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抗戰劇《我的團長我的團

》橫空出世,這部劇沒有其他抗戰劇中那麼明盔亮甲,乾乾淨淨的形象,反而一堆主角們基本都是蓬頭垢面的形象貫穿到底。

但是這部抗戰劇的深度是其他同類題材都很難趕得上的,而該劇在戰爭細節方面的刻畫,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幾乎每一個細節都有著真實的歷史背景。

本文就通過電視劇當中的五個細節來一起重溫下這部「神劇」。

細節一:川軍團

川軍團是劇中主角們所在部隊的番號,這個番號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以川軍而代稱。然而,大家注意的話川軍團里卻幾乎沒有四川人,這是何意呢?

實際上安排川軍團這個番號毫無疑問是在向川軍

致敬,日本人在戰爭期間,沒有一個兵打到過四川,但是四川卻是抗戰中犧牲軍人最多的省份。

據統計,四川在抗戰期間一共有6個集團軍的整建制部隊出川作戰,有300萬壯丁在戰爭中補充到各部隊。抗戰期間,四川壯士陣亡達26.4萬人、負傷達35.6萬人、失蹤2.6萬餘人,總損失近65萬人。

到了電視劇背景中的1942年,很多以四川人為主的部隊已經打光了,然而人沒了番號還在,番號在精神就在。川軍是什麼精神?死戰到底的精神。川軍團最後一名四川籍士兵李四福(要麻)犧牲後,川軍團再無川人,但死戰到底的川人精神卻永存。

而沒有四川人的川軍團都有誰呢?有東北人迷龍、李連勝,有北平人孟煩了,有湖南人不辣,有陝西人郝獸醫,有山西人康丫,有廣東人蛇屁股,有河北人豆餅,有上海人阿譯,有河南人崔勇,有雲南人滿漢,有湖北人泥蛋,有江浙人克虜伯。

還有一個滿中國跑的團長——龍文章。

不難看出,所謂的川軍團其實是在川軍死戰精神旗下的一個中國軍團,它集合了全中國絕大多數被日寇侵襲身份的戰士,是中國全民抗日的一個縮影,這是一個別樣的川軍團,而不是狹義理解意義上的川軍團。

細節二:褲衩子

褲衩子的情節出現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第三集,當時緬甸戰事吃緊,川軍團的這些「殘兵敗將」要被空運到前線參戰,除了日本人的飛機,這是這些中國軍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自己這一方的飛機。

在上飛機前川軍團的人要將國內的軍服全部脫了,槍械也都留下,只穿著褲衩子登機。原因則是到了那邊:英國人發衣服,美國人發槍。

劇集里的時間節點是1942年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這個情節實際上還沒有發生。國內兵員通過空運到外國其實是這次作戰失敗後的事情了,目的地也不是緬甸,而是印度。

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後,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余部撤退到了印度,以這兩個師為基礎組建了中國駐印軍。此後為了填補編製,國內空運了3個整建制師的部隊以及補充兵員到印度,而這幾萬名中國士兵登機前大多就是只穿著褲衩子,手中也是空空如也。

原因上面也說了,英國人發衣服,美國人發槍。

但還有一層意思,這些脫下來的舊衣服和舊槍械怎麼辦呢?自然也不是扔掉了,而是留給國內的兄弟部隊繼續使用,這才是關鍵點,因為國內抗戰進入到1942年已經是極度艱苦了。

因為知道印度天氣比較熱,索性在空運兵員登機前讓他們把衣服也都留下。可是當時運輸機飛越的是駝峰航線,在幾千米高空飛行的運輸機艙內的氣溫是很低的,結果有很多士兵為了留下那一身衣服,自己就活活凍死在了機艙內。

這才是我在本文中提到褲衩子的關鍵,褲衩子的背後是當時中國貧弱國力的縮影,也是當時中國軍隊狀態的一個真實寫照。

細節三:鋼盔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對武器裝備等道具的選擇是很用心的,其中引人注意的一點是劇中的鋼盔。

鋼盔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此後成為世界各軍事強國陸軍的標準配置。可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派系眾多的中國軍隊卻連鋼盔都無法普及。

藉助於當時與德國的軍事合作,國民政府進口了約35萬頂德式鋼盔,主要裝備於中央軍部隊,其中36、87、88師及教導總隊基本配齊了德式武器,其他中央軍部隊雖有德盔,但是德式武器並未配齊。

