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冬季的开始。「立」有即刻开始的意思,此时中华大地的普遍天气会开始由凉转冷。至于「冬」则是终了的意思,万物收藏也,即秋季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准备冬眠。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网上图片)

「立冬」的节气,按现代气候解释,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而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会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也进入越冬期。所以,古时的「立冬」,不仅是进补的日子,又或者吃吃饺子应节,也是「扫盲」之时。

古时的教育机构,从中央的太学、国子监等,到地方上的州学和县学,其实层层具备。不过,即使是最基层的县学,入学者也多半是秀才或者成年人,身负功名,以考科举为目标。可若非志在科举,但又需要识字以作日常沟通,那么,就要靠「立冬」之时,将农家穷孩儿进入「冬学堂」,让他们识字了。

清代富家子弟的私塾 (网上图片)

古时读书多为富家子弟享有,因为他们可以办私塾,自己请老师,教家族内的子弟。但普通的人家,只有养活自己及家人的能力,并没有额外资源供孩子到乡村私塾读书,为了不想孩子日后目不识丁,就会将孩子送进「冬学堂」。南宋陆游《冬日郊居》一诗载:「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1870年厦门一处学堂 (Wellcome Library, London图片)

「冬学堂」几乎是私塾「接近义务」的教育,选了冬季开班授课,因为穷人农家子弟不用播种、耕种、秋收的时间上学。返学读书的时间不多,由立冬开始,到腊月十五结束,即时约三四个月的时间毕业,现代说法是一个学期都没有。究竟学到甚么知识,看来也非常有限,据估计只能学得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字,他们不说得上是读书人,却令这一班农民子弟不至于目不识丁。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冬学堂」不耽误农忙,花费少,也能帮孩子认得几个字。

慈禧照片,左边排头位是太监崔玉贵,右边头位是李莲英 (网上图片)

这些看似低阶的「冬学堂」,似乎出不了甚么名人名士,不过清代有一名人,曾在「冬学堂」学习过,他就是慈禧太后身边红人大太监李莲英。据说李莲英幼时家贫,无力读私塾,所以被家人送进「冬学堂」,学堂中有不少人发现, 李莲英虽然年纪较小, 但极为懂事, 会伺候人。 别的孩子上堂时来得都晚, 他很早就到,同时会把学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天气寒冷,他会先去将炉子生热,放学后,其他同学都回家,但他总是帮老师烧好炕。所以,老师都喜欢他,对他特别关顾,会多教点他东西。也许,李莲英八面玲珑、讨好主子,自小已经在贫穷环境下磨炼及「培养」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