能完全讀懂他。年歲漸長,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不斷變化。 從前我可能喜歡《戰爭與和平》中的安德烈公爵,但今天我會把目光轉向彼埃爾。對安娜?卡列尼娜飽含淚水的同情已轉為一聲輕輕的嘆息。

19世紀的俄國與21世紀的世界天差地別, 今天的土壤已很難再滋養出那種具有天啟式渴望,又能自比荷馬的作家。托爾斯泰將作為人類共同的瑰寶永存。


他所拋棄的,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普通大眾,難以理解他,也不要妄評了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