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入关,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随后入北京开始经略中原,清朝在多尔衮的领导下先消灭了西北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1645年三月,清朝大举南下,进攻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弘光皇帝是崇祯皇帝的堂兄,于1644年五月在南京继位,但是弘光政权毫无作为,坐山观虎斗,导致李自成被消灭,然后自己又成了清军的下一个目标。

  1644年形势图

  在软弱的弘光皇帝和自私自利的马士英的领导下,弘光政权根本无力抵挡清军的进攻,短短两个月之内,清军就攻下了弘光政权的首都南京,弘光帝逃跑后被抓回南京,而南京的文武官员们则投降了清朝。攻打下南京后,自认为“天下我有”的摄政王多尔衮重新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汉族民众剃发易服,而这一政策无疑激发了汉族民众的抵抗心理,之后江南的江阴和嘉定等地都爆发了自发的抗清战斗。

  多尔衮

  1645年闰六月,原明朝嘉定官员已经投降了清朝,但是由于剃发令不得人心,所以嘉定民众自发组织军队反抗清朝的统治,在籍的进士、乡绅侯峒曾被推举为盟主。侯峒曾是天启年间的进士,曾经官至顺天府丞,但是还未上任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了,所以侯并未到京就任。弘光年间,弘光皇帝征召候峒曾任左通政,但是他见朝政混乱,也未赴任,一直居住在家乡嘉定。

  候峒曾被推举为抗清盟主,而他也当仁不让,他还让两个儿子侯玄演和侯玄洁也参与了进来,负责后勤粮草。闰六月二十二,嘉定义军刚刚准备妥当,降清的李成栋就率领清军前来攻城,候峒曾和义军奋力守城,清军一时难以攻下,就这样一直坚守了十二天。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嘉定只是一个小城,城小兵少,而江北重镇扬州城坚兵多,最终只坚守了一天,而且守嘉定的并非正规军,而是乡民自发组成的义军。

  侯峒曾

  七月初四,突然下起了大暴雨,很快地上就积起了很深的积水,城墙在暴雨之下崩坍了一角,李成栋趁机指挥清军从坍塌的城墙破口处攻入,义军难以抵达,最终嘉定城破。但是城破并不意味着义军的放弃,候峒曾与两个儿子一起指挥义军与清军进行巷战,乡民们看到侯盟主如此拼命,置生死于不顾,都想掩护侯家父子三人撤退,但是候峒曾却不愿后退一步,他对保护他的义军说道:“吾既与城守,城亡与亡。去何之?”

  但是,义军即便再英勇,也不是清军正规军的对手,最终嘉定城破,清军占领了嘉定。失败后的侯峒曾来到家庙,拜祭完祖先之后投河而死,两个儿子侯玄演和侯玄洁也跟随父亲一起投河自尽。李成栋入城之后找到候峒曾的尸体,残暴地命人割去尸体的头颅,并写了一张告示与首级悬挂在街头示众。之后,李成栋还命清军屠杀嘉定城以泄愤,因为其亲弟弟被嘉定义民所杀。

  嘉定三屠

  然而,李成栋这样的恐怖行径并没有吓到嘉定的有志之士,有一位金姓的书生在夜间偷偷地将示众的侯峒曾首级偷走,藏于一个竹筐中。侯峒曾的叔叔在收敛侯的尸体时,听到门外有哭声传来,打开一看,原来是金姓书生揹着藏有侯峒曾首级的竹筐,来归还首级了,最终英雄得以保全遗体入土为安。

  侯峒曾以区区一小城,抵抗清军达十二日之久,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了,而之后才以身殉国,尽了大明臣子的全部力量了。如果所有的明朝官绅能够和侯峒曾一样,恐怕清军也没有那么容易占领全国了吧。

  参考文献:《明季南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