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保險成內地人「避戰」之所。

資料圖片

中美貿易戰升級後,人民幣匯率一直受壓,有分析更估計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破七」在即。在市場充斥避險情緒下,本港保險業最近再獲內地人青睞,有保險公司在最近數星期,內地客生意突然增加逾兩成,主要購入與儲蓄相關、以美金計價的保單,估計因為港股近期波幅大,求「保本」的內地人只有購買保險一途。業界更知悉,有大型保險公司近月增加代理佣金,催谷儲蓄保險生意。除了來港投資美元產品外,業界亦發現愈來愈多內地人到新加坡等國家投資物業,分散投資風險。 

資料圖片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月突然宣布,將總值二千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由一成增至兩成半,為沉寂一時的中美貿易戰再掀波瀾,市場預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有機會在短期內「破七」,加上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日前表態,稱「並不認為人民幣的某個具體數字更重要」,被市場解讀為放棄「保七」,令前日人民幣在岸價日盤一度低見六點九三六六兌一美元。

人民幣匯率下跌,加上中港股市波動,不少內地人再次投入本港儲蓄保險市場。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表示,來港買保險的內地人由上月中起明顯增加,比今年首季增加超過兩成,有保險公司在周末更一度大排長龍,逼滿準備繳付保費的內地人,「他們主要買儲蓄保或投資相連產品,利用手上現金、多張信用卡及支付平台過數。」

譚紹興解釋,本港銀行近年關注資金來源,內地人難以調入資金,加上港股不穩,保險成為最簡單直接的選擇,「有錢的內地人反正都要買保險,但在香港可以直接買美元保單,人民幣如果再跌,就做到對沖的作用。」香港專業保險經紀協會秘書長姚錦輝亦知悉,有大型保險公司上月起着力宣傳其儲蓄保險產品,更增加代理佣金,鼓勵保險代理積極拉客。

過去內地人來港購買的儲蓄保單動輒過千萬元,不少買家更可以一筆過繳交保費,但自從中央收緊內地人使用銀聯卡,於境外購買具資本投資性質保險產品的支付額後,業界收入一度大減。不過,香港保險專業人員總會會長張偉良指出,內地人對本港保險的需求一直高企,只是由過去的大額投資保單,轉為金額較低的傳統壽險。他相信中美貿易戰的不穩因素,會令更多內地人在港尋找避險工具,有助業界向內地客推銷保單。

根據保監局上月底公布的數字顯示,內地人來港投保情況持續,今年首季內地人壽險新業務升百分之七點九,其中醫療及保障型產品增近兩成。不過,首季數字未能反映上月中美談判面臨破裂的影響,業界預計最新數字的增幅或更明顯。

香港專業保險經紀協會主席蘇家賢表示,每當人民幣匯率下跌,內地人為求資產保值,紛紛來港投保,相關保單升幅亦較明顯,「內地人以往來港購買投資相連的美金保單,但現時多達九成人轉投風險較低、有美金回報保證的保障型產品。」

蘇家賢續說,內地人視來港購買保險為長遠投資方式,「一般保驗年期為五至十年,對內地人來說,香港保險回報金額高,加上美元兌換率差價,是具長遠回報的投資工具。」

安達人壽營業總監郭偉彬認同,近年內地人對保險的認知提升,選擇購買高回報的儲蓄保險,而非單純投資基金,「以前他們會一次過購買,具備人壽及儲蓄成分的保單,但現時會分開買,再按特定年期取回存款。」

不少保險業界期望借中美貿易戰賣保單,豐隆保險董事兼總經理黃國添亦認同,因應人民幣匯價變動,投資者有必要選擇包括美元在內的投資產品,作為對沖工具。不過他提醒,儲蓄保險屬長綫投資產品,缺乏彈性,「中美貿易戰隨時有變數,匯率的升跌只是短暫性,投資者買入產品前有必要分清楚個人需要,避免羊群心理。」

除了購買儲蓄保險及壽險外,郭偉彬指出,來港投保的內地人資金充裕,不惜大灑金錢購入保費較高的高端醫療保單,「當已經買齊各類型保險,他們便會找其他東西投資。」購買多份保單之外,郭偉彬留意到不少內地人均會投資海外物業,例如北京客戶會到南韓、東歐國家買樓;南方人則大多投資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日本等物業,甚至將物業以民宿方式出租,穩定收入。

郭偉彬表示,中美貿易戰未有影響內地客戶的投資意欲,過去一年不少人曾找他「搭路」,來港購入歐洲出產的名牌手表、手袋等奢侈品,以作炒賣之用,「只要具備潛在升值能力的東西,他們都願意投資。」他續說,內地客戶會相約香港賣家到關口交收,甚至會專程來港,到找換店兌換港幣或使用支付平台,購入名牌手表、手袋,「如果有本地銀行戶口則更加方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