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8160135  

唐 鉴真和尚 688年-763

 

1107 诗偈  鉴真大师─居日遗偈  

 

居日遗偈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唐‧

 鉴真大师 (日本书家所写书法)

鉴真东渡,不仅点亮日本佛教的戒灯,也将大唐的医药、建筑、雕

塑、书法艺术等文化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至

今仍被尊为「日本文化之父」。

 【赏析】

鉴真和尚以六十六岁高龄东渡日本弘传戒律,暮年时自知归乡无望

,写下这首遗偈。前二句「山川异域,日月同天」,意思是他的故

乡在中国,而今越过重洋来到日本,虽人在异乡,但是太阳和月亮

仍然同在一个天地里。不管中国也好,日本也好,他还是同在一个

天下里弘传佛法。

「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希望所有的佛弟子们,彼此不要对立,

要互相帮助;不要纠纷,要互相和谐;不要傲慢,要尊重包容。大

家和平互助,共同在一个佛陀的信仰之下,再结来生的缘分,继续

将菩提种子播洒于世间。──节录自《星云说偈》

 

 

 

 

☆☆道德经:第50章 善摄生者,无死地。如何能达到?

   善摄生者,修之于身,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其德乃真,是谓

 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

 矣,然后乃至大顺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害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兵甲。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

 1.出生入死  从别的地方来,我们称投胎转世、出生,但是我们

        去别的地方生存却称之为死亡这是就肉身的有意 

        识存在而言。来地球生存须要肉身,忘了过去重新

        开始,所以说是转世、出生;离开地球不须肉身,

        所以是前往某处,而非投胎转世。对于我们的生前

        死后,我们无所知,从何而来?往何处去?而主张

        没有创造与灵魂的人,则是偶然的来,断了气,一

        切也就结束了。但是道德经或我们在此的讨论是基

        于创造论与有灵魂的存在而言。

 

 p.s 赛斯谈人死后的情况,多少了解一些,不无小补:

 a.死后身体的样子在离开肉体之后,你将立刻发现自己在另

          一个 "身体 "里。这是与在 "出体" 时你用

          以旅游的同样的形体。这形体看起来会像是

具体的。但一般说来仍在肉体内的人看不到它。它可以做任何你

现在在梦中所做的事,所以它会飞,会穿过固态的物件,它是由

你的意志直接推动的,你想到哪儿去就会在哪儿。可是,通常你

不能操纵物质的东西。

 

 b.死后的世界在那里?这些死后环境不一定存在于其他的星球上。

  它们不占空间,因此 "所有这些在哪儿发生?" 这问题基本上

 是无意义的。这是你们自己对实相本质误解的结果。因此没有一个

 地方,没有一个特定的地点。这些环境存在于你们所知道的物质世

 界之中,而不为你们知觉。其实只是你们的感知机制不允许你调准

 到它们频率的范围而已。你只对一极为特定而有限的范围反应。如

 我以前说过的,其他的实相与你自己的实相共存。在死时你只是舍

 弃了你自己的物质行头,对不同的范围对准频率,并且对另一套设

 定反应而已。不过,的确有分隔它们的能量场。你们全盘的空间观

 念是如此扭曲,使得任何真正的解释都极为困难。

 

 c.灵魂刚脱离身躯之状况及往后的去处

  "死者" 的经验并不相同,所经历的情形与情况有所不同。

  一个在解释他的实相的人,只能解释他所知的情况。

    你的有意识的自己,按照当时的情况,你的意识(灵魂)以

  不同的方式离开肉体机制。在这时,许多不同的行为出现了,每

 一种皆是个人背景、知识与习惯的结果。死者发现它自己所处的

环境常常是因人而异的。思想与情感形成物质实相,而它们也形

成死后经验。这并不表示那经验是无效的,正如思想与情感形成

物质实相也不表示肉体生命是无效的一样。

 

 在死后,有无限的不同经验对你开放,全都是可能的,但按照

你的发展,有一些经验比其他的可能性高些。刚死之后被带往转

世机构或待转区,此区有专人辅导。待转就是等待发落,就东方

而言就是往地府、神界、仙界、天界等等,赛斯是以实相称呼。

按照你的发展也就是按照你在阳世的所作所为去发落。宗教徒或

修行者或所谓开悟者也不例外。结果不是由人自己说了算。

   以上是赛斯的说法,请参阅:

 死亡之后的最初阶段(上)---赛斯

 死亡之后的最初阶段(下)--赛斯

 

 赛斯:你们认为的死亡,所拥有的基本实相,并不比你们的时空观

 念来得大。死亡其实代表你当下感知的能量转化、甚至是价值完成

 能力之中的一个盲点。死亡只不过代表你自身感知的终止,也就是

 你的了解终止。也可以说你的理解能力进入一种完全的的缩减。

 的感官并非配备来感知能量从一个转化为另一个。

   所有生物性的有机体都知道,肉体的生命依赖著意识与形体的

 一种经常转换。

 当然,以你们的说法,我是在说,实质的说,死亡给予生命。这个

 生物上的知识,在微观层面上也切身的被承认。甚至你们的细胞

 也知道,为了你的肉体形式的持续,它们的死亡也是必要的。

 只有对你们有意识的信念系统而言,这整个死生的取向才是奇怪

陌生的。

 

