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B/K型鱼雷快艇

主角和配角——积谷山东北海战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该型艇西方统称为P-4型鱼雷艇,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发、装备的高速鱼雷艇,采用滑行艇型,铝合金艇体,具体分为安装有平面搜索雷达的123K型,和无雷达的123Б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中华人民共和国近海防御形势吃紧,为了尽快加强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战斗力量,开始向苏联购买包括鱼雷快艇在内的海军技术装备,该型艇即在这一背景下购得。在积谷山东北海战中鱼雷艇第一大队1中队所属101、102艇雷击“太湖”号护航驱逐舰未中;102艇在张逸民的指挥下单艇独雷攻击并命中了台湾地区海军“灵江”号巡逻舰,使该舰最终沉没;105、106艇雷击“永嘉”号扫雷舰未中。

排 水 量:20.74吨(123Б),21吨(123K)

主 尺 度:19.5米×3.7米×1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M50柴油机,2400马力

航 速:42节(最大)

续 航 力:400海里/13节

武 备: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2.7毫米双联装机枪2座(123Б),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4.5毫米双联装机枪×1(123K)

53甲型护卫艇

主角和配角——积谷山东北海战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该型艇是“52甲”炮艇的优化型,在“52甲”的原有设计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大了驾驶室建筑,并增强了火力。1952年10月,海军司令部舰船修造部决定设计、建造该型炮艇,并专门组建了造船设计室自行设计,由江南造船所和江南造船所广州工地建造,1953年1月开工首艇,命名“53甲”型。该型艇总计建成36艘,其中江南造船所建造的24艘交付华东军区海军使用,江南造船所广州工地建造的12艘则就近交付中南军区海军,以解决当时华南地区缺乏近海巡防炮艇的问题。建造过程中,因为原库存的通用柴油机数量有限,交付中南军区海军的12艘炮艇改用海格力斯柴油机,动力性能稍差。积谷山东北海战中巡逻艇31大队所属的四艘该型艇试图捕捉被102艇重创的“灵江”舰,因“永嘉”和“瓯江”两舰的火力阻拦而未果。

排 水 量:50吨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长、最大宽、吃水)

动 力:2座GM64HN9型柴油机,450马力(部分艇为2座海格力斯柴油机,300马力)

航 速:11节(采用海格力斯柴油机的艇为10节)

武 备:苏制70-K37毫米炮1门,厄利孔20毫米炮1门,12.7毫米机枪2挺。

“灵江”号巡逻舰

主角和配角——积谷山东北海战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灵江”舰原为美制“PGM9”型摩托化巡逻炮舰“PGM13”号,1947年12月8日根据中美两国在南京签订的军舰转让协议在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被移交给中国海军,改名“洞庭”,1948年8月28日本舰被“永明”舰拖离苏比克,9月5日抵达左营基地,1950年7月1日正式成军,编入第二舰队,派往浙江沿海执行骚扰任务,1954年更名“灵江”,舷号103,编入大陈特种任务舰队,在大陈岛海域附近活动,1955年1月10日,该舰和“瓯江”舰在一江山岛海域巡逻时遭到解放军东海舰队鱼雷艇快艇一大队的攻击,被张逸民指挥的只剩一条可用鱼雷的“102”艇射出的这枚鱼雷命中舰艏,后又被四艘炮艇的攻击,于1月11日凌晨2时27分在格屿东南4海里处沉没,1955年12月6日除籍(史称积谷山东北海战)。

“瓯江”号巡逻舰

主角和配角——积谷山东北海战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瓯江”舰原为美制“PGM9”型摩托化巡逻炮舰“PGM26”号,1947年12月8日根据中美两国在南京签订的军舰转让协议在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被移交给中国海军,改名“洪泽”, 1948年10月3日本舰被“永明”舰拖离苏比克至台湾左营,1949年8月1日成军,列编海防第一舰队第三队第六分队,9月调至第二舰队,派往金门、厦门作战,11月16日转到第三舰队驻守海南岛,6月1日定舷号83,编制列在第二舰队七分队,此后在浙江沿海活动,与解放军舰艇多有交火,1954年4月1日改名“瓯江”,舷号102,编入大陈特种任务舰队,在大陈岛海域活动。1955年1月10日的积谷山东北海战中,该舰在“灵江”遇袭后掩护负责拖带“灵江”的“永嘉”舰。

