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州交换期间,我在三个寄宿家庭里住过。第一个家庭是华裔女主人加白人男主人。两夫妻都是加州伯克利毕业的,女主人引以为豪,整日挂在嘴边,男主人却很低调。家里有个七岁的小女孩,女儿的教育由爸爸全权负责,我觉得是典型的精英教育。小女孩的课外活动排得很满。从奥数课、中文课、钢琴课、芭蕾课到画画课、游泳课、缝纫课。唱歌课和滑冰课也在男主人的计划里面。男主人说想让小女孩从小接触不同的领域。只有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领域,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可能也是美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吧,给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却不会去干涉孩子的选择。男主人说并不在意小女孩将来想做什么,只说如果她想做厨师,那就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不浪费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要做就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最好的厨师。

女主人常常向男主人抱怨,认为他把女儿的日程排得太满了。美国小学生下午两点多就放学了,但是小女孩每天一放学就直接去中文学校,有时候上完中文课还有其他课。我每天晚饭时间会看到她,有时候我也觉得她很累,她会闹闹小孩子脾气。但是她从来没有吵闹著说不去上这些培训班。而且她爸爸对她的照顾细致入微。男主人每天早上给女儿准备蔬菜水果早餐,打包午餐,装好小零食。男主人是十分严格的素食主义者,油、盐、糖能不碰就不碰。他健康饮食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小女孩。传统美国人家庭是吃很多甜食的,但小女孩的糖果筐每年只有万圣节的时候才会被填满一次,并且糖果筐平常都是放在高高的冰箱上面。小女孩平常要是想吃糖果或者薯片,第一时间会征求她爸爸的同意。我觉得因为男主人对小女孩的照顾无微不至,所以小女孩也很尊重爸爸,对爸爸言听计从。毕竟淘气的孩子想吃糖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小女孩每天的任务很重,但是有了爸爸的陪伴和支持,我觉得她是乐在其中的,毕竟小孩子本来就精力旺盛。有时候我很羡慕这个小女孩,她的父母有远见也有条件在她这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她各方面的兴趣。男主人也一样注重她的学习,他会陪著她完成学校里所有的功课。据说美国中小学老师的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小女孩所有的家庭作业都是由爸爸来检查的。他还会买一些课外教材亲自来教她。内容涵盖英语语法、数学和科学。有一次我听到他对著书给小女孩解释季节变化,我觉得很惊讶,因为这是我初中以后才接触的内容。男主人说他知道小女孩读到初中高中的时候肯定会忘记现在学的这些知识,但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锻炼小女孩的思维逻辑。学习的确不仅仅是学到的知识,学过的知识会忘记,但学习本身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培养起来以后是很难丢掉的。男主人也说,等到小女孩在学校的课业越来越重的时候,会慢慢减少她的课外兴趣课。他甚至列了一张单子,把小女孩课外兴趣班按照重要程度来排序。他教会我一个排序的方法,当有很多个选项的时候,一次性全部排列出来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一次只比较其中的两个,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

虽然女主人是华裔,但是坚持让小女孩学中文的却是男主人。他说这是他的策略之一。加州有很大一部分是移民群体。与当地美国白人相比,移民群体为了在新的地方生存下来,往往更有压力意识,也更努力和勤奋。小女孩的朋友几乎都是在中文学校认识的华裔小朋友,这些小朋友的父母从国内来到戴维斯,文化水平都很高,大多在大学里当教授或者搞研究。这些中国父母们都不留余力地培养自己的孩子。男房东的教育方式更像是东西方优秀的教育方法的结合体。他很欣赏中国人生来就具有的那种竞争意识和勤奋努力的天性,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女儿和优秀的亚裔后代做朋友。他跟我说一个人这辈子能有什么样的成就主要取决于父母和身边的朋友。他说他改变不了小女孩的父母,但是他可以为小女孩选择一个最好的朋友圈。在小女孩的中文学校里,几乎全部小朋友都学钢琴。这样一来,小女孩就觉得学钢琴是一件自然而然地事情,是一件身边人都做的事情,为了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群体,她也努力地学钢琴。但如果她是她的朋友圈里唯一一个学钢琴的人,那么她很有可能会质疑自己学钢琴的原因。朋友圈对我们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

