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对日本工业设计的印象,并非一日之功,经历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后,日本产品在中国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接触了许多日本设计的典范,认识了许多与日本有关系的人。可以说,对日本设计的印象,与对日本人、日本文化的印象交织在一起不可分离。

1.

要说设计,不能不先说说日本独特的美学观。

日本的美学理论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会感觉似曾相识,但在内涵上跟中国差别较大。

日本美学观的形成受中国文化影响很大,而在传入日本的中国古典文化中,又以佛教和道教对日本美学的形成影响最大。当然,最重要的因素是日本自己的神道教,这也是日本文化和美学观与中国差异的根本所在。

日本早期文化形成受到过儒家理论的影响,但并没有想像中大。反而是后来的道教影响更大,尤其是对美学观的影响。老庄哲学主要通过六世纪中叶传入日本的汉译佛经这一途径,结合日本本土的原始神道教形成日本自己的美学观。

首先是文字的影响,「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由于语言或文字的传媒来认识的,语言在人们的思维中构筑了第二个世界。通过语言的传递,人们认识了自己面前的现象世界,依靠语言的调整,人们在心中重新构筑了一个更完整的观念世界,借助语言的表述,人们又把自己思索中的观念世界转告他人」。

汉字是象形文字,可以归类为一种图式,使用这种文字很容易培养人的感性认识和对具体形象的敏感性,但逻辑性较弱,界限性不很清晰。

日本本土的原始神道教是多神教,所谓万物有灵,神灵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人们将任何有威力的事物都奉为神灵,无论善恶。加之日本列岛资源贫乏,日本人形成了敬畏自然界万物的民族心理。

西方和从西方引入现代艺术观念的中国把艺术分成纯艺术和实用艺术两大部分,而日本则不是,他们认为每一件人造物都应该是艺术品,可能这就是后来「工匠」精神的来由吧。

佛教在传入中国五百年后传入日本,日本正处于古坟文化时期,此时神道教还未形成,缺乏任何神学理论,只是占卜、祈祷求取平安和顺利,佛教自然轻而易举取得了控制权和主导权。而佛教对日本审美意识的最显著影响之一就是灌注给它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

上古的日本民族,对现实事物有著淳朴的亲近感,形成了「诚」的美的意识,但佛教的悲世人生却很快渗透进缺乏思想意识体系为后盾的日本的美意识,「诚」被「物哀」的美意识所取代。

佛教中,又以禅宗对日本美学形成影响最深。禅理与艺术思维、审美感悟的共通之处就是感性中的直觉领悟:刹那间见千古,平凡中出奇幻,自然中有妙谛,简易中含深趣。也就是从禅时代开始,日本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系统。

细观一些当代日本设计大师,无论是工业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还是建筑设计师,多在禅宗理念上发掘美学涵义。比如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理念,就类似于禅宗中的「顿悟」、「刹那间见千古」。

文化的影响结合日本的历史变迁,形成了以「物哀、幽玄、寂」为核心的著名的日本美学观。在此很难将此论述详尽,大致反映了日本人重视直观感受、感性认识,重视人的感情态度,将其作为生活中的一种对外在事物的情感反应来看待,在表现形式上,追求幽深和余情,除了外观的形象美之外,寻求一种微妙深隐的韵致。最为独特的,还在于日本人对神秘之美的向往,在文学中或表现为凄厉之境中的妖艳之美、或一定程度的壮美。

2.

我对日本设计的知晓和了解开始于儿时,那时家里有台日立牌双筒洗衣机,这让我感受到好设计的巨大魅力。当年没有留下照片,只好在网上搜索了一张类似产品照片。

洗衣机整体造型单纯,白色,让人感觉特别干净、轻盈。那个年代国内很少见大面积白色塑料产品的表面非常光顺而不刺眼的,要么不平整,要么发亮突兀。

让我感觉最舒服的是控制台的造型和色彩,尤其定时器开始旋转后细密的滋滋滋的声音,那时候从没见过定时器,定时器手柄是带大圆角的大柄,虽然大,比习惯的各种小柄看著舒服,因为去拧时不用瞄准。这个毛病国内现在很多设计中仍然存在,比如马桶的放水按钮,一定要做的那么小,只能用一根手指使劲去按。洗衣机控制面板用色块划分功能区,又是没见过,配色不是以前习惯的正色,而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淡雅的鸡屎绿和柠檬黄,明度高但彩度低。面板上的字体现在我知道是细圆体,配上印刷齐整的细线,干净清爽。整机包括洗衣桶内壁和波轮都是塑料制造,洗过衣服的洗衣机一股洗衣粉味儿,机身上挂著清清水滴,一股自然的味道。

有些小设计很巧妙,洗衣桶的盖板边缘伸出的牙既是盖上去时的定位销,又是取下后挂在洗衣机侧面的挂钩,面对这台洗衣机,我好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对这台洗衣机的印象就是,它就该跟刚洗完的衣服在一起,柔和、淡雅、散发著清香,既不个性,也不时尚,然而没有比这更般配的了。

大学时一直梦想有台日本产单反相机,那时佳能和尼康算不得相机之王,美能达、理光都各领风骚。日本相机除了设计出众之外,我认为他们的中文名很艺术,有共同的特点:涵义清晰,选字优雅,品牌形象贴合,发音有力顺畅。佳能不必说了,理光的名字就很好,相机是一种精密光学仪器,「理」字体现的是高科技、精密、整理之意,含著精确冷静科学地整理光线的意思,很值得回味。

3.

