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 (二)

土耳其一直都在口袋名单中,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几乎参与到了历史上著名的大小战役和辉煌朝代,让人对他一直有种想望,这次刚好绿油油航空直飞伊斯坦堡有优惠团,想都没想的就订了下来~~。

003

搭上凌晨 00:30 的飞机,飞到伊斯坦堡是早上的 07:30,大约是 12 个小时的航程,吃吃睡睡一下就到了~~。

009.jpg

下飞机搭上旅行社安排的游览车,从阿塔蒂尔克机场直驱老城区开始观光,第一站到的是赛马场 (At Meydanı)。

在西元 203 年时,Septimius Severus 大帝统治著当时还叫做拜占庭的这个城市,这个ㄇ字型的广场是用来赛马或是马车比赛 (chariot racing);而到了西元 324 年,君士坦丁大帝 (Constantine the Great) 把罗马帝国的政府从罗马迁至拜占庭,并更名为 Nova Rome (新罗马),不过这个名称没多少人记得,大家比较有印象的应该还是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吧,当时这个地方就多了其它的功能:政治集会和处决犯人的地方。

010.jpg   012.jpg

整个广场留下的古迹只有三个纪念碑,左图是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 (Obelisk of Thutmose III),又称狄奥多西斯方尖碑 (Obelisk of Theodosius),这个方尖碑是西元 15 世纪埃及图特摩斯三世所建立的,原来有 30 公尺高,但狄奥多西斯一世在西元 390 年左右把它从埃及运送到君士坦丁堡的过程中损坏了,现在只剩下上端约 20 公尺的部分。

右图中其实有两个柱子,高耸的是墙柱 (Walled Obelisk),又称为君士坦丁柱 (Constantine Obelisk),原来的柱身为铜制,嵌有许多金饰物,但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被偷光光了,最后由君士坦丁七世下令修补而成的。

IMG_8591

另外一根蓝色麻花条状的东西,名为蛇柱 (Serpent Column),这个蛇柱原来放置在希腊德尔菲 (Delphi) 的阿波罗 (Apollo ) 神庙中,用来纪念西元五世纪与波斯人战争的胜利,后来被移置到赛马场中做为装饰。原来的蛇柱顶端是一只由三条蛇头顶著的金碗,但一样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时被偷了,蛇头则在 17 世纪末被战火破坏,残骸部分移至考古博物馆 (Archaeology Museum) 中,广场上便只剩下了这短短一节的基座了。

014.jpg

图特摩斯三世方尖碑底下的说明牌。

019.jpg

紧邻著赛马场的便是著名的蓝色清真寺 (Blue Mosque)。

020.jpg

  043.jpg

土耳其文为 Sultanahmet Camii,意思是苏丹王艾哈迈德清真寺,因为它是在西元 1609~1616 年间,在当时的苏丹王艾哈迈德一世统治时期所兴建,包含一个创建者的陵墓、一所学校和一个收容所。

022.jpg   023.jpg

一般的清真寺对于进入朝拜或观光的人在衣著上都会有所限制,男生基本上就是裤子要盖膝;女生的要求就比较多,不能穿短裙、露背膀,要包头等,虽然有些小的清真寺开始对游客限制放宽,或是有些地方会有出租头巾跟丝巾围裙,但建议要参观清真寺前还是先准备好比较保险。另外,入内要脱鞋,所以会给每个人一个塑胶袋装鞋。

025.jpg

026.jpg

027.jpg   038.jpg

一般人多对这个清真寺的印象停留在蓝色清真寺,但是到了现场却发现清真寺的外观并不是蓝色的,其实所谓的蓝色清真寺指得是内部墙上的装饰物,从基部到柱子上面砌有超过两万块的手工陶瓷砖瓦,高处的砖瓦上是各种花卉、水果和树木的样式,而多数都是以蓝色为基色,所以称之为蓝色清真寺。

028.jpg

031.jpg

032.jpg

035.jpg

036.jpg

中央有很大的一片地毯,因为祷告时间还没到,所以没有看到很多人在上面(是说真的祷告时间到,游客也不能随便进入了),而据说一般只有男子可以在这边祷告,女生则是要在后面另外的隔间里面。

043.jpg

而清真寺除了中间圆顶的建筑外,周边尖耸的宣礼塔则是另一个特色,其功用是让人爬到顶端向周遭宣告祷告的时间,所以又称为叫拜楼。其数量跟高度表示著该座清真寺的地位,一般清真寺的宣礼塔是从一到三个,到四个都已经很少见,而蓝色清真寺则是有六根之多(四根在主体旁,两根在前庭)!