对比国内的情况,我小学的时候,周围参加课外兴趣班的同学还是很多的。但是到了初中以后,学业压力越来越重,能坚持下来的往往都是想走艺术生道路的同学。小学真的是培养各种兴趣爱好的黄金时期,因为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本来就很强,精力也很旺盛。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二十年来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我一直没有从中考高考的模式里走出来,大学前两年的时候也还是争分夺秒在学习,有时候下楼去饭堂吃个饭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也会心疼所有花在交通运输上的时间。我的生活除了学习之外,好像真的没有别的东西了。所以在戴维斯的这九个月,我觉得我是来学怎么生活的,而不是来学习的。见到不一样的风景,和不同的人接触,适应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会让我对自身进行反思。人是不能单向发展的,是不能只会学习的。而全面发展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你随时可以拾起一个新的兴趣。我之所以很羡慕一些人从小接触画画、唱歌、钢琴或者外语,是因为在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的这些技能就已经养成了。当技能已经培养出来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忘记培养的过程。我会看不见别人曾经付出过的努力,我觉得他们技能都是天生的,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在路上的我们总是会羡慕已经到终点的别人,这种静态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不对的。我自己也在路上啊,我也会有走到大多数人前面的那一天的。就像学英语这件事情,初入大学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比保送生落后一大截,很后悔以前没有花更多更多的时间来学英语。但大学几年的学习下来,我也进步了很多。等到研究生入学的时候,也许别人也会羡慕我本科花了整整四年巩固这一项技能。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积累的过程。听起来很容易,但是自己要发现这个道理还是挺难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站在一个兴趣爱好面前,远远看著已经走到终点的人,心生羡慕之余却迟迟不敢真正地走上这条路呢。有时候开始做一件事情是需要契机的,但最重要的一定是我真正开始去做这件事了。只要开始做了,不停下,就总会进步的,总会到所谓的终点的。不必管他是五年以后还是十年以后,反正时间不会倒退,未来总会如期而至的。未来的自己会感谢自己曾经的付出,现在的自己也不要只看到别人的成果而看不到别人过去的付出。一定要记住,现在开始也不晚。人生不是静态的,一切都是暂时性的,只要自己不拒绝进步,总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的。

我跟男主人也讨论过中美两国教育的问题。男主人给小女孩报了奥数班。这个奥数班离戴维斯两个小时车程,是俄罗斯人在另一个城市开的培训班,里面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亚裔。我跟男主人说,我在中国从来不上辅导班,因为辅导班上课的内容就是学校里老师教的内容,只要在学校上课认真听就没问题,不需要额外花钱参加辅导班。男主人告诉我这是因为中美教育体制的不同。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教育资源很充足,并且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教育方面也是如此。美国人希望给所有孩子平等的教育机会,不希望有任何一个孩子掉队。但由于不是所有家庭都有培养孩子的意识,这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具体地来说,这是通过拉低标准来实现的。美国学校把教育标准降低,这样就能看起来所有孩子都跟上了。但事实上,中上层家庭的家长却不会因此减低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标准。既然在学校学到的只是照顾绝大部分人的基础知识,那么中上层家庭的家长就会寻求课外辅导让孩子学到更多更难的知识,就像我原来的男房东每个星期不嫌辛苦每周六来回四个小时送女儿去上奥数班。教育资源的差距和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避免的了。反观国内的现状,由于人口基数大,教育资源是相对匮乏的。学校里的教育其实也是基于学习能力为中上程度的学生,不会有把差生全部拉上来的想法。跟不上课堂进度的学生只能在课外参加辅导班。辅导的目的大多是跟上学校的进度而不是培养更高的能力。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国内的教育是讲究选拔、讲究筛选的。九年义务教育过后,如果学生不能胜任高中的学习,那就去读中专;高中三年的学习过后,如果学生不能胜任本科院校的学习,那就去读大专。国内的教育是允许掉队、允许淘汰的。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整个国家必须把资源压在更有希望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优秀的学生身上。而美国没有这种竞争和淘汰的观念,美国教育体制尽可能地把小升初、初升高变成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入学的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会被衡量,学生更不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入学的资格。听男主人说,小女孩在小升初的时候也会有一个考试。但是学校告诉小孩子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要太重视这个考试,这个考试不会对他们的升学有任何的影响,哪怕考不过也是没有问题的。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美国学生的确没有中国学生从小到大的竞争意识。与中国学生相比,在学习上少了一分压力也就少了一分动力。

我在跟管理我们交换项目的美国老师聊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中美教育体制的差异。他说在中国学生要是想在教育体制中脱颖而出必须一路都做得很好。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通过高考到大学,这十几年的过程中一点点失误都不能有。从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再到重点大学,这条道路是越来越窄的,在前面就被淘汰了的学生到后面往往很难再挤进来。美国有社区大学这个概念,有些高中毕业生,在申请大学的时候要是做得不是很好,或者心智还没有成熟到能进入大学学习,那么可以先去社区大学读两年然后重新申请大学,在大学完成剩下两年的学业。毕业的时候可以拿到和四年都在大学里上学的同学一样的学位。美国老师说一部分在社区大学读过两年书以后再进入大学的学生甚至做得比一直在大学里的同学要好。人成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总有一些人成熟的过程要比另一些人更长一些。美国相对灵活的转学机制给了那些两年前做得不够好的学生更多机会。国内的体制比较严格,不同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很不常见。美国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要容易一些,学校更在意学的内容是不是一样的,而不是你在哪里学的。美国的学制也更灵活,在满足全日制学生最低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学生每学期要上多少学分的课完全取决于个人。每学期修的学分越多,就能越早满足毕业所需要的学分要求,这样是可以提前毕业的。我认识的一个美国本科生就想把大学四年的学习压缩在三年的时间里完成,她说这样不光可以省下一大笔钱,也可以更早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