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英文名字的千人一面,中文名字可谓繁花似锦、变幻无穷,体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

  正是如此,把老外英文名翻译成中文名时,可以获得一次意境的升华。

  譬如铲屎官薛定谔,的确用了一只半死不活的猫把量子纠缠给定住了。司徒雷登和司徒拔虽然一个姓Stuart、一个姓Stubbs,竟不约而同的皈依到中华复姓司徒门下。

  虽然这种具有汉语文学审美的译名可以让相同姓氏的外国人分别拥有自己独特又顺口的中文名,但对于官方媒体来讲,并不利于他们的工作。所以自从西历20世纪50年代起,新华社译名室出版了一套《译名手册》之后,把外国人的中文译名一致化,由不得其他媒体随便翻译。因此,其他姓Schr dinger的人很难再和薛定谔一样在中国享受不重名待遇,而从此变成一群一模一样的“施罗丁格”们。

  不过在信息时代,新华社的译名将会重新受到民间的挑战。比如抖森、甜茶、小李子之……类的,连他们自己都认了。

  本文将会列举几个明清时期的来华西人(按来华顺序排列),在此不过多地褒贬其历史功过,只看其名,不得不惊叹老外居然也可以把汉字运用的入木三分。

  范礼安

  意大利耶稣会士Alessandro Valignano(1539~1606),汉名范礼安,曾任印度教区大主教、中国和日本教区视察员。属于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多次在华活动,第一次抵华为万历六年(西历1578年)。范礼安为姓氏Valignano的直接音译,还处于起中文名的初级水平。

  罗明坚

  意大利耶稣会士Michele Ruggieri(1543~1607),汉名罗明坚,号复初。罗姓为Ruggieri音译,明坚为Michele音译。名号用了《易经·坤卦》的典故,《彖》曰「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虞翻注曰「坤道至静,故安。复初得正,故贞吉」。

  他万历七年(西历1579年)抵华。与范礼安相比,罗明坚的汉语功底更加进步了。他首次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将朱熹理学介绍到了欧洲。罗明坚对于中国文化不断了解,作起格律诗更是信手就来,比如他的《中国诗集》的第一首——《度梅岭》:

  乍登岭表插天高,果见梅关地位豪。

  今日游僧经此过,喜沾化雨湿长袍。

  罗明坚还与利玛窦共同编写了《葡华辞典》,应该称得上我国本土首部外汉双语词典,是研究明末南方官话的宝贵资料。

  利玛窦

  意大利耶稣会士Matteo Ricci(1552~1610),汉名利玛窦,号西泰,又号西江,可能是在中国最为出名的西方传教士。Ricci音译为利,Matteo音译为玛窦。也许有人会说利玛窦并不太像汉名,毕竟姓窦的人很多,叫“窦玛利”还差不多。但利姓的确是中华姓氏之一,《元和姓纂》认为利姓与李姓同源。

  利玛窦像(油画)

  为明代澳门人游文辉(1575-1633)所绘,是现今中国存世最早的一幅油画

  利玛窦万历十年(西历1582年)抵华,早期和罗明坚都剪发剃须,服中国僧服,以“西僧”自居。后期蓄发留须,服儒服,完成“西儒”的形象转变。

  利玛窦与徐光启像

  意大利罗马国家中央图书馆藏

  利玛窦著作颇丰,他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让中文「几何」一词成为了沿用至今的数学术语。他与另外几位传教士拟订的汉语罗马字母注音,写成的《西字奇迹》,可谓第一部汉语罗马拼音方案。

  《程氏墨苑》所辑《西字奇迹》

  郭居静

  意大利耶稣会士Lfizaro Catfino(1560~1640),汉名郭居静,号仰风。其名字可谓吸收了宋代邵雍《观物吟》「居暗观明,居静观动」的精髓。他于万历二十一年(西历1593年)来华。

  龙华民

  意大利耶稣会士Niccolo Longobardi(1559~1654),汉名龙华民,号精华。龙姓音译自Longobardi,华民则体现在中国的身份。

  他于万历二十五年(西历1597年)来华,万历三十八年(西历1610年)继利玛窦任在华耶稣会会长。虽然他名为华民,却并不像利玛窦一样尊重中国的儒家文化。与利玛窦主张科学传教、尽量避谈神学相比,龙华民排斥中国祭祖敬孔的习俗,反倒削弱了利玛窦的传教成果。

