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0年,唐帝国的第14位皇帝,年仅33岁的唐文宗郁郁而终,留给帝国的是更加腐败的摊子。这位皇帝在位期间,也曾为了铲除宦官势力而努力,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的努力,史称“甘露之变”。那么,为何会发生“甘露之变”呢?

  甘露之变以宦官的胜利而告结束。唐王朝一天一天地衰弱下去。有人认为甘露之变是李训纠集少数私党组织的武力夺权事件,目的在于一网打尽宦官,取得挟持皇帝的权力,实现个人专权,独揽朝政的野心。甘露之变是一场在文宗首肯下的反宦官斗争。更有人认为,这是文宗为了剪除宦官而由其一手策划的一场宫廷政变。

  事变之前,文宗考虑周密,而策划者李训、郑注计划详尽。当时文宗深深忧虑于宦官之祸,欲谋诛宦官,但却不敢与外朝宰相谋议。宦官挟持文宗退入内殿后,立即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出东上阁门,逢人即杀,死者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又杀了千余人。经过这次宦官的大-,朝列几乎为之一空。从此宦官更加专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蔑视朝官,文宗因此郁郁而死。

  事变以后,文宗就被宦官软禁,国家政事由宦官集团专权,朝中宰相只是行文书之职而已。宦官气势凌人,威胁天子,藐视宰相,欺凌朝臣有如草芥。文宗对此一筹莫展,只是饮酒求醉,赋诗遣悉,自叹受制于家奴,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两个君主。“甘露之变”更直接影响了此后的皇帝废立问题,宦官专权也更为严重。唐朝的宦官势力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覆三年(903年)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伴随而来的却是不久之后李唐江山的灭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