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把原因全部归结为大环境,未免有失偏颇。

诚然,国产片质量下降确实有大环境的因素,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禁锢多年的思想慢慢被打开,我国迎来了文化繁荣的复兴。那时候人们崇拜的是诗人海子,是摇滚教父崔健,电影也借著这股东风生机勃勃发展。

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先后拍出了《活著》、《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时候的开放程度是现在无法想像的,影院里我们可以看到《泰坦尼克号》杰克给露丝画裸身,电视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日本的动画片。

再举个例子,1989年一部国产恐怖片曾引发了观影狂潮:影片当时一票难求,黑市票甚至炒到六块钱一张(正常票价才几毛钱);这部70万小投资制作最后创下近5倍的票房盈利,它便是我国首部立体声恐怖片——《黑楼孤魂》,据说电影院里有人被活活吓死。

该片厉害在吓人的同时还很有内涵,生动表现了改革开放冲击下国人内心的躁动不安。可惜这样的恐怖片现在在影院早已难觅踪迹。

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束缚越来越多,恐怖片里不能有鬼,小三不能有好报,结尾要突出主旋律等等,一个个创作者感觉像戴上了镣铐跳舞。

今天再打开电视,清一色的喜羊羊灰太狼,走进影院,鲜肉当道,故事稀烂。

是的,这些都是事实。

但是,把这些全部甩锅给体制是不对的。

就像高考落榜的学生,吐槽应试教育失败。

混吃等死的国企员工,大骂领导贪污腐败。

似乎体制就是个替罪羊,什么事情一甩锅给体制就万事大吉,反正体制是个看不见摸不著的东西。

电影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带著镣铐跳舞的事情,对比一下,印度电影,伊朗电影拍摄时的限制不比我们少,但为什么人家就拍出了《摔跤吧,爸爸》和《小鞋子》呢!

所以,别骂体制了,国产片质量真正下滑的原因是四个字:资本涌入!

简单来说,过去电影是一门艺术,现在电影是一门生意。

当大量金钱涌向电影市场,作为创作者屁股还能坐得住,静下心来创作东西吗?

蛋糕大了,自然谁都来想分一杯羹,于是,我们看到了种种怪现状:

主持人来拍电影,作家来拍电影,歌手来拍电影,综艺节目组来拍电影,阿猫阿狗都来拍电影,这帮人一个个都是人精,能吃不了兜著走吗,其中的缘由不言自明。

资本作用下,一方面是专业创作者心态浮躁,一方面是非专业人士硬生生要插一脚,国产片质量下降不足为奇。

许多人捶胸顿足,大骂艺术已死。在皮哥看来,没有必要。

大量资本涌入短期带来乱象,引发劣币驱逐良币,但长期来看,绝对是好事。

只有市场足够大,影厅数量足够多,拍好电影能赚到钱,才能激发创作者的热情。

短期看,优秀的作品数量无法跟得上市场扩张的节奏,导致部分投机者能捞笔快钱,但时间一长,市场有自我矫正能力,观众鉴赏能力也在提高,口味也开始挑剔。

就今年春节档,口碑爆棚的《红海行动》后来居上击败《捉妖记2》就是市场在自我纠正的明证。

另一方面,钱多了,我们每年拍摄的电影数量多了,烂片多了不假,国产片整体质量下降也没错,但好片的绝对数量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了,尤其近几年的国产犯罪片,简直令人惊艳:《心迷宫》、《十二公民》、《烈日灼心》、《暴雪将至》…我们要清楚,好片都是建立在足够烂片的基础上堆积出来的,你期待量产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这样的导演是不现实的。

所以,近二十年,中国电影快速发展过程中注水严重,导致整体质量下降是事实,但我们没必要咸吃萝卜淡操心,用你的双脚为真正的好电影投票就可以了。

(文丨皮皮电影编辑部:忍者爱吃鱼)


中国电影到底是电影质量下降了,还是电影观众欣赏水平下降了呢,还是其实中国电影是慢慢在进步的?可以肯定的是和审查没有任何关联。

我是一人,这个问题很复杂,回答内容有点长。

为什么现在感觉质量差的电影越来越多,因为质量差的电影票房票房却很高,谁为这些电影买票的呢?