排 水 量:450吨(满载)

主 尺 度:53米×7米×3.3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3600马力

航 速:19节

续 航 力:3000海里/10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1门,MK-3型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1门,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6门,12.7毫米机枪4挺。

“太湖”号护航驱逐舰

主角和配角——积谷山东北海战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太湖”舰是美国根据1947年7月16日通过的《512号法案》授权援助给民国海军的四艘护航驱逐舰之一,属“坎农”级护航驱逐舰,原名“博斯特威克”号(DE103),1943年2月6日在美国特拉华州德拉沃船厂开工,8月30日下水,12月1日竣工,1946年12月27日在诺福克军港移交给民国海军,改名“太湖”。 1949年3月22日抵达台湾左营,1949年5月1日该舰被列入海防第一舰队,舰种被定为护航驱逐舰,首先部署在华北海域帮助撤运陆军,随后先后辗转福建、浙江沿海,参加撤运平潭岛、厦门岛的守军。1950年6月1日改隶第二舰队第五战队,舷号23。参加撤运舟山群岛守军的任务,1952年10月前往日本维修。1954年该舰和“丹阳”舰在台湾海峡拦截了中波轮船公司的货船“高德华”号,同年3月编入大陈特遣舰队,以大陈岛为基地在浙江沿海定期巡航,1954年1月10日受到101、102艇的雷击未中而幸免。

排 水 量:1620吨(满载)

主 尺 度:93.26米×11米×3.2米(长、宽、吃水)

动 力:4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6000马力

航 速:21节

续 航 力:10800海里/12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4门,MK-3型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3门,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10门,反潜刺猬炮1座,深弹发射炮8座,深弹投放轨2条。

“永嘉”号扫雷舰

主角和配角——积谷山东北海战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永嘉”舰原属美国海军“可敬”级扫雷舰“含蓄”号(AM246),1943年3月16日在美国乔治亚州萨凡纳机械铸造公司开工,9月6日下水,1944年1月20日竣工。1947年12月8日根据中美两国在南京签订的军舰转让协议在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被移交给中国海军。舰于1947年11月16日成军,列编海防第一舰队,后又转入海防第二舰队,1949年4月23日第二舰队部分军舰随司令林遵起义后,该舰舰长陈庆堃带部分不愿起义的军舰往长江口突围,此后先后参与防守上海、厦门、马尾、海南岛、舟山群岛等作战,1950年6月1日定舷号47,1953年-1955年驻防大陈,期间和解放军舰艇多有交火。1954年1月10日在“灵江”号遇袭后负责拖带该舰。

排 水 量:945吨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74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库伯-贝西默GSB-8型柴油机,双轴推进,1710马力

航 速:14.7节

续 航 力:3700海里/8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1门,MK-1型40毫米双联装博福斯机关炮1座,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6门,反潜刺猬炮1座,深弹发射炮2座,深弹投放轨2条。

附录:积谷山东北海战记录

1954年12月21日,1中队6艘鱼雷艇(101━106号)在大队长张朝忠(1919━2004年,山东省庆云县人,后任南海舰队司令员)、政委郝振林率领下,由6艘护卫艇拖带,经12天昼伏夜航,从定海经石浦到达大陈列岛以南的白岩山(又名金刀门或九洞门)锚地隐蔽待机。随后,2中队4艘鱼雷艇也从上海吴淞口南下,赶来白岩山与1中队会合。这次任务与31大队在大陈以北设伏、打击台湾地区海军嚣张气焰不同,重点在封锁台湾-大陈的海上航线,围困大陈,配合解放大陈的战斗。1955年1月,浙江沿海风浪季节到来,浙东海域浊浪拍天,风速达到每秒钟17米,台湾地区海军舰艇全部锚泊大陈港内避风。根据31大队的经验,中国东南海区海情与苏联海区差别很大,所以快艇可以不受苏联条令的约束,在4级甚至更高的风浪条件下出击。因此,虽然风浪季节已经到来,1大队还是决定出海作战。