但其实这一切都是一个错误,因为在兴建之初,苏丹想要兴建黄金宣礼塔,黄金在土耳其文中是 altın,而数字六则是 altı,结果就建了六根宣礼塔了....囧。当时这样的六根宣礼塔引起了圣地麦加的不满,因为圣地麦加的大清真寺一样拥有六根宣礼塔,苏丹为了平息怒火,只好出钱让大清真寺多兴建一座,成为独一无二的七个宣礼塔的清真寺。

018.jpg

052.jpg

在路边开得很盛的郁金香,可以看到各种颜色。虽然说到郁金香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荷兰,但其实荷兰的郁金香是在 16 世纪由一个荷兰商人从君士坦丁堡带回荷兰的。

050.jpg

051.jpg

街头可以看到许多的小吃,常见的一个是这个名为 simit 的芝麻圈,面包本身其实没有甜咸味道,单纯就是芝麻的香气,所以一般汇在中间涂上果酱,这摊就是涂巧克力酱,说不上多美味,但是满容易填饱肚子的。

055.jpg

另外就是玉米摊,一般的玉米摊会有两种料理方式:水煮或是烤的,味道上嘛....只能说忠于原味,对于吃惯台湾夜市的我们来说,当然还是台湾好~~,但是到了异国还是要多尝试一下当地味道。

对于土耳其小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土女时代网站的介绍。

039.jpg

054.jpg

当天在伊斯坦堡的最后一个景点便是圣索非亚大教堂 (Ayasofya) 了,教堂兴建于西元 532 年,距今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多年了,但其实现在看到的教堂主体却是第三代的建筑了,第一代是在西元 360 年时启用,后在西元 404 年左右的暴乱中被毁,属于第一代教堂的一切在当时全被摧毁殆尽了;第二代建筑则是在西元 415 年落成,木制的教堂在西元 532 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毁,比起第一代幸运的是还有几块大理石浮雕尚存于世,目前展示在教堂的庭院中。

056.jpg

因为是著名的观光景点,所以人潮不少,购票就花了不少时间排队、安检。土耳其需要购票的景点票面都还满漂亮的,票的背景就是景点照,前面都有一个钥匙的图案,象征通往天堂之门。

061.jpg

另外在土耳其觉得一路上看到的猫比狗多,连许多古迹区也都自由让毛小孩们恣意的穿梭千年古迹而未加任何限制,真是很幸福的毛小孩国度(其实人类才是古迹杀手啊....)。

069.jpg   070.jpg

相较于蓝色清真寺,一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有古迹的感觉,圣索非亚教堂是在 1935 年由土耳其国父阿塔图尔克 (Mustafa Kemal Atatürk) 更改为博物馆

071.jpg   072.jpg

高耸的圆顶让教堂呈现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四周也挂有阿拉伯文的书法,其中常出现的便是代表阿拉的文字 (الله,即图中像三个 V 的字)。另外图中的楼梯的部分称为敏拜尔 (منبر ,Minbar,就是楼梯的意思),是神职人员宣讲可兰经的地方。

 074.jpg

077.jpg

教堂为两层的建筑,二楼的回廊设计成马蹄状,围绕著教堂的正厅,一般是给皇后及其随侍人员所用,有著许多珍贵的镶嵌壁画。

082

金碧辉煌的楼座,不意外的就是苏丹的楼座啊~。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世纪的更迭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其中以多幅的马赛克壁画为重要的文化资产,但随著十字军东征(又是它)的破坏,许多黄金马赛克画被掠夺到了威尼斯,剩下的在 1453 年教堂转变成清真寺时,因为伊斯兰教禁拜偶像,所以许多的马赛克画都被复上一层石膏,直到 19 世纪才慢慢的被修复回来。

079.jpg

三圣像,这幅马赛克画约出现在 13 世纪左右,代表罗马天主教统治的结束,回归到正教信仰。左边是圣母玛利亚 (Virgin Mary),中间是基督,右边则是圣约翰 (John the Baptist)。因为这幅马赛克画的风格,以及人物和善的神情,让它成为圣索非亚教堂中最有名的一幅。

083   

科穆宁马赛克 (Comnenus mosaic),完成于西元 112 年,中间穿著蓝色长袍的是圣母玛利亚,手中抱著童稚的耶稣,左边是约翰二世,右边是伊林娜女皇。

084

女皇佐伊马赛克 (Empress Zoe mosaic),这幅画的历史比三圣像早,约在西元 11 世纪左右,画的中央变成了穿著蓝长袍的耶稣,头顶两侧的 IC 和 XC 表示耶稣基督 (Iēsous Khristos);两边则是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不过据说这幅画原来三个人的头都已被破坏,后来才重新修补,但现在的三个人(三颗头)是否是这幅马赛克画原本的样子则是众说纷纭。

075

另一个圣索非亚教堂著名的马赛克壁画便是西南大门上的这幅,完成于西元 944 年,中间是圣母抱著耶稣,拿著城市模型的是君士坦丁大帝,另一边则是奉上圣索非亚教堂的查士丁尼一世(东罗马帝国皇帝)。

才参观了三个景点,就可以感受到土耳其丰富且历史悠久的文化资产,可惜停留的时间有限,要继续行程前往搭乘渡轮,跨越达达尼尔海峡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