 

 2.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历来对十有三有许多不同注解,依道德经的行文习惯,如

     果十有三有特殊意义,下面的文章会加以解释。但是经文

     中并无特别注解,所以应该只是表面易解的意思。

     这里的生死是接著上面出生入死续讲。如果来投胎出生的

     有十个人,其中三个可以生存下去,走完这一生的生命历

     程;十个当中有三个是无法顺利生存下去的,属于短命么

     折。

 

 p.s 也有人把十有三解读为七情六欲,道德经没有七情六欲,所以 

   应该不是指七情六欲。对于七情六欲我们常听到,简述如下:

         徒是类之意,十有三即是十三类,也就是七情六欲。生或

     死?皆由七情六欲的运用而起。人的生命在生死之间也就

     是呼吸之间,一口气提不上来就结束了。这其间,究其实,

     人生所处理的不外乎七情六欲,中庸所说「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赛斯说的情绪管控,宗教说的修心养性,总的来说就是七

     情六欲的问题。

     儒道的七情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

           欲,七者,弗学而能。」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

     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

     欲,生、死、耳、目、口、鼻也。

 

     修真录这样说 

道家云: 

大道无情者,非无情感也 ,人无情感则如木石之类 ,是执空也。 

故大道无情者何? 当喜而喜,喜而不过其常度。当怒而怒,以慈

爱之心言之苦切。当哀而哀,哀而不伤其心。当惧而惧,常存戒惧

心而无恐惧心。当爱而爱,吝啬于奢侈而不吝啬于善。当恶而恶

恶而发悲心, 怜悯感化他。当欲而欲欲功果而不欲名利也。 

 

 *七情六欲各种情绪都是生命内具的元素,所以人能反应出来,

 生命中没有的,我们反应不出来。

 但看我们如何界定各种情绪,给它们新面貌,然后,决定让什么  

 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驰骋。

 就像你对苦乐、无常与有常的界定一样,然后你决定了你的快乐

 及对待之道。对人生的反应与感想,确实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3.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人都想长寿过好日子,可是却反其道而行,偏偏往死地走

    ,这也是占十分之三,也就是无法寿终正寝,半途而逝。

       如何说呢?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

    吾无身,吾有何患?也就是大家都为自己的色身著想,所

    以问题一大堆。为了长寿过好日子,想方设法、处心积虑

    ,劳神伤身、身心俱疲岂能不往死地走?

 

 

 4.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人在生死之间存活著,不知生命为何事?只知好好的活下

 去,以为死亡是个结束,所以惧怕死亡,把生死看的太严重,无法

 随顺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殊不

 知肉身的存活只是方便灵性修养进入道性长存。爱惜此肉身而有生

 死迷途,贪生怕死,妄想长生不死、万寿无疆、富贵荣华,用错方

 向,而有种种意外死亡之悲痛。

 

 

5.善摄生  这是本章的主角人物,也是本章的重点,如何能安然 

       度过此生而返朴归真,不负此生之可贵生命。但是如

       何是善摄生?老子没讲,只说了善摄生者的无死地,

       故能历险无虞。所以善摄生只能从以下之篇章找答案

       。这么神奇的无死地,怎能草草以养生来带过?对照

             于第55章所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

       (ㄓㄜ),猛兽不据(豦ㄑㄩˊ之借字),攫(ㄐㄩㄝˊ)

            鸟不搏。可知善摄生者,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见素抱朴的含德之厚岂是五色五音五味的生生之

       厚者所能相比?含德之厚又是什么?

 

  善摄生者,修之于身,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其德乃真,是谓

 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

 矣,然后乃至大顺。(体悟万物一体,中气以为和的充满慈悲的意

 识状态,与万物同为一气,和光同尘能不大顺?)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害(这就是善摄生者之所以能无死地)

 

 *塞其兑,闭其门,隔绝外境、静心往内与道契合,是上同于道。

     挫其锐,解其纷,销解锐气而内敛、不使盛大之光芒外露,不突 

            显自己。

     和其光,同其尘,和万物共同生活在相同的阳光、空气、尘土之

          中,不特别享受。是谓玄同,这是真正了解天

          地万物本为一体的悟道之人。

 p.s 参阅 老子与庄子的养生观念-----道德经第55章

 

 

