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對日本工業設計的印象,並非一日之功,經歷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以後,日本產品在中國從無到有的過程,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接觸了許多日本設計的典範,認識了許多與日本有關係的人。可以說,對日本設計的印象,與對日本人、日本文化的印象交織在一起不可分離。

1.

要說設計,不能不先說說日本獨特的美學觀。

日本的美學理論

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對於中國人來說也許會感覺似曾相識,但在內涵上跟中國差別較大。

日本美學觀的形成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而在傳入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化中,又以佛教和道教對日本美學的形成影響最大。當然,最重要的因素是日本自己的神道教,這也是日本文化和美學觀與中國差異的根本所在。

日本早期文化形成受到過儒家理論的影響,但並沒有想像中大。反而是後來的道教影響更大,尤其是對美學觀的影響。老莊哲學主要通過六世紀中葉傳入日本的漢譯佛經這一途徑,結合日本本土的原始神道教形成日本自己的美學觀。

首先是文字的影響,「世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由於語言或文字的傳媒來認識的,語言在人們的思維中構築了第二個世界。通過語言的傳遞,人們認識了自己面前的現象世界,依靠語言的調整,人們在心中重新構築了一個更完整的觀念世界,藉助語言的表述,人們又把自己思索中的觀念世界轉告他人」。

漢字是象形文字,可以歸類為一種圖式,使用這種文字很容易培養人的感性認識和對具體形象的敏感性,但邏輯性較弱,界限性不很清晰。

日本本土的原始神道教是多神教,所謂萬物有靈,神靈可以存在於任何地方,人們將任何有威力的事物都奉為神靈,無論善惡。加之日本列島資源貧乏,日本人形成了敬畏自然界萬物的民族心理。

西方和從西方引入現代藝術觀唸的中國把藝術分成純藝術和實用藝術兩大部分,而日本則不是,他們認為每一件人造物都應該是藝術品,可能這就是後來「工匠」精神的來由吧。

佛教在傳入中國五百年後傳入日本,日本正處於古墳文化時期,此時神道教還未形成,缺乏任何神學理論,只是占卜、祈禱求取平安和順利,佛教自然輕而易舉取得了控制權和主導權。而佛教對日本審美意識的最顯著影響之一就是灌注給它人生虛幻感和追求極樂世界之情。

上古的日本民族,對現實事物有著淳樸的親近感,形成了「誠」的美的意識,但佛教的悲世人生卻很快滲透進缺乏思想意識體系為後盾的日本的美意識,「誠」被「物哀」的美意識所取代。

佛教中,又以禪宗對日本美學形成影響最深。禪理與藝術思維、審美感悟的共通之處就是感性中的直覺領悟:剎那間見千古,平凡中出奇幻,自然中有妙諦,簡易中含深趣。也就是從禪時代開始,日本形成了自己的美學系統。

細觀一些當代日本設計大師,無論是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還是建築設計師,多在禪宗理念上發掘美學涵義。比如深澤直人的「無意識設計」理念,就類似於禪宗中的「頓悟」、「剎那間見千古」。

文化的影響結合日本的歷史變遷,形成了以「物哀、幽玄、寂」為核心的著名的日本美學觀。在此很難將此論述詳盡,大致反映了日本人重視直觀感受、感性認識,重視人的感情態度,將其作為生活中的一種對外在事物的情感反應來看待,在表現形式上,追求幽深和餘情,除了外觀的形象美之外,尋求一種微妙深隱的韻致。最為獨特的,還在於日本人對神祕之美的嚮往,在文學中或表現為悽厲之境中的妖艷之美、或一定程度的壯美。

2.

我對日本設計的知曉和了解開始於兒時,那時家裡有臺日立牌雙筒洗衣機,這讓我感受到好設計的巨大魅力。當年沒有留下照片,只好在網上搜索了一張類似產品照片。

洗衣機整體造型單純,白色,讓人感覺特別乾淨、輕盈。那個年代國內很少見大面積白色塑料產品的表面非常光順而不刺眼的,要麼不平整,要麼發亮突兀。

讓我感覺最舒服的是控制檯的造型和色彩,尤其定時器開始旋轉後細密的滋滋滋的聲音,那時候從沒見過定時器,定時器手柄是帶大圓角的大柄,雖然大,比習慣的各種小柄看著舒服,因為去擰時不用瞄準。這個毛病國內現在很多設計中仍然存在,比如馬桶的放水按鈕,一定要做的那麼小,只能用一根手指使勁去按。洗衣機控制面板用色塊劃分功能區,又是沒見過,配色不是以前習慣的正色,而是現在比較常見的淡雅的雞屎綠和檸檬黃,明度高但彩度低。面板上的字體現在我知道是細圓體,配上印刷齊整的細線,乾淨清爽。整機包括洗衣桶內壁和波輪都是塑料製造,洗過衣服的洗衣機一股洗衣粉味兒,機身上掛著清清水滴,一股自然的味道。

有些小設計很巧妙,洗衣桶的蓋板邊緣伸出的牙既是蓋上去時的定位銷,又是取下後掛在洗衣機側面的掛鉤,面對這臺洗衣機,我好比劉姥姥進了大觀園。

對這臺洗衣機的印象就是,它就該跟剛洗完的衣服在一起,柔和、淡雅、散發著清香,既不個性,也不時尚,然而沒有比這更般配的了。

大學時一直夢想有臺日本產單反相機,那時佳能和尼康算不得相機之王,美能達、理光都各領風騷。日本相機除了設計出眾之外,我認為他們的中文名很藝術,有共同的特點:涵義清晰,選字優雅,品牌形象貼合,發音有力順暢。佳能不必說了,理光的名字就很好,相機是一種精密光學儀器,「理」字體現的是高科技、精密、整理之意,含著精確冷靜科學地整理光線的意思,很值得回味。

3.

