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專法輪金剛經的畢竟空與三轉法輪如來藏的空有不二是怎樣遞進關聯的?


譬如大海,一浪蓋覆一浪,波浪剎那生滅,並非實有,以此比喻「人法無自性」,而深海無波,此即「如來藏」。海面與海底,是一而二(說二是方便,分出來易理解),二而一(一是真相,只是一般人容易混淆),海面上緣起性空,海底(自性)如如不動。所以,二者是統一的。


如來藏是外道的神我,佛陀覺得他們懼怕佛教的無我涅槃,而把無我涅槃說成神我,也就是外道信的如來藏,這樣他們就可以沒什麼顧慮而加入佛教了。

如來藏是人法無自性實際理體的真如體性。這是圓成實性,本自圓成,不用什麼統一,本來就是統一的。

不用假設,這裡沒有假設,緣起本來就是性空。這個空性就是如來藏性。

初轉法輪,是說我空;二轉法輪,是說法空;三轉發輪,說一切法勝義無自性。

這要有般若、唯識基礎才能研究的,很深啊。你能懂不?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文殊智慧勇識,頂禮傳承大恩上師,您好,如來藏的解釋比較甚深,我覺得還是引用上師仁波切在廈門大學做的講座,作為回答吧,希望您耐心看完。希望對您的認識有幫助吧。

『 2012年 2月24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辭: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碩博學術沙龍」,2011-2012年度第7期(總的第39期),現在開始了!

今天,很榮幸地請到了索達吉堪布,為我們作一個關於「如來藏」思想的講座。下面歡迎堪布演講——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今天很高興來廈門大學「碩博沙龍」與諸位交流佛學。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經歷,讓我對廈門大學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是2002年,我在附近的一所醫院治病,同時翻譯《釋迦牟尼佛廣傳》,就是在那段日子,我常來你們大學。每次來的時候,我都帶著四片兒長長的藏文經函,坐在一個美麗的湖邊,邊思考、邊翻譯,感覺很愜意。當時我還想:在這 樣的環境里教學、讀書,真是一種享受!

故地重遊,時間雖然過去很久了,但剛才一進來,美好的記憶還是浮現了上來。不過,今天我是來交流佛學的——昨天他們提出,讓我講一講「如來藏」的思想。

大家可能知道,對於如來藏思想,現在有一部分學者是以批判的眼光對待,也有一部分學者比較能接受,甚至想學習、修行。如果是第一種,想要批判這一思想,恐怕很困難,這個問題待會兒我會說明;而若想正面了解的話,今晚短短的交流,也不一定能講得明白。不過,在共同探討、學習的過程中,也許會對個別人有所啟發,讓大家對這個問題有重新認識。

一、對如來藏的誤解、邪說

如今,台灣、香港有個別法師認為:如來藏思想是受印度某些宗教影響而出現的,佛教本來講緣起性空,不承認常有,而如來藏被認為是常有的,所以不符合佛教教理。

對於這一觀點,後來有些學者批判過,而我也持著與之不同的看法。

1、佛經論典是怎麼說的

其實,經典中所說的如來藏常有,與外道的梵天、神我等常有不同,因為這種常有遠離戲論。所謂遠離戲論,就是遠離有無等四邊[1],以及生滅來去等八戲[2]的執著。也就是說,是在遠離一切戲論的基礎上,才承許這一常有的大光明。

它與外道神我的不同之處,佛在《大乘入楞伽經》[3]中,對大慧菩薩宣講得非常清楚。因此,不承認如來藏思想,那對釋迦牟尼佛的第三轉法輪,以及密宗一切續部的教義,也等於是否認了。

如來藏的存在,其實不僅是第三轉法輪,二轉法輪也以隱含的方式說明過。比如,佛在《中般若經》里說:「心無有心,心之自性為光明。」心沒有自己的體性,心的本體是光明。

由此可知,如果不承認如來藏,那麼漢傳佛教的天台、華嚴,乃至禪宗等一切宗派所奉行的經論,都將無法立足;而且,如果心的本體真是像虛空一樣空無,那證得這麼一種「空性」,從一地到十地乃至成佛之時,又是一個什麼情形呢?沒有莊嚴的身相,也沒有洞察一切的智慧。很顯然,這是說不過去的。所以,一定要承認如來藏的光明分。