电影是一个商品、产品、艺术品,观众才是决定电影质量的关键。

有个来自美国的词,电影工业。

我知道有人会抱怨,都是我国电影审查制度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分级制度。

先不说,我们现在电影质量和十几年前比,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

把现在所有电影的问题归结于审查制度是非常错误的观点。

电影是商品,需要上映卖票的,卖票就是为了赚钱。就算有些电影,是文艺片或者说「艺术品」,但是没有人想亏本做电影吧。

电影是商品,由我们观众自己买票看什么类型的。是我们观众告诉,电影从业人员,拍什么样的电影能够赚钱。

郭敬明的《小时代》4部的总票房,达到17亿人民币。

然而评分,一部都没有超过5分的。

然而,一部都没有超过5分的。不是郭敬明想一直拍,是他的粉丝逼著他一直拍。

中国电影发展很快,电影银幕在2016年底就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有各种各样现象,很正常。但是中国电影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听我往下说,说之前还要强调一下,不要把全部责任归到审查制度。

和十几年前比到底电影质量下降,还是提升?2017年开始,电影质量和观众欣赏水平都提升了。

问题说:中国电影为什么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这么多?

今年是2018年,19年前,也就是1999年,有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

国家版权局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红头」保护。

该通知规定:未经授权,不得制作、批发、销售和出租该片的录像带, VCD、LD、DVD等音像制品;不得在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上播放该片;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制作发行各种与该片有关的印刷品。违者将由管理部门进行制止及进行行政处罚,严重者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个都不能少》上映,中国电影进入版权时代。电影未经许可制作的盗版制品,是违规甚至是违法的。19年过去了,只是看盗版更容易了,版权意识可能有提升。

电影是商品,需要在电影院卖票,有观众买票票房才会高。从1999年到2018年,中国电影其实是在进步,电影越来越商业化,电影质量也越来越好。

尤其是2017年和2018年。

2017年的票房冠军是《战狼2》,2018年目前的票房冠军是《红海行动》,票房第三是《我不是药神》。

现在中国gdp是世界第二了,电影市场越来越商业化。如果一部电影很差,票房还很高。这不只是中国电影差,而且是观众审美也差。

比如说2017年12月29日上映的《前任3:再见前任》,被记录在2018电影年中的,最终票房16亿人民币,目前排行第8。

比较差的电影,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一定的票房,但是没有占到最主要的位置。就说明中国电影朝好的方向发展。

2016年票房冠军是周星驰的《美人鱼》,2015年票房冠军是《抓妖记》。这两年的电影是不是过于商业化,太让观众选择了呢?

不可否认,1999年之后有段时间,中国电影发展太快太快了。很多电影人,迷失了方向,随便糊弄观众。而且观众确实好糊弄,只要有明星,有导演,有ip,大家会买票。票房都是亿元人民币为单位的,这样巨大的利益下。还抱著想做好电影的人,越来越少。

但是《小时代》,《爵迹》,《富春山居图》,《封神传奇》这累非常差的电影,越来越不受观众的喜欢。观众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不买票,甚至抵制这些电影。我们中国电影在2017年的时候,开始慢慢的注重电影质量。2017年和2018年的电影,质量不高的电影,肯定不会获得最多的关注,最大的利益。

仅仅看2017,2018这两年和之前十几年相比,中国电影质量越来越好,我们电影观众欣赏水准和需求也越来越高。

2016年的《封神传奇》要特意拉出来,太差了。

相比之下,2018年的《阿修罗》同样也很差,但是上映了3天,就撤档下映了。

我们市场越来越成熟,质量差的电影,不管投资多高。观众都不买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好电影,质量高的电影会越来越多。

电影过度市场化,经过十几年各种粗糙电影的折磨,到了2017年,才开始慢慢回归到追求电影质量。国家看不下去了,观众也看不下去了,有追求的电影从业人员也看不下去了。2017年开始,想要随便找几个明显就能赚钱不容易了,电影质量才是好票房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中国电影,正在慢慢变好。

为什么现在经典很少。因为经典需要时间的沉淀,正在经历的事情往往不如回忆来的美好。

很多人觉得中国最好的电影是,25年前1993年的《霸王别姬》。有些说《霸王别姬》好的人,可能《霸王别姬》一遍都没看完。

很多人怀念香港1980到1990前后的电影,特别喜欢。其实这些电影,在电影院在放一遍,看得人不会太多。

回忆是美好的,青春是美好的,回忆中的经典更是非常美好的。

《无间道1》上映是2002年,有史以来最好的香港警匪,悬疑电影。很多人怀念30年前的香港电影,可是最好的一部却是在2002年出来的。

不要沉迷于以前的美好,新人不够好,我们也过于沉迷老面孔。

我们要对我们自己自信一些,2017年和2018年改变和进步非常明显,中国电影正在变好。

不要怪审查制度。没有审查,完全靠市场,问题会非常的大。

真的不要怪审查了。


国内电影感觉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其实是资本大量进入国内电影市场,国内电影类型增加,电影片数增加,从而让观众产生一种错觉,电影质量下降。

