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的現在進行時

週末體驗了一把首汽下的共享汽車Gofun。而目前北京的共享汽車有首汽gofun,tago,一度用車、綠狗租車等。

亂局中的共享單車爭搶的是一公里到三公里的出行市場,而共享汽車則解決的是十公里以上的自由出行的交通問題。

目前共享汽車還處在早期的試水階段,雖然有明確的商業模式,但維持一定規模的汽車保有並且有完善的運營體系,絕非是一個小小的創業公司可以撬動的,只有不差錢的大公司或者國企纔有能力去把控。

而令我感到詫異的是,從目前看來,北京近200家公司幾乎全線虧損。在2014年成立的友友租車在2016年一度在北京布點200餘個,並且獲得2000萬美元的融資,而在同年8月底,北京運營車輛僅剩下200輛,運營網點也減少至50個。

這不禁讓人疑惑,這樣的汽車共享模式,到底能夠走多遠?

那麼讓我們接著來分析一下,

Strengths:優勢

1.自由度高:由於不限制時長和距離,可以給予駕駛者更自由的空間。

2.不限號:由於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限號政策,使得一部分的剛需用戶因為無法獲得牌照而不得不選擇其他出行方式,而共享汽車則沒有這方面的限制。

2.費用低:隨著易到的淪陷,和滴滴費用的上漲,相比較之下共享汽車的費用更低。

Weaknesses:劣勢

因為投放點少,以及投放量少,導致取車停車不便,以及在高峯期用車需求量大的情況下,會比較難預約到車。另外充電樁較少等因素,都影響到了整體體驗。

Opportunities:機會

由於2017年共享經濟的火爆,包括共享單車已經被年輕羣體接受,對於共享的概念的普遍認知與接受程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會讓年輕人更加容易接受不買車而是去使用共享汽車或者網約車的形式,除了自己可以節約養車的費用也更加得環保。

Threats:威脅

共享汽車的替代方案在在軌道交通和公交線路密佈的大城市更加得多,加之道路的擁堵,開車並非首選。而在中小型城市,公共交通並不發達的城市,共享汽車還會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另外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跟進,很難預測未來的幾年內,是否會被更為智能的自動駕駛所替代。

洞察

需求與頻度的解讀

每日通勤的用戶來說,雖然需求比較高頻,但是由於投放的共享汽車量少,很有可能無法預約到車輛,只能選擇其他的方式通勤。

除了通勤之外,如偶爾的週末出遊,臨時辦事等的情況,在城市中的可替代性強,如可替代的方案有地鐵,公交,打車等。

另外,因為共享汽車在駕駛上沒有特權感和榮譽感,統一的車身和共享汽車的logo都無法為駕駛者帶來特殊的身份標籤。特別是當現代社會的車輛並不再停留在出行,而是個人身份的體現時,低端共享汽車的個人標籤屬性並沒有給駕駛者帶來更好的心理感受。相比之下SMART或者賓士的共享汽車,在這個層面的優勢更加明顯。

體驗壁壘與商業之間的權衡

和共享單車一樣,共享汽車的資產是歸某一公司私有,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對於每一輛車的使用率纔是這種商業模式的成功的關鍵點。另外,對於車輛的運營和維護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從目前舉步維艱的分時租賃汽車公司的狀況來看,高昂的營運費用使大規模增加車輛、拓展網點的過程變得困難重重。例如一線城市的停車費用,以及充電樁設備的投入等,成本相對於低廉的租賃費來說,會使盈利更加有難度。

對於這樣的新商業模式的試水,這些共享汽車公司似乎必須保持著冷靜的態度,需要謹慎進行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平衡,防止類似共享單車的資源浪費的局面,減少閑置時間對於共享汽車的公司的盈利來說至關重要。

另外,由於共享汽車還是屬於早期階段,有著相當多的不可控的風險。如違章處理,車的人為損壞,車況導致駕駛安全問題等等。

所以未來共享汽車求是否會有爆髮式增長,還是一個謎。

在自動駕駛之前的過渡方案?

大型城市,是一個私家車保有量特別高的城市,而目前的私家車會面臨著不環保,以及車輛過多導致交流擁堵的局面。

如果說基於大數據的自動駕駛,可以在未來替代私家車在城市的各個地點進行無序的布朗運動的話,那的確是一個更高階的解決方案。在此之前,共享汽車作為一個過度性的解決方案,是相對來說是環保和高效的方式。但是否能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的需求量,以及更最關鍵的是共享汽車的公司在未來的日子,有較為的良好盈利呢?要看三五年內自動駕駛的發展情況了。

共享汽車商業模式進化

曾經有人提出過在共享單車上進行廣告的植入,但是個人感覺的確有點牽強,車身上利用空間比較小。但是共享汽車就不一樣了,有足夠的車身和車內的空間進行廣告植入。由於共享汽車相比於打車或者是公共交通沒有價格上的優勢,採取互聯網的免費商業模式,著重依託於廣告的收入,可以視為一個比較可行的彎道超車的方式,如果單純依託於「出租時間」,「代步工具」這樣的理念,在傳統的基於打車的商業模式下進行發展,共享汽車還是前途未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