  庞迪我

  西班牙耶稣会士Diego de Pantoja(1571~1618),汉名庞迪我,号顺阳。Pantoja译为庞姓,Diego音译迪我。用《尚书·说命》「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之典,借用为某种宗教含义。

  他万历二十七年(西历1599年)抵华,二十八年(西历1600年)后随利玛窦同居北京,四十四年(西历1616年)南京禁教时迫回澳门。

  王丰肃

  意大利耶稣会士Alfonso Vagnone(1568~1640),汉名王丰肃,字一元,又字泰稳。Vagnoni音译为王,Alfonso音译为丰肃。

  万历三十三年(西历1605年)来华,四十四年(西历1616年)南京禁教时被驱逐出境。不过他在传教方面颇有毅志,天启四年(西历1624年)又重返中国山西传教,改名高一志,字则圣,用了《易经·系辞》「圣人则之,吾则圣人」的典故。

  熊三拔

  意大利耶稣会士Sabbatino de Ursis(1575~1620),汉名熊三拔,字有纲。Ursis与意大利语熊(Orsi)发音接近,意译为汉语熊姓,Sabbatino音译为三拔。字用《吕氏春秋·用民》之典:「用民有纪有纲。一引其纪,万目皆起。一引其纲,万目皆张。」

  万历三十四年(西历1606年)来华,同年到北京随利玛窦工作。擅水利,与徐光启合译有《泰西水法》等书。

  金尼阁

  耶稣会士Nicolas Trigault(1577~1629),自署比利时人(当时为西班牙统治,其故乡杜埃今属法国)。汉名金尼阁,字四表。Nicolas音译为尼阁,并用《书·尧典》之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可能国际巨星尼古拉斯·赵四也没想到历史上的尼古拉斯这么有中文底蕴吧。

  金尼阁于万历三十八年(西历1610年)来华,次年到南京随郭居静、王丰肃学习汉语。万历四十一年(西历1613年),受龙华民之遣,回罗马进见教皇奏陈教务。万历四十六年(西历1618年)以葡萄牙政府名义派遣,携欧洲图书7000余部,东渡传教,同行者有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22人,于四十七年(西历1619年)再次抵华。

  金尼阁像(色粉笔画)

  为与金尼格同岁出生的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所绘,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进一步修改了利玛窦《西字奇迹》中的汉字拼音方案,至今为研究明代汉语发音的重要音韵史料。

  《西儒耳目资》中的中原雅音(官话)字母表

  曾徳昭

  葡萄牙耶稣会士Alvaro Semedo(1585~1658)。万历四十一年(1613)来华。先定居南京,取汉名谢务禄,以谢姓音译Semedo,以务禄音译Alvaro。务禄即致仕求禄之意,《礼记·大学》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郑玄注云:「是不务禄不肖。」《说郛》云:「官所以务禄,禄所以务食。」四年后,谢务禄又改名曾徳昭,取「大德光明之意」。(注:「德」传统多作「徳」,简化汉字并不一定比传统汉字简单。

  点击观看简化汉字还有哪些败笔?

  )

  邓玉函

  德国耶稣会士Johann Schreck(1576~1630),汉名邓玉函,字涵璞。他大概是成千上万叫“约翰”的人里,音译的最文艺的老外了。璞者,素玉也。

  万历四十七年(西历1619年)随金尼阁一起抵华。他素与伽利略等科学家交好,是率先将天文望远镜介绍入中国的人,著有《远西奇器图说》等书。

  汤若望

  德国耶稣会士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汉名汤若望,字道未。Adam没有翻译成“亚当”,而翻译为汉姓——汤;Johann也没翻译成欧洲爆款名字“约翰”,而是将名、字用了《孟子·离娄》「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的典故。

  他也于万历四十七年(西历1619年)随金尼阁一起抵华,亲身经历了明清的交替,在明清两朝均任职于钦天监,画像多为着清代官服形象。

  汤若望与星盘(版画)