當然,這個問題很深,三言兩語解釋不清楚,你們有興趣的話,最好研究一下相關的經典,比如《如來藏經》。《如來藏經》有四個譯本,最早的一個,是西晉時期法炬譯的,不過,這個譯本和第二個譯本都遺失了,現在僅存第三和第四個譯本,分別為佛陀跋陀羅(東晉,也譯作覺賢359-429)以及不空(唐,705-774)所譯。

後面這兩個譯本,不空譯得稍微細一點、廣一點,佛陀跋陀羅譯得比較略,但意義完全相同:都是以九種比喻說明如來藏的存在,也都是先講長行文,再以偈頌作總結。而且,以前我專門對照過藏文,與漢文是一致的。

因此,如果你們想了解「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相」的道理,或說第三轉法輪以及密宗最根本、最核心的教義,一定要閱讀《如來藏經》這樣的經典,其他的還有《解深密經》、《首楞嚴經》、《楞伽經》、《大般涅槃經》等。

其實這個道理很深,像《大般涅槃經》里講:如來藏甚深難測,凡夫、聲聞、緣覺都無法了知,就算是十地菩薩,也只是像在夜裡見色法一樣,不能完全明了,只有到佛地才能徹底了知[4]。

既然如此,若是我們去研究,是不是也一點不能了知呢?也不是。

這就像空性一樣,空性雖然很深,但只要你依著龍猛菩薩、月稱論師的理證去抉擇、研究,就可以了解,甚至為別人宣說。同樣的,要了解如來藏,除了《如來藏經》以外,還可以學習一些可靠的論典、註疏,像彌勒菩薩的《寶性論》、無著菩薩的《寶性論釋》、龍猛菩薩的《法界贊》,以及藏地寧瑪派、覺囊派等前輩大德的珍貴論典等,這樣學下來,應該也不是特別難。

尤其是《寶性論》[5]一定要看,它的內容多數源於《如來藏經》,是闡釋如來藏思想最重要的論典。

2、明心見性是見了什麼

此外,很多人常說「明心見性」,但明心見性是見了什麼?不承許如來藏的話,見性也就談不上了。你們可以看看禪宗、密宗或者任何的佛教典籍,裡面最深的竅訣,全都要涉及如來藏光明。

因此,如來藏光明不是純粹的理論。你們多數是作學術研究的,但在研究的同時,你觀過自己的心嗎?這顆心,它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

下面我們來觀一觀——

當你觀心的時候,其實心的本體了不可得,它是空性的,既無顏色,也無形狀,甚至了無分別;而與此同時,它又不離開光明。所謂光明,是不是像燈光或者太陽光那樣呢?不是。那所謂空性,是不是空蕩蕩的一片,如虛空一般呢?也不是,否則,一切現象就不存在了。

因此,明與空是不二的,這才是心的本體。這個本體,在你的起心動念接續不斷的同時,它是毫無遷變的,理論上可以這麼理解「明心見性」。當然,要想真正了悟,還需要深入地學習和修行。

那麼,這種努力值不值得呢?這是一個生命價值的問題。你們想一想:世間有這麼多的學問,可謂包羅萬象,但用你有限的生命,能否通達無礙呢?顯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做不到;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學問不能觸及生命的真相,做到了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在我看來,對任何一個生命而言,最重要的學問,是幫助他認識自心的學問;而最重要的認識,就是認識心的本來面目。否則,你來一趟世間,忙忙碌碌學得再多,也可能是在虛度人生,這不是太可惜了嗎!因此,沒有財富不要緊,沒有地位、名聲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通達心的本性。

而要通達心的本性,以動物或其他的生命形態,都是很難實現的,唯獨人身最好。但遺憾的是,人在物質上有了進步以後,就自以為先進,不肯探究心的真實層面,甚至連「生命是伴隨著心的流動而輪迴不息」這麼一個最普通的認識,能了解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人類的智慧就處於這樣的層次上,難道不是一種悲哀嗎?

3、存在的何以說不存在

存在的畢竟是存在,你想駁斥它的話,一定要有足夠的依據。

否則,沒有充分的理論依據,不研究經典、續部,也不閱讀高僧大德的論著,只是斷章取義地了解一點佛教的觀點,就在人前建立自己的「宗派」,那不管是從佛學、科學的角度來看,都是非常不莊嚴的。所以,作為智者一定要謹慎。這麼甚深的道理,如果你還不能認可,我們也理解,但如果你直接下結論否認它,也許就不太明智了。