但其实单独每年排个前十名,还是有很多优质的国产电影。 但是如果说这十几年国产电影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恐怕就很尴尬了。

这或许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国内电影要在更多类型片上扩展,就必定会在艺术的视角上不会有太好的延伸。

比如枪战片,喜剧片,科幻片等等,这些都很难得到艺术电影节的青睐。 而国内意识形态也紧缩,从而导致会有一些题材和故事不能触碰,这也是影响国内艺术电影质量有所下降的原因。

但是国内的商业电影是在往上走了,票房屡屡破奇迹,当然烂片也得到了应有市场的效应,亏本很大,这样也好,挤走国内电影资本的一些泡沫和水分,让更多优质国产电影面向观众。

最近国内也很看重青年导演的扶持,比如first,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国电影为什么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这么多,我认为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电影现在追求的是短期效益,以赚钱为目的。

现在明星拍电影的时间能超过半年就很不错了,电影短期内拍完上市赚钱为目的,而不像老一辈艺术家们为了拍一部电视剧要花上6年的时间比如说《西游记》就用了6年的时间,红楼梦好像拍了三年现在哪一个明星可能会在剧组呆上三年六载的,现在社会节奏快,没有人会花那么多事情在一件事情上。

二,冯小刚导演曾对中国电影明星做过以下评价

在他拍《芳华》的时候启用的大部分都是新人,之所以不用当红明星,他说出来两点「1点现在明星片酬高的吓人,请不起」「2点:没有一个明星会在剧组呆超过半年时间但是对于新人来说她们能够静下心来这么做,明星追求的是短期内赚很多钱」

三,巩俐曾对中国现在电影市场做了以下评价

现在的中国电影没有一部是可以洗刷人心灵的,好多都是追求一时的乐趣,笑笑乐乐就这样过去了。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价值。


中国电影这十多年来,整体质量的确下降不少。严格说来,追溯上一个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还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期内地电影有《活著》、《霸王别姬》、《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港片《纵横四海》《赌神》《英雄本色》《方世玉》《黄飞鸿》 《东邪西毒》《喋血街头》等更是数不胜数。

以2002年《英雄》为标志,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虚妄时期,盲目追求「大片」,片面以市场回报为主要衡量标准,使得中国影坛的中梁砥柱——第五代导演集体垮掉,张艺谋自《英雄》之后一蹶不振,冯小刚拍了烂片《夜宴》,陈凯歌的《无极》更是差到极点。新世纪的国产电影,主要靠第六代拍一些地下电影来支撑质量。

三大导演虽然拍烂片,但在影片审美上,扔残存有一点人文色彩,只不过内容的虚无空洞,糟蹋了他们的人文传承。2006年《疯狂的石头》以及2012年的《泰囧》,才是国产片正式进入烂片制造潮的两个阶段性代表作品。当然,《疯狂的石头》和《泰囧》作为喜剧片,在创新性上还是可圈可点的,但这两个电影所获得的巨大名声与票房,大大鼓励了一大堆烂片制造者,加入了喜剧电影制作队伍,喜剧烂片的批量生产,才是拉低中国电影整体质量的罪魁祸首。

IP热也滋生了大量烂片。比如《小时代》、《盗墓笔记》、《鬼吹灯》等,根据IP改编的大银幕作品,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烂片,除了收割票房之外,这些烂片还败坏了观众的胃口,降低了观众的审美标准。IP的制造者与推崇者,通过种种渠道宣扬IP无罪,以低劣的故事、粗糙的制作、狂热的炒作来占领市场,使得真正的佳片难以与其竞争。直到现在,这股IP热仍在霸占主要的电影档期。

一直上涨的票房数字,遮掩了中国电影的种种问题,想要国产电影真正拥有质量,一切必须推到重来,从头开始。但就目前的状况看,看电影是刚需,国产片的烂片时代,仍然将会继续……


关注令狐伯光,带你了解影视娱乐大小事!

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正处于一个商业和艺术转型的关口上,质量主要不行在于商业电影和商业艺术兼具的电影,真正艺术电影的质量其实并不算低。

这个问题,其实只要把中国影视乱象抓住一统乱批便能迎合观众,立刻就会获得不少人的认同。但是,作为一名仔细观察分析过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历史的自媒体工作者,不能这样乱答。

中国电影为什么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这么多?