1955年1月10日中午,空军和华东海军航空兵战机出动,对大陈港内进行第7次轰炸行动。此次行动共出动轰炸机130架次,投弹709枚。遭到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猛烈轰炸的大陈港内一片火海,炸沉炸伤敌舰4艘,台湾地区海军舰船为避损失,只得在白天分头逃到西南方向靠近公海的海域躲避空袭,天快黑时才返航回港休息,这给这就给1大队快艇利用黑夜出击提供了一系列战机。埋伏在白岩山锚地的快艇1大队官兵等的就是这一时刻来临。他们知道,只待日落天黑,那些外出躲避的舰艇就会陆续归巢,白岩山外航道是必经之路,也是鱼雷为他们准备的死亡之路。当日17时45分,白岩山观通雷达站对海警戒雷达发现台湾地区海军“太”字号护航驱逐舰1艘,位于白岩山东南18.5海里,以9节航速向大陈行驶。经查明为台湾地区海军“太湖”号护航驱逐舰,是鱼雷艇的主要打击目标。但当时海上气候恶劣,北风6至7级,中浪至大浪,海面温度零下1至3摄氏度。如此气候鱼雷快艇是不适合出击的,行驶都很困难,更别说作战了。但1大队指战员受31大队击沉台湾地区海军“太平”号军舰的鼓舞,求战心切,决定不惧风浪,由1中队长王政祥率领1中队的101、102、105、106四艇出击。岸上指挥所设在白岩山,由大队长张朝忠指挥;海上指挥所设在101艇,由中队长王政祥指挥。

1955年1月10日18时07分,四艘快艇从白岩山锚地紧急起航。因为需要25分钟暖机到开航温度才能加速,所以低速前进到积谷山后加速到1400转(理论航速30节)高速开往格屿接敌。驰骋了没多少时间甲板上结了10毫米以上冰层,双联炮管结满冰棱,看上去像两根白蜡烛。进入浪区,快艇之间难以互相找见,以至于105、106没有跟上前导艇航迹(快艇高速航行中犁出的白色浪花)而掉队,只得返航。剩下101和102艇,开出最大速度,结果却因速度太快超过了“太湖”号,由雷达站引导,提醒2艇向右搜索目标。1955年1月10日19时01分,发现“太湖”号,19时05分,两艇占据有利阵位,打开鱼雷发射管前盖。“预备——放!”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目瞪口呆。按照正常发射的要求,两条鱼雷出管时应该发出一声尖厉的呼啸,以一种有力姿势,呈小角度弧线直射入正前方水中。而在那一瞬间,101艇2条雷全部出管,但雷尾碰到了甲板;102艇左管雷送药只燃烧一半,鱼雷出管后雷尾也碰到了甲板,鱼雷无力地打在艇舷翻了个跟头跌入海。根据研究,碰甲板雷在水深35米以下时倒转航向,水深35米以上时栽入海底,所以,这3条雷都没有射向目标,成了“死雷”。而102艇的右管雷因为送药盒受潮严重,根本没有燃烧,右管鱼雷竟然没有发射,鱼雷发射管发射喷出一股沥青样粘稠的褐色糊状物流淌了一甲板。艇长张逸民命令鱼雷兵丁安文更换送药盒,然后带着1枚鱼雷冒险追击敌舰,一直追到大陈岛东口附近,这时台湾地区海军“太湖”舰已经进港,指挥所命令返航。

