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冬至,冬至应该是我国24节气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气了。吃饺子是北方冬至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饺子的由来也是有一个感人的传说。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从古至今受到人民的喜爱。北方称之为「水饺」,因为是用水煮的,然后捞出沥干吃;南方则是带汤吃。所以水饺怎么吃南北方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传,我国东汉名义张仲景退休后回到家乡,正值赶上冬季,非常寒冷刺骨,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难民身体枯瘦,饥饿不堪,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也没有足够的衣服御寒。在他做官期间,名声远扬,所以回到家乡也不歇著,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也是热心肠,有求必应。但是在回家途中看到的难民冻烂耳朵的画面历历在目。所以当年冬天他就研制出一种药叫做「祛寒娇耳汤」。

这种药的做法就是将羊肉和驱寒药物放在锅里煮熟后,拿出来剁碎,在用面皮包起来。然后再下锅后煮熟。最好后,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两个「娇耳」。果然他们吃了后浑身暖和,再也没有人冻伤耳朵了。

但是,人有生老病死,在张仲景知道自己不行的时候,就对徒弟们说:我死以后,你们就抬著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哪里好了。恰巧的是送葬队伍走到当年为大家舍「祛寒娇耳汤」之地正值冬至,灵绳断了,百姓为了纪念他,每到冬至节气就会饱一顿饺子,并且说吃了饺子不冻耳朵。

如今,吃饺子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饺子也成为团圆的象征。

今天是冬至,祝大家冬至快乐!


冬至趣闻

冬至吃饺子这种习俗,网传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典故留下的。

东汉时张仲景辞任长沙太守,回乡为乡邻治病,在其返乡之时,正值寒冬,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入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饥民每人两只「娇耳」,一碗肉汤。

许多人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著「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天过后,白昼开始变长,也就是阴极而阳,因而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饺子是交子的谐音,就是冬至这天,阴极与阳生交于子时。冬至吃饺子,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生活三阳开泰、蒸蒸日上的愿望。当然,除夕吃饺子也有这层意思,新年旧年交于子时。

另:饺子馅的美好寓意

韭菜馅预示著久财之意。

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

香菇最有养生功效,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著鼓财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饱鼓之意,谓之鼓财。

酸菜馅,据说有算财之意。

芹菜馅则为勤能生财之意。

以上内容均出自网上搜索,如冒犯版权,请及时提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