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 是 概念 的 名称,它的 一个 基本 要求 就是 相对 固定。 也就是说,某个 概念 的 名称——词—— 一旦 约定俗成,那么 大家 在 语言 交流 中 就 必须 且 必定 习惯 用 这个 词 来 表达 这个 概念, 期间 不必 关注 这个 词 如何 组成(有 那些 词素 及其 含义 抑或 仅仅 拟声 ……)。 如果 按照 你(们)的 词素 定义(即:词素 不仅 是 一种 构词 成分,同时 还是 最小的 有意义的 语言 单位),那么 望文生义 就是 正确的 解读 方法 了。

词素 不是 最小的 有意义的 语言 单位,它 是 且 仅仅 是 构词的 部件。 请问: 我们 能 把 「葡萄糖」 拆成 「葡萄」+ 「糖」 来 理解 吗?! 答案 是 否定的! 诚然,有 很多 词 可以 这样 拆分 理解,比如 工作组(workgroup)。 但是,尘归尘土归土,词 与 词素 承担著 不同的 语言 功能,不能 混为一谈!

词素 是 构词法 中的 部件。 它 不应该 成为 语言 交流 过程 中的 理解 单位。 它 仅仅 在 构造 新词 和 学习 新词 的时候 才 有 意义,仅此而已。

这 是 两个 层次 的 问题,不容 混淆。

关于 词的 基本 要求——相对 固定,我 再 特别 解释 一下。

无论 从 语言 所 依赖 的 习惯性 这个 角度,还是 从 大脑 工作 原理(了解 一下 有关 心智 的 最新 学说) 这个 角度,说话的 方式(语法) 和 辞汇 只有 符合 交流 双方 的 预期,才 能够 达到 最大的 信息 传输 效率。

试想,如果 葡萄糖 这个 词 不固定,张三 用 稻米糖 来 表示,李四 用 麦芽糖 来 表示,王五 用 土豆糖 来 表示……,尤其 偶然 这样 那样地 用 一下。 这些 表示 尽管 可以 通过 背景、上下文 不难 理解,但是 增加了 不必要的 解读 成本。

我 再 用 一个 比喻 来 说明 这个 问题: 一个 概念,在 大脑 中 就 好比 一条 忠实的 狗狗,你 只要 用 常用的 名字(词) 去 呼唤 它,它 一定 招致即来。 但是 如果 你 一会儿 用 「啊汪」,一会儿 用 「来福」,一会儿 又用 「汪星人」 来 招呼 它,……,那 它 可能 会 犹豫不决,或者 干脆 不理 你 了。

注:没有关系。葡萄糖是由食物淀粉在人体内经酶的作用,与水发生一系列发应而成的。它主要存在于植物种子或块茎中,如稻、麦、马铃薯等。所以它与葡萄没有关系。——摘自 百度百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