这十几年间中国电影质量并没有下降太多,而是中国商业电影太过商业,艺术电影太过艺术,商业艺术兼具的电影凤毛麟角!!!

中国民族艺术电影有著传承,质量并没有差到哪里去。90年代张艺谋,陈凯歌的艺术电影,相信不用多解释。

中国艺术电影有著传承。以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王全安,张元,陆川等代表的中国第六代导演。

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阿年《感光时代》,王一持(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

何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图雅的婚事》,陆川《南京!南京!》,宁浩《绿草地》等。

中国第六代导演的民族艺术电影,在国际上获得的奖项数量不少。哪怕总体弱于第五代大导演,但质量是非常高的。

2012年后中国第六代导演开始转型商业,或者一旦没有作品问世,中国更新一代拍摄的民族艺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显得无比的尴尬。

2012年国产艺术片:《白日焰火》《一个勺子》《树先生》《钢的琴》《浮城谜事》《万箭穿心》《大明劫》《推拿》《百鸟朝凤》《心迷宫》《嘉年华》《血观音》《罗曼蒂克消亡史》《路边野餐》《长江图》《塔洛》《二十二》《冈仁波齐》《老兽》《八月》《相爱相亲》《不成问题的问题》等等。

上述列出的电影在国内外电影节都有不少的斩获,戛纳刚刚结束,贾樟柯的《江湖儿女》,毕赣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虽然最终没有斩获奖项。不但有入围,口碑也都非常不错,质量真的很差吗?

原因只有一个,中国观众自己不关注,不喜欢,不观看,不支持罢了。导致中国艺术电影,一方面中国观众说没有,一方面中国艺术电影上映皆扑街。

中国商业电影发展很快,但由于发展时间太晚,行业的乱象太多,质量不尽如人意。中国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溃烂,最直观印象大概正是商业电影的溃烂和乱象。

以及,中国观众成天在坡口大骂中国没有反应现实,反应人性,反应黑暗的高质量电影,其实是中国商业类型,却需要兼具艺术内涵的大片,数量太少。

中国商业电影都拍不好,商业艺术电影拍得好的当然更少了。原因多种多样,上面的审查,行业的溃烂,观众的不支持等等,最终造成的结果只有一个。

中国商业电影太过商业,艺术电影太过艺术,商业艺术兼具的电影凤毛麟角!!!

作品:《归来》《中国合伙人》《亲爱的》《老炮儿》《芳华》《无问西东》《江湖儿女》等等。

最后,这十几年中国电影并非质量下降太快,真正反应质量在国内外获奖的艺术电影,中国观众并不青睐,而中国观众青睐的商业大片由于种种原因,质量确实不佳。中国兼具艺术的商业大片,所谓的反应人性电影,数量凤毛麟角。

更多关于中国电影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讨论!!!


目前中国每年票房净增100亿,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的电影市场,第一大是美国。如果就电影银幕总数来说的话,2017年中国的银幕总数已经突破4.5万块,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中国电影为什么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这么多?在小编看来,其实不能简单武断的判断中国电影质量下降,而应该从客观和主管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客观方面:随著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入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大家日常生活的消遣方式。再加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拍摄名目繁多的电影可供老百姓观看。既然数量上去了,自然质量就会下降。这就好比一个工厂生产商品,你生产的数量越多,不合格的几率就越大。很多以前幕后的公司都纷纷浮出水面,像腾讯、阿里等鼎鼎大名的公司以前都是投资者,现在他们看到中国电影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大,于是自己成立影视公司。

主观方面:资本力量和电影质量互相博弈,两者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生相克。没有资本投入,就拍摄不了电影。没有电影上映,就产生了不了资本。目前看来,资本依然占据主导作用,投资人不太关心电影的题材和质量,只关心结果,只关心投入产出比。这就导致出现一部分圈快钱的电影诞生,他们通常惯用的模式是主打青春、都市或者古装题材,一线小鲜肉搭配小花旦。利用明星流量和影响力制造热度、关注度和噱头,随便找来几个十八线的编剧东拼西凑写出剧本,高效快捷的赚钱后迅速撤离电影市场。


