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前期百餘年全國統一和相對穩定的局面,爲社會經濟的繁榮提供了條件。到唐中葉開元、天寶年間達到極盛時期。雖“安史之亂”後開始衰落,但終唐之世,仍不愧爲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

唐朝建築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唐朝建築的風格特點是規模宏大,規劃嚴整。建築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包括大名鼎鼎的“佛光寺”在內,如今中國現存的唐代建築仍有百十餘座,磚石建築在其中佔絕大多數,而僅存的4座唐代木構建築,則悉數皆在山西省境內。

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但唐繼承後又加擴充,使之成爲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我國古代都城中最爲嚴整的(另詳城市建設篇),它甚至影響到渤海國東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後來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長安大明宮規模也很大,遺址範圍即相當於清明故宮紫禁城總面積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築的宏敞寬廣,也爲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築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築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佈局的淵源所自。

木建築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並已定型化。大明宮麟德殿,面積5000平米,採用了面闊11間進深17間的柱網佈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對建築設計也有促進作用。

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都料”,專業技術熟練,專門從事公私房設計與現場指揮,並以此爲生。

磚石建築有進一步發展。主要是佛塔採用磚石者增多。目前我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爲磚石塔。

建築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現存木建築物質反映了唐代建築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斗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樑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件本身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內在的聯繫,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

而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築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無論是傳統建築,還是其他領域,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獨特的印記,留給後世人觀摩。而唐朝作爲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其建築更是獨具一格,給後人留下了更多難能可貴的研究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