另一方面,受风浪影响,台湾地区海军“太湖”舰没有发现鱼雷艇的攻击,只是在右侧发现了3团火光(鱼雷发射出管时的火光),“太湖”舰回港后便报告这一可疑情况。国民党军大陈防卫部便派“灵江”号炮舰出海巡查,之所以派该舰巡逻,是因为它目标小。“灵江”号舰是美制巡逻炮舰(PGM),1946年5月赠送给台湾地区海军,当时命名为“洞庭”号,编号102,1954年4月1日改名“灵江”号。因为吃水浅,不怕鱼雷攻击,所以国军大陈防卫部认为派它出海巡逻最为保险。与此同时,大陈台湾地区海军还出动了2艘“永”字号扫雷舰,为台湾来的1艘“中”字号登陆舰执行护航任务。

1955年1月10日22时23分,这两艘“永”字号扫雷舰又被白岩山雷达站发现,1大队正在为没有击沉国军“太湖”舰而懊恼,得到情报,指挥所里的1大队大队长张朝忠立即命令105、106艇出航,攻击“永字号”军舰。就在这时,102艇刚刚返回锚地,正在排除故障的艇长张逸民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请求随编队出击。张朝忠认为102艇只有一颗右管雷,近2000斤的重量压在右舷,艇身严重失衡,在大风浪中航行,容易倾覆,所以不同意102艇出航。102艇艇长张逸民再三请求,中队长王政祥、指导员王守鉴、副中队长高东亚也帮他请战,后来张朝忠禁不住1中队全体干部替张逸民请战,只得批准102艇出击。但这时候105、106艇已经走远了,102艇只能独自朝战区慢速驶去。这样,102号艇就倾斜一侧艇身,带着一颗鱼雷,冒着时刻倾翻的危险,劈波斩浪出发。一路上,风浪像小山一样砸下来,艇一溜歪斜,又不敢加速,最后想出来个办法,舱面5个人排成一行,压到左鱼雷发射管上方,借此调整平衡。张逸民在回忆录中写道:“打仗,是一门神秘的学科,经常会发生意外,在你搞不懂它的含义时,很容易让人相信宿命论。我明明是去打‘太湖’号,结果却没打成,留下一条雷;再去打‘永’字号,又没打成,看来这条雷注定要留给‘洞庭(灵江)’,这也是缘分。”

1955年1月10日22时47分,我白岩山雷达站发现了积谷山东北4海里处的“灵江”号,判断出这是个鱼雷艇难以攻击的小家伙,但它又正好挡在快艇出击航路上,指挥所担心被发现,便命令2艇停车待命,让敌舰过去后再按原计划向东南接战敌人的2艘“永”字号扫雷舰。但2艇未领会指挥部意图,擅自返航。102艇没有接到返航避开的命令,也不知道有敌舰在前方必经的航道上艘敌人的炮舰,仍按原计划行进。这时气温为零下5度,大浪高达3米,甲板上已经结了冰,无法行走;战位上的水兵穿着防水服,头上慢慢结成一个大冰坨;熔化的冰水从脖子灌进去,全身冰凉。102艇艇长张逸民授权轮机长田英丰见机行事,艇平衡些就加速,艇倾斜大些就减速,实在不行就停车。1月10日是阴历十七,23时左右,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在海面上在万顷波涛间形成一个光带,就是在这条光带下,102艇正好就朝着月亮航行,发现了左前方35至40链的距离上有一艘船,便向它驶去。距离15链,确认是1艘军舰;距离5链,已经可以从望远镜中看到桅杆上的青天白日旗,张逸民下令准备战斗。102艇艇长张逸民发现的军舰是台湾地区海军“灵江(洞庭)”号。严格地讲,这样一艘舰长50公尺,吃水仅2米的小吨位舰只,又是在风浪中,是不符合鱼雷攻击条件的。条令规定,鱼雷只能攻击舰长100米以上,吨位1000吨以上的水面舰只,发射距离必须在3至5链,小于这个距离,前冲惯性就可能使快艇与目标相撞,鱼雷爆炸掀起的海浪也将掀翻快艇。然而这些条条框框已经不在102艇艇长张逸民头脑考虑之列,他只有一个念头:攻击!

