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的這句話,很好的戳破了「藝術應該帶給人快樂」的虛假泡沫。

當人們問,藝術究竟有什麼用時,好像很多答案都會提到這個詞「慰藉」。而如果讓你去詳細的解釋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慰藉時,好像大部分人又會語塞,於是只好說,欣賞藝術能讓你的生活更快樂和開心一點。

但是,這是錯的。

尋開心,為什麼要找藝術呢?去和朋友們喝酒聊天吹牛,去看一場賀歲電影,談一場激烈的戀愛,去遊樂場做過山車……這些哪一個不比在藝術中尋找到的快樂多呢?反正帶給我們快樂的多巴胺,沒有一個分泌原因和藝術有直接關係。

所以,如果你希望直接從藝術中找到快樂的源泉,很難。而藝術,從來也不僅僅包含著快樂。

(阿爾瑪-塔德瑪《害羞》,愛慕者帶著鮮花的突然出現,女孩驚嚇中帶著害羞與歡喜。)

(義大利利雕塑大師貝尼尼和斯特拉扎大理石頭雕作品)

(蒙克《吶喊》)

藝術不能直接帶給人快樂,是因為藝術中所表現的主題,不只是快樂一種。如果說《害羞》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輕鬆愉悅的男女初戀約會場面令人感到快樂,那這些古典的義大利雕塑,更多帶給人的是一種典雅的美和崇高的震撼感,而表現主義畫家的《吶喊》,則完全和快樂無關,它甚至是一種快樂的反面,所以很多人看完表現主義的作品,經常感到不舒服甚至是痛苦。

那藝術,究竟是在傳達什麼呢?

托爾斯泰最後一句也表明的很清楚——文字,用來傳遞意思;藝術,用來傳遞情緒。

藝術表達情感這種功能,在西方古典主義作品中表現的並不明顯,但是在現代主義作品中卻非常的明確。因為古典作品常常表現的是真善美的理想世界,而現代主義利用更加抽象的方式去傳遞情感,前者注重事物的展現,後者注重情感的展現。

(馬遠《寒江獨釣圖》)

而藝術傳遞情感這個方面,我們中國人應該會有更好的理解。因為我們的文化中,一直就有借景抒情的傳統,所以《寒江獨釣圖》畫面里重要的不是它表達的意思,而是那種情緒:是空疏寂靜,還是蕭條淡泊,真令人思之不盡。這種詩-般耐人尋味的境界,是畫家的心靈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在藝術上則是利用虛實結合而產生的結果。

願我們從藝術中找到更豐富的感受,而不僅僅單純的尋找快樂。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請盡情點贊評論,不喜歡千萬別勉強!

個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藝術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麼簡單,在常人看來光鮮靚麗的外表下,是他人不曾見到的艱苦的付出,是枯燥乏味的年年月月的基礎訓練,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奮筆疾書,是常年累月奮鬥後的一無所獲。所以,快樂藝術的背後,往往是牛一樣的耕耘。比如說,一副掛在牆上能看的上眼的書法作品,若沒有二十年以上的功力,是難以令人滿意的。


托爾斯泰說的對,我贊同。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意境情感的表達形式。藝術的語言注重於形象意境的刻畫,且多為幻想,儘管素材還是自然和人,但為凸顯某一點,給人以更深刻印象和聯想空間,特別是有進步意義的藝術,它本身就是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而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因此,藝術的意義不是什麼快樂,而是增強人們生活的信心和活力。


謝邀,就藝術本身來說就是枯燥乏味的,只有不斷的學習探索與發現,還要承受壓力,理解與不理解的觀點。被大眾接受了就是成功,不接受就是失敗。其中的苦多於樂,但只要一鳴驚人就會高高在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