日本产品设计归纳特点大致如下:

精致:产品设计的精致需要生产来实现,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效果和生产能力上有很好的平衡和掌控力,设计的太复杂,对生产过程不了解,不能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适度而有力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可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与其他工业先进国家相比日本的精致还比较稳定。

简约:日本的产品设计中简约这一特色非常突出,不无谓装饰,不浪费材料,单纯的造型,原生的质感,让人纵情发挥想像力。不仅造型,材质也是尽量减少中间加工工艺,力争使用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产品每一部分的材质,材质本身就包含许多丰富情感,向人传递许多信息。

谦恭:日本的产品设计总使人能感受到设计师对无论是材料的原生状态含义还是生产工具、生产过程都有一种小心翼翼的敬畏态度,隈研吾的「负建筑」概念可以说是其中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也很知名。「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也可以归于这一概念范畴。设计不应当单纯追求形象和视觉效果,更应该节制,追寻功用的本源。

小型化:由于地域和空间狭小,日本设计师十分重视产品的小型化工作,正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奇思妙想,随身听、卡片式数码相机、微型电视机、便携茶具等产品不断涌现,让我们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

易于维护使用:日本产品设计在简化操作过程方面是很注重的,毕竟设计是要带给人方便的。

4.

笔者作为一名汽车设计师,自然对日本的汽车设计关注有加。

日本的汽车设计理念与欧洲和北美有许多不同,反映在许多方面:设计师的地位、对待内外饰造型设计的理念、空间的处理、材料的选用、安全策略、品质的控制等。

在日本汽车企业中,造型设计师很低调,我们可能会听说欧洲或北美的著名造型设计师的名字,但很少听说日本著名造型设计师。日本人认为汽车造型设计并不是哪一个设计师单独能完成的,强调单独某个设计师对于其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在我看来,日本的汽车内饰造型远比外饰造型精彩,日本车的内饰设计也比欧美车更舒服。看日本车内饰,常常觉得精美、协调、时尚、变化多端,而看它们的外饰,常让我有啰嗦、意外、扭曲、凑数的感觉。也许这与日本人不崇尚张扬的个性有关。

日本汽车很看重内部空间,丰田公司著名的「双M」原则是「Minimal Auto Maximum Space」。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丰田小型车是「威姿」,天津一汽的国内版称为「夏利2000」,这款车的内饰设计很好体现了丰田的这一设计原则。现在丰田小型车「雅力士」在这方面仍具优势。

最常听到认为日本车安全性不佳的理由是日本车的钢板薄。由于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的了解越来越多,这个说法得到的支持越来越少。没有统计数据显示日本车的安全性比其它车低,这些知名大厂的安全数据相差不大。日本的汽车设计理念是用较大的溃缩吸收尽可能多的能量,保证足够安全的驾驶室成员空间。此外经过计算的合理的钢材用量能够减轻车重,降低燃油消耗,节省不必要的成本,更加环保。

虽然日本汽车的造型获得的好评没有欧美厂商的多,但在世界范围内几家日本厂商的销量一直保持前列,尤以丰田成绩最佳,无论是高端品牌的雷克萨斯各车型还是凯美瑞和皇冠系列常年高居同类车型榜首。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成绩最大原因是有好的品质控制。同事中曾经有过天津一汽丰田退休返聘的资深工程师,思维方式和对工作认真的态度以及对各种流程的熟悉程度都能反映出丰田在这方面要求严格,工作人员的水平也高。

5.

可能这里写下的日本设计的印象与日本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给中国人留下的印象差异实在太大,我自己也总在思考这个问题。看起来如此谦恭忍退的民族审美趣味是如何孕育出二战期间凶残毫无人性的一支军队的。也许是对人生的幻灭感吧。他们拿别人的生命不当回事,何尝不也是如此对待自己?令人胆寒的神风特工队就是这样一个怪胎。

无论如何,每个民族在世界上都有一席之地,中国人虽然对日本这个国家有自己的看法,但这并没有妨碍中国向日本学习。互相学习,互相了解,希望能通过这样的交流,消除两国之间的隔膜。

参考资料:

《东方古典美:中日传统审美意识比较》姜文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日.内藤湖南,商务印书馆,2012年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