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康美药业成立于1997年,于2001年在上交所上市。其主营产品包括中药饮片、药品医疗器械等医药产品的生产、经营、批发销售以及中药材贸易业务等。自康美药业IPO以来,一直到2018年年末,18年的时间,其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一直是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后简称正中珠江)。在自上市以来为康美药业提供审计服务的18年时间里,正中珠江连续为康美药业出具了17份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最后一份2018年年报是18年以来正中珠江第一次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

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的地方在于,通常被认为难以出现差错或者造假的报表项目货币资金居然出现了将近300亿的差错。货币资金科目对于审计机构而言,是比较重要的报表科目,同时也是相对简单的报表科目。简单之处在于,货币资金是一项资产负债表科目,反应的是一个时点数字。获取该科目最重要的证据来自于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发送函证即可获取该科目余额审计认定存在性的直接证据。一般会让初入审计行业的「小朋友」完成该科目的审计程序。对于一般的企业年审而言,也会有诸如大额资金勾稽,截止性测试等其他审计程序。

近年以来,货币资金广受关注,一些公司在该科目衍生出很多新的套路。其核心目的就是干扰审计人员对于该科目余额的判断,进而达到隐瞒公司的货币资金不足或者大股东占用资金等事实。特别是一些具有控制地位的民营大股东将旗下上市公司作为水源,将其转化为自身融资平台,利用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良好的融资渠道,将本应由上市公司自身使用的资金占为己用,侵害了上市公司的利益。

我们这篇文章分析的重点不在于研究康美造假或出现差错的方法,而在于从上市公司历年披露的信息中,挖掘蛛丝马迹,从事后的角度,分析是否能通过一些不合理的市场公开数据,查出可能的疑点,为今后投资者避开相同问题提供一点线索。

想要发现货币资金是否存在问题,首先要找到可能出现哪些矛盾会影响货币资金这一报表科目。

  • 从资产结构而言,一个公司持有货币资金通常是有成本的。对于有息负债而言,持有货币资金的成本是对应负债的利息;对于无息负债以及净资产而言,持有资金的成本是机会成本。因此,一个公司不可能维持极高的货币资金,通常在总资产下处于不高的比例。更多的货币资金资源会被营运资产占用以产生更多的利润。
图0-1

如上图所示,我们统计了2014年-2018年5年时间医药制造业,总计1099个样本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率。从图0-1可以看出,该指标集中在0-30%,30%以上在样本中属于少数。由于货币资金是一个时点数,存在某一年年底营运资本或者投资资金回流,形成偶然的大额资金占比。然而,若是一家公司,每年年底该货币资金占比都很高,就有一贯性和持续性,那这家公司可能是真的有钱,存货流转率很高;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存贷双高,在报表上净经营活动现金流和净投资现金流持平的情况下,依然在不停借钱,并不是真的有钱。该项指标阈值我们设为30%。

  • 从融资角度来看,企业最喜欢的是没有成本的资金,比如营运往来,拖延货款,该部分资金没有资金成本。其次,是有息负债,要承担利息费用,杠杆经营。通常来讲,一个公司在有巨额货币资金的情况下,不太可能维持一个很高的负债比例。特别是有息负债。无息的负债的话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通常不缺钱的企业财大气粗,比较任性,想什么时候支付货款什么时候支付货款,反正也没成本。但有息负债就不同,真正有钱的企业,不太愿意贷款、发债或者发股募集资金,除非有大额的资本支出项目。一个基本逻辑就是,一个企业缺钱,可能会借很多有息负债,一个企业不缺钱,一般就不会借很多有息负债。一个不缺钱还持续一贯地借很多钱的企业,就有点说不通了。
图0-2

如图0-2所示,计算指标中,有息负债是指报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三个数字之和。通过我们的分析,货币资金占有息负债比率很低,表明,该公司缺钱,因此会借很多有息资金,有合理性;货币资金占有息负债比率很高,表明该公司很有钱,货币资金充足,根本不需要维持很高的有息资金,也有合理性。我们重点关注,该公司货币资金不少,还一贯持续地维持了很高有息负债这种情形,也就是所谓的存贷双高。我们将该阈值设在0.3-3。

综上两个指标,我们的思路是:1、通过多年数据,找出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例持续超过30%的公司。2、在1步骤中找出的有钱公司里,我们找找哪些是持续有存贷双高情况的公司,即货币资金占有息负债比率持续在0.3-3之间的公司。


二、测试

1、2014-2017年(在2018年康美差错更正以前),哪些公司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率持续高于30%:

图1-1

2、哪些公司的货币资金占有息负债比率持续在0.3-3之间。

图1-2
图1-3

图1-4

进行完1和2的数据统计后,我们发现,同时在这两个清单里的公司,也就是同时满足,又有钱,又有大量的有息借款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只有我们的康美药业一家了。


三、康美药业现金流变化历史

以上分析,我们用两个指标,四年连续数据,定位到了可疑对象康美医药。那么康美医药到底是偶然进入还是并非偶然进入我们的指标之内呢?我们需要对其他信息进行分析加以判断。

1、康美药业这些年,现金流到底干了啥?

康美药业的资金是怎么到今天这个数字的,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历年货币资金变动

图2-1

如图,可以看出,康美药业货币资金变动最大的年份是2011、2014、2015、2016和2017,这几年康美药业的年末资金量几十亿增长。

我们结合现金流量表看一下:

图2-2
图2-3

如图2-2、2-3所示,多年来康美药业现金流的变化。可以看出,康美药业2002-2017年,一直在市场上融资,只有2005年一年有过净还款。从资金的效益上来讲,企业依靠自身造血产生的现金流,是成本最低的资金。康美药业是有自身产生现金流的能力的。那么投资首先应该依靠自身的造血能力产生的现金流。多年以来,二者累计产生40亿元资金缺口,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康美药业居然在市场上净融入339亿元资金。当然融资为将来存在的机会,或者不时资金波动需求做准备是可以解释的,但差额达到将近300亿,令人难以置信。就算是投资计划有需求,早做资金预算,也不可能多出资金预算300亿。而且巨额的市场融资都集中发生在2014年到2017年,但没有看到这几年出现巨额的战略性资本支出,这几年的融资目的值得怀疑。


四、结论

由上分析及相关数据可知,康美药业巨额融资明显不符合商业逻辑。假使审计机构已经恰当执行了货币资金科目审计程序但依然没有发现康美药业的巨额资金问题,那么可能的原因包括大股东占用资金,借用近年来的银行创新产品以规避审计函证程序;银行为满足客户需求,未提供准确询证回函;该客户巨额资金出入不通过银行。除此之外,如果银行这道关口不出现问题,很难理解货币资金特别是银行存款的巨额不符是如何获得确认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