  德国耶稣会士阿塔纳修斯 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所著《中国图说》插画

  罗雅谷

  意大利耶稣会士Jacques Rho(1593~1638),汉名罗雅谷,字味韶。Rho音译罗姓,Jacques音译为雅谷(谷、谷本为两字,为防止歧义这里不用简化字)。名、字用《论语·述而》典:「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罗雅谷于万历四十七年(西历1619年)随金尼阁等人一起抵华,与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一样,都曾在中国大力推行天文、西历。

  卫匡国

  意大利耶稣会士Martino Martini(1614~1661),汉名卫匡国,号济泰。崇祯十五年(西历1642年)来华。这时明朝已是风雨飘摇,距离清军入关还差两年了,因此卫匡国给自己取了这个汉名,并非音译,而是取「匡卫大明,济世救国」之意。著有《中国新图志》《中国上古史》《论鞑靼之战》等。

  意大利发行邮票纪念卫匡国诞辰四百周年

  南怀仁

  比利时耶稣会士Ferdinand Verbiest(1622~1688),汉名南怀仁,字敦伯,又字勋卿。南怀仁名字用了《易经·系辞》「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之典。

  南怀仁来华时,中国已经被清朝统治。他于顺治十五年(西历1658年)来华,著作颇丰。

  比利时发行邮票纪念南怀仁逝世三百周年

  徐日升

  葡萄牙耶稣会士Thomas Pereira(1645~1708),汉名徐日升,字寅公。名、字用《书·尧典》「寅宾出日」典。

  康熙十一年(西历1672年)来华,次年经南怀仁推荐进京,供职钦天监。中俄尼布楚谈判时,曾任中方翻译。著有《南先生行述》,参编《律吕正义》。

  白晋

  法国耶稣会士Joachim Bouvet(1656~1730),汉名白晋,又名白进,字明远。

  他仰慕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成就而励志到中国传教,成为法王路易十四选派的第一批来华传教士,于康熙二十六年(西历1687年)抵华。Bouvet音译白姓,Joachim音译晋,字明远,乃用《论语·学而》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之典,表达了对继承利玛窦事业的志向。

  康熙三十二年(西历1693年),受清国领导人玄烨委派回法国招募更多传教士来华,还与法王路易十四建立了不错的外交沟通。

  雷孝思

  法国耶稣会会士Jean-Baptiste Regis(1663~1738),汉名雷孝思,字永维。Regis译为雷姓,名、字用典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他就是白晋带回中国的传教士之一,于康熙三十七年(西历1698年)来华。曾与白晋、冯秉正等人测绘编制《皇舆全览图》。

  冯秉正

  法国耶稣会会士Joseph-Francois-Marie-Anne de Moyriac de Mailla(1669~1748),汉名冯秉正,字端友。端者,正也。康熙四十二年(西历1703年)来华。撰有《中国通史》。

  严嘉乐

  捷克耶稣会士Karel Slaví ek(1678~1735),汉名严嘉乐。嘉乐为Karel音译。嘉者,乐也,《礼记·礼运》有云:「以嘉魂魄」。他于康熙五十六年(西历1717年)抵华。

  严嘉乐的著作主要是以他同教会人士和欧洲一些学术界人士通信的形式保留下来,分散在法、英、意、俄、捷等国的图书馆、档案馆中。

  钱德明

  法国耶稣会士Jean-Joseph Marie Amiot(1718~1793),汉名钱德明,字若瑟。其字为Joseph音译,并与其名用《诗经·大雅·旱麓》典:「瑟彼玉瓒」,郑玄笺:「瑟,洁鲜貌。」乾隆十五年(西历1750年)抵华。

  与诸多来华传教士普遍对中国音乐普遍较为鄙视不同,钱德明对中国音乐赞誉极高,著有《中国古今音乐考》等书,对中乐西传影响重大。

  钱德明像

  卫三畏

  美国新教公理会士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汉名卫三畏。Williams音译为卫姓,Samuel Wells音译为三畏,同时用了《论语·季氏》之典:「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此名可谓浑然天成,十分巧妙。他于道光十三年(西历1833年)首次来华。