还记得博纳董事长在当年上海电影节上对于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吗?当时他说中国电影一直都在走著计划经济下的产销模式,直到2001年中国电影才真正迈出了产业化、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在中国电影处于最低点的时候,没有任何资本瞧得起这个行业。正因需要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与国外、港台电影相抗衡以获得生存空间,包括导演、编剧、演员在内的众多电影人必须为一部影片拼尽全力创造出高品质的作品才能获得资本的垂青,也正因如此当时的国内影片虽不高产,但是基本上还是会有质量保证的。

从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之后,中国电影迎来曙光,资本逐渐开始关注电影这个行业,这使得中国电影产业获得了充分发展,但是一部电影能够接受的投资额度毕竟有限,当更多的资本希望涌入电影产业之后,现在电影市场中的影片数量不足以满足资本的胃口,因此扩大产能成为电影行业的唯一选择,但是一部影片从草创到立项再到拍摄需要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从剧本编写到主创人员选择每一步都不能马虎,但是自从大量资本介入之后电影业原本的生态环境被打破,甚至有的影片从剧本策划到摄制完成再到宣传上映只用了半年的时间,这样的影片质量如何可想而知。

资本就是为了逐利才介入电影市场,因此影片票房成了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唯一保证,为了商业利益,很多影片不得不对资本作出妥协,既要尽快将影片推出市场又要保证影片票房,参演人员的号召力就将起到关键作用,故事情节可以不够精细、后期制作可以不够精致、大牌演员却必不可少,好演员毕竟有限,想邀请到大牌加盟只能提高片酬,这样畸形的模式直接将演员收入推上了巅峰,却将电影质量推向了谷底。

另一方面中国不是没有好的IP题材,只是受制于中国电影行业监管的限制,向《鬼吹灯》《盗墓笔记》等自带大量粉丝甚至能够被拍摄成中式《印第安纳琼斯》的作品因价值观取向的先天障碍无法登上大银幕,为了过审这些影片的故事只能被改得面目全非,最终落得老读者不接受、新观众不理解的尴尬境地。

如果中国电影产业继续放任这样的热钱在电影市场快进快出、甚至打著电影的旗号来制造金融衍生品,而审查制度继续这样跟不上市场需求的话,那么中国电影的前景依然堪忧。

(LS)


中国电影为什么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这么多?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的问题。

中国有钱了,中国电影市场更大了,一年500万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相对来说更加成熟了,可是好电影的数量依然不够多,依然有一些圈钱的玩家高一些大IP、小鲜肉的粗制滥造,到银幕上来圈钱。

当然,我们也不必特别悲观,今年的春节档,《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三部大片其票房表现都于口碑形成了正相关,也就是说,以后,烂片骗钱将会越来越不容易。

说中国电影质量下降的人,大体上是从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深度来考量的,中国电影在这一环节上走向边缘,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事实上,任何人,任何行业的堕落无外乎两点:权和钱,中国电影也不例外。

随著文化管控的加深,中国电影人在创作领域上越来越被动,越来越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有太多题材无法拍摄,有太多禁区不能触碰。你不能指望每一个电影人都是清高的艺术革命家,完全不理会那一套,该咋拍还咋拍,毕竟拍电影是一群人的事,一群人在一起就要吃喝拉撒,要赚钱,当然,要是你自己投资则无可厚非。

这也就涉及到了第二个问题,电影创作的唯利是图导向,这两年,随著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完全成了资本游戏,资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在不被禁止的领域,怎么赚钱怎么来,于是质量被放在了无关紧要的位置,圈钱才是王道。


中国电影在十几年间质量下降了很多?

首先要说这个观点我无法完全认同。或许如今的国产电影难以复制《神女》、《小城之春》的深重和纯粹,国师走商业路线略有「水土不服」,陈凯歌父亲离世后也有些江郎才尽。四、五代导演已老这点我承认,但第六代导演后也依然有不少新人导演在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影片若没能看到,只能深表遗憾。

当然,看不到的原因有多方面。有《我的唐朝兄弟》这样只上映两天的。

也有《万箭穿心》、《钢的琴》、《天注定》、《大明劫》、《看上去很美》、《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孙子从美国来》、《罗曼蒂克消亡史》、《最爱》、《我们天上见》……太多电影都不差,只是被不够好的影片淹没了。上个月,国产影片《日常对话》和《大象席地而坐》在柏林电影节拿奖,但有多少人既没看过也不知道,只看到了国产电影越来越差?

即使商业电影,就看「圈钱」春节档,《红海行动》、《西游记女儿国》等也是不差,摄影、剧本、特效明明都能看到进步。所以,抛开那些真正的差片,请看到中国电影一直在努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