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68606103_43f6b90dc7_z  

炙热的阳光,闷热的空气,屡破新高的气温,转眼间夏天已经正式来到,

面对节节上升的温度,伴随高温接踵而至的中暑、肠胃、皮肤问题,

是否也让你淹没在夏季热浪的不适中呢?!

中医理论里有著相当重要的天人合一的养生概念,

主张人们的饮食起居,应顺应自然四季的变化

正如《灵枢‧本神篇》里所提到: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让我们一起从中医的观点,探讨夏季应注意的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养

你也能远离中暑和苦夏的不适,轻松健康的享受充满活力的夏日唷!

1044823_10151728187392697_907348769_n  

夏季,指的是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

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内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说明夏季是一年当中万物生长最茂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

对人体来说,此时也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会透过出汗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

夏季同时也是暑湿之气最易侵犯人体的季节

尤其台湾地处热带与亚热带,夏季的气候特征是以「湿」「热」为代表,

包括了6.7月的多雨闷热潮湿,以及7.8月盛夏的高温炎热,

若是人体本身汗孔调节功能不佳,或贪凉喜冰饮,

除了容易产生中暑的症状外,也常出现因「暑湿」引发之全身和肠胃症状。

2012-11-25 12.45.47  

适合夏季的饮食调养

1.饮食清淡少辛辣

夏季因为受高温的影响,易让人食欲降低,

饮食上宜选择口味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

一般在料理时会利用些许辛味食物(如葱、姜、蒜等)以增进食欲,

但切勿过食辛辣,以免损伤脾胃或引发体内燥热症状。

 

2.健脾袪湿忌生冷

盛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

若因为过食辛辣后又饮用冰饮或生冷瓜果,很容易让脾胃受损

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会造成水湿停滞,

内外湿邪引动,让原本已经虚弱的脾胃功能更加低落,

出现胸闷、食欲不佳、四肢沉重倦怠、精神萎靡、嗜睡头晕等湿邪引发症状。

可多选择健脾益气、开胃消食的食材,

例如薏仁、茯苓、白扁豆、大麦、荞麦、燕麦、玉米须健脾或燥湿的作用;

山楂、神曲、鸡内金、白萝卜具有消食导滞的作用;

常用药材如陈皮、白术、藿香、苍术、茵陈、石菖蒲也可冲泡做为茶饮饮用。

 

3.益气生津调营卫

夏季因高热使人体容易出汗,但若本身体质偏虚弱或汗孔开阖失调

易导致气随汗泄,出现气津两亏的症状,

常见的不适有大汗出后觉乏力倦怠,口干渴,头晕,

手足心热,身燥热,便秘,小便色偏黄,脉细无力而稍数等症。

可选用益气生津的食材如莲藕、银耳、蜂蜜、乌梅

加上党参、太子参、五味子、麦门冬、黄耆等药材,

并适时补充水分避免在高温阳光下曝晒过久。

 

4.增辛减苦养心气

夏季对应的脏腑是「」,养"心"是夏季保健的一大关键点

由于暑热逼人,容易令人烦躁伤心

心火过为旺盛时易出现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心烦易怒等症状,

又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重而导致小肠积热

则易出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名医孙思邈曾提出:「夏宜增辛减苦」。

认为夏季心火当令,苦味可入心,如果适当吃些苦味的食物以降火

可选择莲子、麦门冬、绿豆、百合等清心火、宁心的食材,

但不可过量,否则会损伤肺气

因「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

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

所以搭配吃点辛味的食物,如萝卜、葱白、姜、蒜等,

可有助于补益肺气,防止火旺克金伤肺

 

另外,中医理论中「汗为心之液」,出汗虽有利于养心,

但并不意味著汗出得越多越好,汗出过多会耗伤心阴、心气

出现心悸,短气,自汗出,胸闷,面色苍白,体倦乏力等症状,

因此夏季运动不可过量,尽量避免出现大汗淋漓的状况,

可适当食用酸味食物以防止耗散心气,如乌梅、葡萄、山楂、五味子

它们的酸味能敛汗且能生津解渴

 