  满清政府于咸丰八年(西历1858年)与英法俄美签订可耻的《天津条约》出卖中国,卫三畏时任美国公使馆秘书、翻译之职,主张加入了可自由传教的内容,从此外国人在中国传教“合法化”。《天津条约》之后,满清与英法继续媾和,创造了所谓的“同治中兴”按下不表,还是回到卫三畏身上单看其学术作品。

  卫三畏著有《拾级大成》《英华韵府历阶》《英华分韵撮要》《汉英拼音字典》等书,对记录晚清官话和粤语都具有重要价值。其著作《中国总论》奠定了美国的汉学基础。晚年辞职回国后,他受聘于耶鲁大学,成为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

  林乐知

  美国新教监理会士Young John Allen(1836~1907年),汉名林乐知,字荣章。Allen音译为林姓,Young John音译为乐知,《说文》曰:「乐竟为一章」。

  他于咸丰十年(西历1860年)来华,曾从王韬治汉学,后在广方言馆任教习,创办《万国公报》(与康有为的《万国公报》不同),又创办中西书院。著有《中东战纪本末》等书。

  花之安

  德国新教礼贤会士(晚年退会,又入同善会)Ernst Faber(1839-1899),汉名花之安。他同治四年(西历1865年)到达香港,后在岭南一带行医传教。Faber音译为花姓,是受粤语的影响,粤语花字读为“fa”,Ernst则音译为之安。

  著有《自西徂东》等书。《自西徂东》一书英文名为“Civilization, China and Christian”,汉名乃取《诗经·大雅·桑柔》中「自西徂东,靡所定处」之典。

  光绪二十五年上海广学会刊本

  卫礼贤

  德国新教同善会士Richard Wilhelm(1873—1930),汉名卫礼贤,字希圣。他的姓氏Wilhelm音译不定,卫、尉、魏并行。

  卫礼贤于光绪二十五年(西历1899年)来到时为德国侵占的青岛传教。他不仅对中国百姓十分同情,还对中国文化十分仰慕,所以取名礼贤,字希圣,以孔子门生自居。

  卫礼贤译德文本《孟子》,德国德得利1921年版

  后期他更是以汉学研究为主,翻译大量中国古典文献,从一个本想给中国传播基督教义的人,变成了给西方传播儒家思想的人。

  卫礼贤与家人合影

  辛亥革命后,卫礼贤组织尊孔文社,继续弘扬儒家文化,终成海外汉学一代大家。

  明清来华的西人还有很多,以上信手挑选了25位较为出名的。他们之中,有人蔑视中国文化,有人仰慕中国文化,有人利用中国文化,有人弘扬中国文化。

  他们的生活时间从明代,延续到了民国,尽管他们自身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但是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从老外的中文名字上可以一睹传统时代汉语姓名的博大精深。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汉学家宋怡明Michael Szonyi(左)和汉学家欧立德Mark Elliott(右)

  (图片 / Fairbank Center)

  如果说表音文字的姓名是条形码,中文姓名则是信息量大、识别性强的矩阵码。中文姓名不仅兼表音义,还常引经据典,容纳微言大义于二字之内,成千上万还不重样。

  即便姓、名都相同,又有名、字互补,以相区别。比如汉代有名将卫青,明代也有抗倭大将卫青,但一字仲卿,一字明德。汉晋时期有李密,隋唐时期也有李密,但一字令伯,一字玄邃。姓名两个汉字不可分辨时,加上字可以扩展为四个汉字进行区别。当不须分别时仍只用姓名两字便可。

  以常用汉字按1000个算,同姓情况下的名、字各两字的话,不重复的名字就有1000^4=1000000000000=一万亿个,比优乐美还多,足够地球人用了。如果按Unicode中文字符集基本库的2万多个汉字算,就有16亿亿多,就算给外星人用也不嫌少。(顺带调侃一下汉字的数字化仍然十分滞缓,仍有大量的汉字无法输入或不易正常显示。)

  所以说,中文姓名就是一幅极为精简的文学作品,堪称文化瑰宝。

  原创文章,欢迎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