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沉穩」?沉者,下也,因為處下故而不翻騰起浪,所謂沉著。穩者,重也,因為身重故而不輕揚漂浮,所謂穩住。能沉得下,能穩得住,這便是「沉穩」。

一個沉穩的人,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種特質:

沉著冷靜

《道德經》有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人之所以會終日惶惶,是因為太過看重自己的感受,對自己太過偏愛,所以才會受寵若驚,失寵亦驚,一驚一乍不得安神。而那些把自己得失置之度外的人,卻反而可以十分沉著,遇事不受影響,冷靜應對。

《莊子》中有這樣的描述:「胥靡登高而不懼,遺死生也。」胥靡是指刑徒,有罪待死之人。這樣的人讓他去幹活,爬得很高也不會害怕,因為已經把自己看作是死人了,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所以在生活中也是一樣,要想有一個沉穩的心態,就不能太過在意自己的感受,太過敏感,換句話說: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否則的話,別人一個眼神,就覺得是在針對自己,別人一不小心的觸犯,可能一點就炸。動不動就炸的人,又還談什麼沉穩呢?

謙和待人

《道德經》有云:「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這便是「居下」,「處後」,居下則能抬人,處後則能讓人。能承能讓,也便具備了足夠的厚實與寬廣。

禮賢下士的人,無疑氣度是沉穩的,因為他已經不再爭強好勝地顯擺自己,而是懂得把自己放在後面,放在下位。已經不會再為了顏面而與人爭,為了名聲而與人搶,這樣的人,才是真正能成事之人。

從前,齊桓公不記追殺之仇,拜管仲為相,並尊其為「仲父」,於是國力強盛,稱霸中原。又有燕昭王築黃金台,尊郭槐為師招攬天下名士,於是「士爭湊燕」,終於破齊復國,報了大恥。再有劉備屈尊降貴,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才得以天下三分,爭霸天下。

務實求真

《道德經》說:「重為輕根」,又說「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這便是「居重」,「處厚」,居重則根腳穩,處厚則務實事。務實而又守本,表現出來就是沉穩。

「名為實之賓」,所以如果務名太過,就會失去其「實」。《道德經》說:「輕諾必寡信」,話特別多的人,水分就大;惜字如金的人,語言才會顯得可靠。所以沉穩之人往往沉默安靜,在隻言片語間鼎定局勢,而不是滔滔不絕口若懸河,這樣就會顯得太過輕浮。

老子尚「靜」,認為「靜為躁君」。沒有經過「靜」就妄動,就好像不帶輜重就長途旅行一樣,一路上自然免不了挨餓受凍。只有通過安靜的思考,具備穩重的心態,才可以動之有道。沒有「重」作基礎的輕,是輕浮;沒有「靜」作基礎的躁,是浮躁。

在國學中覺知,在生活中修行。歡迎關注公眾號「靜品國學」(ID:daobrother),從國學回歸生活,成就更高階的自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