夏季推荐药膳和茶饮

莲子猪肚  

莲子猪肚汤:具有清心降火、健脾益胃的效果。

取猪肚1个,莲子50克,香油、酒、盐、生姜、葱、蒜各适量。

制作方法:

1.肚内外翻洗干净,从边缘切开十公分,

  用1汤匙粗盐、1汤匙醋将猪肚搓揉至无黏液,

  用水冲洗净,放入滚水内煮3 分钟取出,用刀刮去白色污垢,洗净后切片。

2.莲子用水泡软,去皮后将之和100克水放入锅中,煮15分钟。

3.加入切片猪肚、酒、姜片和500克水,先大火煮沸,

  火炖2小时,加盐、葱蒜、香油调味即可。

 

1  

仙楂紫苏茶:具有健脾去湿、消食导滞的效果

紫苏4g 藿香4g 仙楂6g

制作方法:

将上三味药分别捣碎布包后,放入杯中,加入600cc热水,

闷盖15分钟,每日一剂,可代茶饮。 

 

适合夏季的起居作息

 2   

1.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夏季昼长夜短,是自然界四时中阳气最盛,发散的最充分的季节,

此时万物繁荣茂盛,天地阴阳之气相交,天气垂降,地气升腾,

因此起居活动也要顺应四时变化,

可以顺应阳气的充盛,晚些入睡,早些起床

减少睡眠时间,增加活动的时间避免使人因炎热而倦怠沉溺于睡眠中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

「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

  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白天时间长,人体的阳气总处于一种发散的状态

午时为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段,其发散之态势更强

因此很多体质偏弱的人,尤其是心气虚者,若因过度出汗或过于劳累,

在午时容易出现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

建议可以在夏季的中午进行适度的午睡

这样可以缓解一下阳气的过度发散以养心气,

但中午睡眠的时间,以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为佳,不可太长

 

2.进出内外,注意温差

可在清晨或傍晚温度较怡人时外出散步或运动(以10-15分钟为宜),

让身体微微出汗,可使人体阳气宣发,

但要注意在室内休息或户外乘凉时要注意温差不可过大

以不超过5摄氏度为原则,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

电扇或冷气也不要直吹人体

北宋医学家陈直先生撰写的《摄生消息论》曾指出:

「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著,使人扇风取凉。」

意思就是说,夏月暑热,不宜在屋簷下、过道处乘凉,

露天躺在外面看星星月亮,甚至于睡著让人摇扇取凉,更是不得,

因为夏天汗孔开泻,若因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容易招致邪气致病,

呼吸道过敏的患者更要注意进出内外时的保暖,

这类患者常有偏营卫不调或表卫不固的体质,夏季天热汗出,毛孔开泻,

营卫失调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出现头痛项强、身酸痛、呼吸道过敏症状加重(咳嗽、鼻水、喷嚏)

反复中暑等症状。

 

3.通风干燥,慎防湿邪

湿」为长夏之主气,中医理论中,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湿邪的特点是重浊粘滞,病多缠绵难愈,湿邪最易侵犯脾胃

脾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腹胀,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

四肢沉重,头晕,妇女带下,甚至因为湿热而出现皮肤红疹或水泡等症,

台湾夏季气候潮湿闷热,空气中湿度偏高,

若因汗出沾衣,或淋雨吹风,或居处潮湿,

容易因湿邪侵犯人体而产生不适症状。

为了避免湿邪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室内尽量保通风、干燥,

下雨时应关上窗户,让室内湿度应保持在50%~60%,

天晴后再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以祛除湿气;

外出或骑车时不要淋雨,若真的因下雨淋湿,

或游泳洗澡后,也须尽速将身体擦干

避免风邪湿邪入侵人体,外邪留注经络关节,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引起肢体觉痛、肿、重著或麻木的「痺证」症状。

 

想知道夏季针对精神调养和运动的原则,

请期待下篇"夏天也要养生唷! 从中医观点谈夏季保健--精神运动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