而在各地方軍中,部分軍隊裝備有英式頭盔,如西北軍和兩广部隊等;雲南部隊則裝備了法式的亞德里安盔。

在常見的抗日劇中,德式鋼盔是最常見的。而在團劇當中,除了龍文章經常頂著的德式盔之外,還有大量的英式頭盔,以及雲南兵董刀的法式亞德里安盔,尤其後者在2009年之前的國產電視劇當中出鏡率幾乎為零。

在當時,能夠裝備鋼盔的部隊通常都是精銳部隊,當然這個精銳是相對而言的,我們與之交戰的日軍當時早已經普及了鋼盔。

1937年淞滬會戰的緊要關頭,頭戴梅花盔的桂軍部隊的到來就讓日軍為之一震;而當頭戴法式亞德里安盔的雲南子弟兵——第60軍抵達武漢時,因其軍容嚴整,還被特意安排在武漢市內行軍以強民眾抗日信心。

到了1944年之後,除了中國駐印軍之外,國內部隊也開始接收少量的美式M1鋼盔。當川軍團的骨幹被抽入突擊隊時,也戴上了這些美式鋼盔。

細節四:克虜伯

《我的團長我的團》劇集當中只有一個比較胖的形象,那就是炮兵克虜伯。

克虜伯之前並不是川軍團的人,而是在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之後,才融入到川軍團這個集體中的。克虜伯是江浙人,而且出生上流社會家庭,其經典台詞是:我餓了。

克虜伯這麼大一個體格子在喊:我餓了的時候,實際上還有另外一層意思:諾大的一個中國,如此龐大的中國軍隊,卻幾乎沒有可依靠的炮兵火力,常常處於飢餓狀態。

作為一個德國留學歸來的炮兵,克虜伯之前的崗位是PAK—37毫米戰防炮第一主炮手。PAK—37毫米戰防炮是德國造,自然也是當時中央軍精銳的配置,因此潰敗前的克虜伯所服役的部隊也絕對是精銳部隊。

可即便是當時的中央軍精銳,在戰前也沒有配置多少火炮。所謂三大德械師之一的36師在淞滬戰役時期尚有山野炮18門,但自此之後全師火炮喪失殆盡,到1944年參加滇西會戰時,全師一門山野炮也沒有,步槍也僅剩不到1800支。

曾經的精銳部隊尚且如此,地方雜系軍隊的情況更不樂觀,川軍的一個整建制集團軍都沒有一門火炮。

所以劇中川軍團淘來了一門小炮之後,足以讓團長龍文章興奮不已了,然而炮彈卻是奇缺無比,以至於「團長,再打一炮吧」又成了克虜伯的口頭禪。

對於一個炮兵來說,還有什麼能比有炮無彈更痛苦的呢?可這就是當時抗戰的殘酷現實,因為比有炮無彈更痛苦的事是:無炮無彈!

細節五:突擊隊

電視劇中的高潮部分是突擊隊偷襲南天門主陣地,儘管由於主力部隊遲遲按兵不動使得突擊隊付出重大犧牲,但不論如何還是打贏了。

而我們也知道所謂的南天門之戰實際上是以真實歷史上發生的松山戰役為背景的。

松山之戰,中國軍隊先後以第71軍和第8軍圍攻日軍守備隊1300人,歷時3個月,付出了傷亡8000人的代價才最終拿下。中國軍隊總體上的戰術並非電視劇中的中心開花,而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按照虞嘯卿的打法進行的。

但縱觀如此,中國軍隊也是使用了突擊隊戰術的,這種突擊隊用以攻堅,而非潛入內部中心開花,但事實證明突擊隊戰術也確實是松山之戰最後得勝的關鍵。

松山戰役前期中國軍隊的傷亡是很大的,第71軍部隊犧牲上千人甚至還沒摸到日軍的主陣地。

第8軍上陣吃虧不小後,李彌開始總結經驗教訓,認為憑當時各部戰士的訓練水平攻堅,傷亡難以減少,而且不見成效。

於是當時讓各部組織精幹步兵、集中配發的美式衝鋒槍、火焰噴射器,以及加強一部分工兵組成精幹的突擊隊,對日軍堡壘進行逐個攻擊。

這種打法雖然傷亡依然不小,但是有效果,最終突擊隊推進到日軍主陣地後又成功使用成噸炸藥將其引爆,最終獲得了松山戰役的勝利。

實際上在團劇當中,類似的細節有很多,甚至每一個人形象的塑造都有著活生生的原型,每一個細節都有著值得推敲的歷史,這是一部看十遍,都會有十種不同收穫的「神劇」,是一部抗戰影視劇的經典。

品味團劇,能理解抗戰之艱難;讀懂團劇,能體會人生之百態。

對軍事和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熊熊點兵」微信公眾號,大家一起探討學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