距离300米和300米以内时,102艇水手长张德裕2次提醒艇长,再不发射就要撞上敌舰了,但张逸民曾在1954年9月夜间训练时,曾打破条令规定,尝试过在1.5链放雷,正好命中靶船中部。虽然因为没有按照条令规定的3至5链放雷而受到了苏联顾问的批评,但坚定了他用鱼雷打近战的信心。再加上现在只有一颗鱼雷,眼见“灵江(洞庭)”号是艘小舰,风浪又大,如果按常规距离放雷,很难命中,所以虽然水手长张德裕在距离300米时,两次提醒他再不发射就撞上敌舰了,但是张逸民攥住鱼雷发射柄的手仍然没动,仍然没有发射。现在,除了他、鱼雷、和对手,风声机声浪涛声一律不存在,能够限制张逸民的只有鱼雷上的制动引信装置:按照鱼雷射击要求,发射入水后鱼雷跑完200米距离自动打开装置进入爆炸状态。也就是说,发射距离必须在200米以外,否则即便击中也是废雷。250米,他紧绷的那根神经,断了。一直到距离200米时,张逸民才按下了鱼雷发射把。这次102艇艇长张逸民彻底违犯了苏联教程规定,发射前没有打开鱼雷发射管前盖,随着一声呼啸,火光喷出,发射管前盖飞上10几米高空,倾斜的快艇一下子平衡。鱼雷在月光下闪出一道银亮光芒,水面上跳了一下不见。102艇恢复了平衡之后,为防止撞上敌舰,艇长张逸民赶紧先扳下刹车,立即停车,然后跟着原地倒车,高速后退,脱离危险区域。10秒钟后,1955年1月10日23时19分时,对面“灵江(洞庭)”号炮舰舰桥下出现一个比船舷还高的白炽的火球,紧接着是一声闷雷般的巨响,伴随着一个约20米高的水柱,同时看到烟雾腾腾。鱼雷正好击中“灵江”舰的中部,立即使其失去机动能力。23时45分,102艇返回锚地。

“灵江”号中雷后发信号弹求救,白岩山指挥所命令4艘护卫艇前去攻击,要求迅速击沉敌舰,捕捉俘虏。同时,指挥所决心派105、106艇第三次出击,攻击“太”字号军舰。但是因为护卫艇协同不好,行动迟缓,花了很长时间才赶到战场。1955年1月11日0时08分,护卫艇开始射击,“灵江”号还击,但火力逐渐减弱,不久便完全停止。而大陈台湾地区海军则于0时53分至1时22分先后出动“永嘉”号扫雷舰、与“灵江”号同级的“瓯江”号炮舰、“太”字号军舰赶来救援,先到的台湾地区海军“永嘉”号扫雷舰与“瓯江”号炮舰迫使来抓俘虏的我军4艘护卫艇只得在未达成战果的情况下,返回石塘山锚地。后到的105、106艇仍坚持对敌舰进行了攻击。1时47分,敌“太”字号军舰发现有鱼雷艇尾追,在相距约2海里时集中全部炮火拦阻射击,并同时进行规避机动。2时04分,2艇在一艘敌舰左舷60至70度阵位发射了4颗鱼雷,均未命中。2时21分,2艇奉命返航。台湾地区海军增援舰队由先来的“瓯江”号炮舰掩护“永嘉”号扫雷舰拖曳“灵江”号军舰,“太”字号军舰稍后赶来,在外侧作后盾。但因为与我艇队纠缠,台湾地区海军增援舰队没有能及时赶到救援,1955年1月11日2时27分,”灵江”号在拖救途中,在格屿东南4海里处沉没,舰长王名城少校等43人获救,副舰长张世达上尉以下32人死亡。这大概是世界海战史上被鱼雷击沉的最小的一艘军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