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当时清政府的确有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事情。

中国历史长期流传著一种说法,称慈禧在1900年曾一怒之下「向全世界宣战」。亦即向英、美、法、德、日、俄、意、奥、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共计十一国同时宣战。究竟事实上,「宣战照会」、「宣战诏书」是不是宣战?慈禧是否有这个勇气,又是不是没有理性?

联军占领大沽砲台 (网上图片)

从文献资料上看,「慈禧向全世界宣战」这说法,是源于她曾下达「宣战照会」与「宣战诏书」。不过只要读读这两份文件,就不难发现「照会」并非「宣战照会」,诏书也非「宣战诏书」。慈禧始终于庚子年,都未曾正式向列强宣战。

「宣战照会」指的是清廷于6月19日发给列强驻京各使馆的一份文件。据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的《义和团档案史料》记载,内容为:「中国与各国向来和好,乃各水师提督遽有占据炮台之说,显系各国有意失和,首先开衅。」「现在京城拳会纷起,人情浮动,贵使臣及眷属人等在此使馆情形危险,中国实有保护难周之势,应请于二十四点钟之内带同护馆弁兵等,妥为约束,速即起行,前赴天津。」

义和团 (网上图片)

清廷文件中所谓的「各水师提督遽有占据炮台之说」,指的是同日送达慈禧之手的法国总领事杜士兰的一份照会。杜士兰在照会中要求中方交出「大沽口各炮台」,否则武力强占。换句话说,列强送来一份照会,以不相信清军能保护其驻北京使馆之人免遭义和团伤害为由,向清廷索要大沽口等各处炮台。清廷不愿将军事重地交给列强,又不愿与列强开战,于是提出另一解决办法,希望列强将驻京使馆之人暂时撤至天津,由列强自行保护。清廷发出的「照会」,当中并无一字半句涉及「宣战」。

位于天津的义和团 (网上图片)

且按照国际法,两国宣战必互撤使团。清廷仅提议列强将驻京人员撤至天津,并非驱逐出境,显见清政府无意与列强绝交,更无意向列强宣战。列强接到这份照会后,也未将之当成「宣战文件」。

1900年5月22日联军天津登陆,德国画作名为「在前线的德军」 (网上图片)

至于所谓的「宣战诏书」,是由清廷在6月21日发布,为《谕内阁以外邦无礼横行当召集义民誓张挞伐》,内文虽有「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即是「与其屈服,不如对抗」之类的说法,但核心内容仍是号召「尔普天臣庶」,即是所有大清人,都站出来为保卫爱新觉罗而战。这份诏书,重点它是向内阁颁布的,内容只传达到至内阁及部分地方督抚一级。所以,清廷其实是在做「内部动员」,而非「对外宣战」。

慈禧 (网上图片)

至于列强,他们从未收到过这份文件。更何况诏书中没有提到任何国家名字。若为「宣战诏书」这是不可能。

这份「内部动员诏书」,仅能证明以慈禧为首的清廷高层,在6月21日确实一度有与列强一战冲动,即以「内部动员诏书」的形式传达,就已经受到以李鸿章为首的地方督抚的抵制。所以,在8天之后,6月29日,这时列强已对清廷开战逾半月。清廷再下谕旨《军机处寄出使俄国使臣杨儒等电旨》给清廷驻各国使臣,向他们强调此次战事,决非朝廷所愿。

1900年在中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网上图片)

这时清廷仍在想泯灭战端,故始终未曾正式宣战,也清廷就没有召回驻各国使臣,并且命令他们须将清廷不愿与列强开战的立场,向各国外交部门「切实声明」,遇有交涉事件,也仍须「照常办理」。

到了7月,清廷在致日、英、法、德、美五国的国书中,再度重申清廷没有对列强宣战,以及战端乃列强攻占大沽炮台所引起。已了解《万国公法》的总理衙门,也是按照国际法为指引。所以,朝廷是非常清楚如何才算对外宣战的。甲午战争时的对日宣战诏书,就是一种证明。

八国联军合影 (网上图片)

清廷在给列强的国书强调自己没有对列强宣战,是有国际法为依据。所以所谓「慈禧向全世界宣战」、「慈禧向十一国宣战」是不正确。慈禧当时虽昏聩,但并非疯子。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在北京举行阅兵仪式 (网上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