 5.无死地  每个人都有他的死穴,因为七情六欲透不过,所以容

       易被攻击或自毙而亡,此即是动之死地。大多数的人

       都是为七情六欲自找死路。善摄生者体悟万物一体

       ,七情六欲已融于见素抱朴的体道生活无欲无争

       伤不了他也恐吓不了他。和光同尘,彼此共存共荣。

       他既不往死地走,也无死穴可被攻击他摄守在道性

       的素朴长存,不在人性的咨意上下工夫

 

 p.s 随著一个人的心灵进化,振动速率也会提高到一定程度,他们

就能真正察觉万物都是一体的,并保持充满爱的意识状态,那就

不会害怕任何东西。这是由于这时候的他们不只是在理性上接受了

事实,了解全宇宙的生命是一体的,而且对此还有更身的领悟。于

是便能接受万物原为一体的道理,不再介意生物的外观形式不论

目前的地球觉知如何,一个人只要达到宇宙一体的状态,怀抱著对

万物无条件的爱,即使见到再怎么怪异的生命形式恐惧都会消散

恐惧不再是那个人的实相。(心经则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

厄。心无罣碍,无有恐怖。 外星人则认为恐惧是人类最强大的一

种情绪。当人类遇见不了解的事情就用恐惧来渲染,好让它符合自

己心智的架构。理解了那个经验,恐惧就会消失。)

     ──回旋宇宙1  p.446  宇宙花园出版

 

 p.s 当你流露自然本性将自身的神性实体化之后,进入万物一体,

   不再有外在的敌人与威胁(无死地):

 因此,必须首先认知和尊重你的身体──它本就是一台精致、独

 特的仪器。 你的身体是你最忠诚的伙伴,它响应你所想、所感受

 和看到的一切,它是你灵魂的镜子,希望能够帮助你的灵魂彰显于

 地球。如果你能够再次感受到这一点,并放下对你身体的一切外在

 评判,你就能够再次与它建立内在的连结。因著这一内在的连结,

 你更能跟从自身的感受。和其他的所有人和事相比,你的身体更能

 告诉你什么是你内在最深的需求和愿望。它将你带回「自己的家」,

 使你更接近你的自然本性

 敢于再次做一个孩童,敢于拥抱你的脆弱,臣服于超越你的力量

 要自我觉知且承担作为一个创造者和激励者的责任。 你是未来之

 神,只有当你觉知万物一体,觉知自己与那一伟大的生命之网──

 它承载著你并使你的存在成为可能──的连结你才能将自身的神

 性实体化。一方面懂得谦卑和臣服,另一方面能够自我觉知和自我

 尊重,这些品质合在一起就能够重新恢复人类和地球之间的取予之

 。 ── Pamela Kribbe

 

 

 

 译解:

    出生入死,人在生死之间存活著,如同大自然的一切生命,

 生死是极其自然之事。但是人慨叹生死两茫茫,视死为畏途,越想

 长生越是往死里走。举凡出生十个,大概有三个可以走完这一生的

 生命历程,另有三个是短命夭折无法顺利走完;在生活中努力,想

 长命百岁、荣华富贵的活著,却反而横死的也有三个。为什么会有

 这些情况?因为把生存看得太严重、太强调,凡事物极必反,违反

 自然之道,所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生生之厚则服文

 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夸。非道也哉!(第53章)

 

曾听说过擅于摄守生命本真的人,善摄生者,修之于身,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其德乃真,是谓玄德。这种人是悟道体道者,见素抱朴

 、无欲无争,视万物为一体,所以心无罣碍、无有恐惧,气顺平和

 融于大自然之环境中,万物视其为同类,所以不管在山中或平地行

 走都不会受到猛兽之攻击;入于军队中也无人感受他的威胁,因此

 无须避开带兵器者,可自由行走。他的赤子情怀无害于万物,所以

犀牛角、老虎爪、兵士利刃都无用武之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

他的和光同尘广被接纳为同类,已经没有被杀的诱因,它散发出的

是生命本真的和谐之气,中气以为和。

 

   

 本章之探究:

   本章从另一个层面来探讨生死问题以及生存的态度与方向。

 绝大多数的人面对生死的恐慌,一心想著如何维持生命,甚至更好

 的生活品质,乃至如何趋吉避凶、延长寿命。但是越用心,往往适

 得其反。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凭著理性的

 思考与感觉,有点像急病乱投医。基本方向没掌握住,古今以来一

 直是杂乱无章。所以老子归纳出人生的死亡情况,主要出在生生之

 厚,太重视与太强调活著的重要性。却不知死亡如赛斯所说是生存

 的一部分,就像疾病是健康的一部分一样,必须一体看待其意义,

 而非只看重一面而否定另一面的意义。所以老子提出善摄生者,生

 死一如而无恐惧,万物一体而和光同尘。重要的是德行的涵养,而

 不是身体的养尊处优。所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

 吾无身,吾有何患光只针对身体作文章,那是本末倒置。我们不

 知身体的真正形成与变化是怎么一回事,只能在身体现象上粉饰,

 因而百病丛生,各种恐慌如影随形。

   我们喜欢讲面对压力要释放压力,却不知惧怕死亡与疾病也是

 要释放死亡与疾病,而非如临大敌与之大作战。身体是反应你内在

 的状况,了解死亡与疾病是自己造成之后,就可针对问题改善,并

 释放恐惧。所以总的来说,德性的涵养,才能给自已一个健康的身

 体与生存环境,甚至让自己无死地。

 

为天下浑其心-----第49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