日本產品設計歸納特點大致如下:

精緻:產品設計的精緻需要生產來實現,需要設計師在設計效果和生產能力上有很好的平衡和掌控力,設計的太複雜,對生產過程不瞭解,不能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適度而有力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可能獲得滿意的效果。與其他工業先進國家相比日本的精緻還比較穩定。

簡約:日本的產品設計中簡約這一特色非常突出,不無謂裝飾,不浪費材料,單純的造型,原生的質感,讓人縱情發揮想像力。不僅造型,材質也是盡量減少中間加工工藝,力爭使用者能夠清晰地瞭解產品每一部分的材質,材質本身就包含許多豐富情感,向人傳遞許多信息。

謙恭:日本的產品設計總使人能感受到設計師對無論是材料的原生狀態含義還是生產工具、生產過程都有一種小心翼翼的敬畏態度,隈研吾的「負建築」概念可以說是其中典型代表,在世界範圍內也很知名。「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也可以歸於這一概念範疇。設計不應當單純追求形象和視覺效果,更應該節制,追尋功用的本源。

小型化:由於地域和空間狹小,日本設計師十分重視產品的小型化工作,正是因為他們在這方面的努力和奇思妙想,隨身聽、卡片式數碼相機、微型電視機、便攜茶具等產品不斷湧現,讓我們生活更方便更豐富多彩。

易於維護使用:日本產品設計在簡化操作過程方面是很注重的,畢竟設計是要帶給人方便的。

4.

筆者作為一名汽車設計師,自然對日本的汽車設計關注有加。

日本的汽車設計理念與歐洲和北美有許多不同,反映在許多方面:設計師的地位、對待內外飾造型設計的理念、空間的處理、材料的選用、安全策略、品質的控制等。

在日本汽車企業中,造型設計師很低調,我們可能會聽說歐洲或北美的著名造型設計師的名字,但很少聽說日本著名造型設計師。日本人認為汽車造型設計並不是哪一個設計師單獨能完成的,強調單獨某個設計師對於其他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在我看來,日本的汽車內飾造型遠比外飾造型精彩,日本車的內飾設計也比歐美車更舒服。看日本車內飾,常常覺得精美、協調、時尚、變化多端,而看它們的外飾,常讓我有囉嗦、意外、扭曲、湊數的感覺。也許這與日本人不崇尚張揚的個性有關。

日本汽車很看重內部空間,豐田公司著名的「雙M」原則是「Minimal Auto Maximum Space」。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豐田小型車是「威姿」,天津一汽的國內版稱為「夏利2000」,這款車的內飾設計很好體現了豐田的這一設計原則。現在豐田小型車「雅力士」在這方面仍具優勢。

最常聽到認為日本車安全性不佳的理由是日本車的鋼板薄。由於汽車的普及,人們對汽車的瞭解越來越多,這個說法得到的支持越來越少。沒有統計數據顯示日本車的安全性比其它車低,這些知名大廠的安全數據相差不大。日本的汽車設計理念是用較大的潰縮吸收儘可能多的能量,保證足夠安全的駕駛室成員空間。此外經過計算的合理的鋼材用量能夠減輕車重,降低燃油消耗,節省不必要的成本,更加環保。

雖然日本汽車的造型獲得的好評沒有歐美廠商的多,但在世界範圍內幾家日本廠商的銷量一直保持前列,尤以豐田成績最佳,無論是高端品牌的雷克薩斯各車型還是凱美瑞和皇冠系列常年高居同類車型榜首。之所以有這麼好的成績最大原因是有好的品質控制。同事中曾經有過天津一汽豐田退休返聘的資深工程師,思維方式和對工作認真的態度以及對各種流程的熟悉程度都能反映出豐田在這方面要求嚴格,工作人員的水平也高。

5.

可能這裡寫下的日本設計的印象與日本這個國家在歷史上給中國人留下的印象差異實在太大,我自己也總在思考這個問題。看起來如此謙恭忍退的民族審美趣味是如何孕育出二戰期間兇殘毫無人性的一支軍隊的。也許是對人生的幻滅感吧。他們拿別人的生命不當回事,何嘗不也是如此對待自己?令人膽寒的神風特工隊就是這樣一個怪胎。

無論如何,每個民族在世界上都有一席之地,中國人雖然對日本這個國家有自己的看法,但這並沒有妨礙中國向日本學習。互相學習,互相瞭解,希望能通過這樣的交流,消除兩國之間的隔膜。

參考資料:

《東方古典美:中日傳統審美意識比較》姜文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日本歷史與日本文化》日.內藤湖南,商務印書館,2012年

《中國思想史》,葛兆光,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