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想在商业、著述、绘画以及任何行业有所成就的话,你必须遵从的规律是:不要刨根问底地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叔本华 ????


谢邀,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呢…因为我觉得根据人的境遇不同,对这句话的理解程度也会不一样,而我也根本是个没啥成就的无名小卒,所以切身体会是没有的了(笑)

不过总的来说,很多事情如果看得太过于透彻明白,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动力——首先是金钱、权力、声望,其次是工作、爱情、家庭,最后则是生活本身。但是这里要注意,失去兴趣不代表一定走向消极悲观这样的极端,而是可以让人更冷静地审视自我,在空闲里更有效率地利用人生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不问结果与缘由,只是全身心地投入。

到了这种程度的话,我认为最后有没有获得叔本华的这段话里提到的成就(比如世间的赞誉、附加的经济价值)都无关紧要,关键的是,他一定会认同他自己。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苦难的源泉,知识越多,意志越强,苦难就会越深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主张拓展知识,所以他会说:「不要刨根问底地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 我们也可以抛开叔本华,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刨根问底的做法通常是指分析的思维模式,只靠分析模式思维是难以取得成就的,想取得成功,除了分析思维之外,整体性思维和审美思维等等都是重要的思维模式。


你知道什么东西最吸引人吗?不全得知的魅力。

我作为一个绘画爱好者想写一下我看到这话的感受。绘画中常说的大局观,不要扣细节,这样才能画一副完整整体的画,如果只是深究某个局部,整体就失衡了,那这个画就是失败了,这也算是尊循了这一规则吧。其它行业应该也是有同样互通的规则


不懂哲学,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暂且把事情分成两类,做研究性的事情和解决问题的事情。

前者需要你去不计成本刨根问题,走到人类研究的前端,这样你才能有产出。

后者需要根据现有条件达到目标,这里是要计算成本的。

联系两者,区别在于是否考虑成本和产出的均衡。叔本华说的是后者,要考虑成本,所以不能深究,深究是研究性工作做的事情。


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所不知,未能到达冰山之下,部分是因为能力未够,部分是因为伦理之外。


泻药。

这个问题很简单。

题主的问题容易引起误导。

大叔说这个话不是真的让一个想挣钱的人,不去刨根问底。他只是透过这句话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

想去做好一件事情,不弄清门道,能搞好个毛。

只是作为一个有哲学追求的人,要想做一件事情,就别去考究这件事物本质,因为,在大叔看来,世界的本质就是悲观和没有意义。


大师看问题就是透彻,我的理解是有成就不要问太多,不要刨根问底弄太清。执著需要无明的追求状态,如果人性的执著没有了无明的贪、嗔、痴。也就没有了佛祖的思想体系存在的意义!有句话说的好:「我们生活的尘世,即非极乐,也非地狱,而是一种无明的状态。」 这个尘世才非常适合体现人的成就和价值。那么,叔大师的话还是值得品味的。也是第一次听到叔本华还说过这样接地气的话。


首先你就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首先这些东西是很大的行业,而且都在变化,我们可以跟随,也可以创造


这个问题,哪还要问?其实这个重点在于取得成就。或者说叔本华指的是哪一种成就?很显然是世人眼里都认可的成就。这样一来不就一目了然了。


哲学与现实的区别就在于:形而上的理论思维与具体使用上的实干思维。

叔本华持的是悲观主义,当你刨根问底时,已然钻入了牛角尖,醉心于理论上的研究与刻薄的学术之争。从这个角度而言,叔本华也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所以如果想在商业等具体的行业上有所成,那就一定切忌刨根问底。因为你这样做了,那就白白消磨了浩大的精力,执迷于细节而不悔,反而会忽视大方向的正确导向。当然,如果真的具有大智慧,或许无所不能,但这样的人物,当他穷极思维,看清了事物的本质,或许他再也对那些物质上的追求没有半点兴趣,而真正成了一个哲学家,成日里研究「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等等了,还遑论什么商业等成就呢?


我的理解是,当你去深究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不能去创新,唯有创新方能让你超越别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