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与会人数证明了世界秩序的改变。」

4月23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前夕,《澳大利亚人报》便这样感叹道。

在刚刚过去的三天时间里(25日-27日),近40位外国领导人、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位外宾会聚北京。用德国媒体的话说,「通常只有联合国才能召集这么多领导人」。

▲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新华社)

此时,距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近6年,在这6年时间里,西方大国对于该倡议的态度已由最初的试探与犹疑,转变为现在的融入与合作。

若将外媒近几年的报道串联起来便可发现,这个转变的过程其实有迹可循。

中国与欧洲「是时候相互靠近了」

「我们认为对就做!」

在回答媒体关于瑞士为何要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的问题时,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果断而干脆地说。

25日,毛雷尔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瑞士即将与中方一起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将是共同制定两国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相关规则。

这也意味著瑞士将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继义大利、卢森堡

之后,在两个月内第三个宣布加入「一带一路」的欧洲重要国家。

今年3月,义大利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七国集团国家,在西方社会引发震动。为此,义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米凯莱·杰拉奇专门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在杰拉奇看来,加入「一带一路」是义大利的成功,是欧洲的成功,也是中国的成功。他指出,义大利此前受到的批评与英国加入亚投行时的情况很像。但后来,欧洲及其他地区很多国家也纷纷效仿。

「作为一个主要国家,就要发挥引领作用,而不能被牵著走。」杰拉奇说。

▲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这是义大利总理孔特在会上发言。(新华社)

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与他所见略同。许塞尔于去年10月在瑞士《新苏黎世报》发文称,欧盟必须以建设性想法和大笔资金更强势参与「一带一路」,以能够积极影响和共同塑造这些理念的发展和实施。

许塞尔表示,维也纳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已经制订了一项「欧洲丝绸之路」计划,将西欧的工业中心与东部人口众多但欠发达的地区连接起来。这一方案可以毫无问题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结合。

因此,「是时候相互靠近,从中国和欧洲两个方向著手实施丝绸之路项目了。」许塞尔写道。

现在,瑞士也做出了这个决定。

瑞士《日报》网站24日报道称,中国是瑞士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于瑞士经济而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完全是有好处的。

「与美国不同,瑞士没有理由抱怨与中国做生意。」报道说。

英澳媒体持续向本国政府喊话:「趁早参与」

与「大踏步」奔向「一带一路」的欧陆国家相比,英国和澳大利亚等美国「铁杆盟友」,在行动上似乎还有些滞后。

而这样的现状也让上述国家的媒体心急不已。澳大利亚洛伊解读者网站2017年5月的一篇报道指出,那些渲染「一带一路」威胁的观点很荒唐,其实在澳大利亚周边,已经有国家开始著手探索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展开合作的可能性。

报道表示,无论有没有澳大利亚,「一带一路」倡议都会向前推进。澳大利亚同时面临著机遇和风险,如果趁早参与,还可以自己掌控参与倡议的方式,如果晚了,就只能等著参与一场「由别人制定规则的游戏」。

▲2月4日,澳大利亚悉尼的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同时点亮象征吉祥的红色照明,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新华社)

美国此前声称「一带一路」倡议与西方利益格格不入,并要求盟友听从命令,但英国《每日电讯报》今年3月31日建议称,美国的要求应该被「礼貌拒绝」,因为英国(如何发展)与中国的关系由英国政府决定。

报道称,如果正确处理,「一带一路」倡议对英国而言,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机遇,英国没有理由将中国拒之门外。

▲2017年1月18日,在英国伦敦的火车站,首趟从中国抵达英国的中欧班列上的集装箱被卸下。 (新华社)

英媒认为,在国际上资助「一带一路」对伦敦和伦敦金融城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如果『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繁荣,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报道反问道。

美国人也在「悄悄」反思

当其他国家争先恐后地想要搭上「一带一路」的发展快车时,美国国内也开始为其对中国倡议的偏见进行反思。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4月19日刊文称,美国说「一带一路」倡议会对受援国构成风险,并对美国在海外的战略利益造成损害。但美国的许多伙伴拒绝接受这一解读,它们正与北京向前推进。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今年1月的报道引述专家观点表示,美国关于「一带一路」的一些负面报道被夸大了,并且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还会根据其基本愿景和目标进行调整修正。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和参与国来说潜力巨大。它可以填补伙伴国长期存在的巨大的基础设施缺口,改善它们的增长前景,加强供应链和贸易,增加就业。」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去年9月援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细数了中国倡议对全世界的吸引力。

▲2018年11月,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莫三比克马普托大桥及连接线项目正式通车。(新华社)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还对美国政府倡导的「美国优先」颇有些「恨铁不成钢」。文章表示:「当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向资金匮乏的国家发放贷款时,美国却扮演著『守财奴』的角色,对加拿大、欧盟、中国和其他国家发起了经济战。」

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些学者眼中,「一带一路」不应被视为传统的援助项目,它是一项赚钱的投资,也是中国加强其连通性的机会。为此他们建议,美国决策者应该调整美国的战略,努力推动合作与多边化,并推动与中国的良性竞争。

事实上,「一带一路」的大门一直也是向美方敞开的。就在本月23日,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还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呼吁美国不应错失「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驻美国大使崔天凯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

崔天凯表示,如果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共同推进历史上最具雄心的发展事业,其潜力将无可限量。

「我给美方朋友的建议是,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他写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