那些認為如來藏不存在,甚至說第三轉法輪不了義的人,多數是覺得這些跟空性相違。但實際上,當你真正理解空性以後就知道,這二者本身並不相違,相違的是我們的認識。所以,在藏地的歷史上,覺囊派與格魯派的大德就他空、自空辯論到最後,除了稍許的不同點之外,究竟密意完全一致;而寧瑪派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等大德的教言中也都認為,佛陀第二、第三轉法輪的教義,其實本來就是融會貫通的。

而這種貫通,就是現空不二;現空不二,也就是一切萬法的本體。

這個本體在空分上,第二轉法輪講得非常清楚,後經龍猛菩薩、聖天論師、月稱論師、寂天論師等印度大德用理證方式深入闡釋之後,在後來的學者中得到了廣泛認同。

而在現分上,也就是如來藏的光明分,除了第三轉法輪的講解以外,密宗的《大幻化網續》(也稱《密藏續》)、《時輪金剛》、《密集金剛》等續部,也有詳盡的說明。尤其是,在大手印、大圓滿等實修竅訣中,更是以直接的方式為你指點,不用太多文字,一指點,利根者當下就開悟了。

當然,這也要信心。沒有信心,甚至排斥的話,那不要說修行,理論上都很難建立。

二、以九種比喻說明什麼是如來藏

下面,我依據《如來藏經》、《寶性論》,以及前輩上師們的竅訣,簡單講一下眾生具足如來藏的九種比喻。

這九種比喻,你信或者不信都沒關係,但你要思考:佛陀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具如來藏德相,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宣說了,這對你有何啟發?比喻要說明的意思,你能信服嗎?不信的話,你有什麼理由?信的話,那這個如來藏、這個光明的心性,從現在直到成佛之間都是存在的,這一點你又如何受持?……

下面,我一邊講,你們也可以一邊思維——

總的來講,這九種比喻,是分別對應凡夫、聲緣阿羅漢、見道菩薩、修道菩薩[6]而說的。

其中,第一個比喻是萎花中的佛像:在枯萎的花中,有一尊非常莊嚴的佛像,天人用天眼見到以後,剝開枯萎的花、葉,顯出光芒燦然的佛像。

喻義對照:佛像被隱藏著,這代表在煩惱中安住的如來藏;包裹佛像的萎敗花葉,代表以貪心隨眠[7]為主的八萬四千煩惱;天人代表佛陀,當佛陀以佛眼見到眾生都有佛性以後,為其說法,去除如枯萎花葉般的八萬四千煩惱,顯露佛的功德。

一般來說,這個比喻對應未入道的凡夫。

第二個比喻是蜂群中的蜜:在千百萬隻蜜蜂集聚的中央,有一塊上妙甘美的蜂蜜,智者發現了這塊蜜,便巧設方便驅散蜜蜂,取出蜂蜜。

喻義對照:被蜜蜂團團包裹的蜜,代表如來藏;外面的群蜂,表示以嗔心隨眠為主的各種煩惱;智者代表佛陀,佛陀見眾生都有如蜜般的如來藏,就為眾生驅開如群蜂一般的種種煩惱分別,現前證悟。

可見,現在我們不能見性,是因為有太多的障礙遮著,但我們都有佛性,這是決定的。所以,從真實意義上說,眾生是佛。

有人問:「如果眾生是佛,那為什麼還要受苦呢?」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佛教所謂的「眾生是佛」,並不是說現相上是佛,是說實相是佛;而在現相上,眾生是眾生,佛是佛。

要進一步理解這個道理,就要涉及佛性的兩種清凈:自性清凈與離垢清凈。當說自性清凈時,所有眾生的本質都是清凈的,都是佛,雖然暫時被煩惱、所知二障遮蔽著,還不是真正的佛,但本體上就是佛;雖然本體上是佛,但在離開障垢之前,還是眾生,只有離垢了才能成佛,這就是離垢清凈。比如冰和水,從本性上講,水的本性是水,冰的本性也是水;但在顯現上,冰就是冰、水就是水,你不能說冰是水,只有它融化以後,才是水。

這個比喻,對應已入道的凡夫。

第三個比喻是糠秕中的果實:被糠秕包著的青稞、小麥等果實,是不能食用的,想要食用的人,一定要用方法剝掉糠秕,才能享用果實。

喻義對照:被糠秕包裹的果實,代表如來藏光明;糠秕代表痴心隨眠為主的一切煩惱;而去除糠秕的過程,就好比佛陀轉法輪,讓我們懂得真理,從而突破種種障礙,現前真實的如來藏。

這個比喻,對應資糧道的凡夫。

第四個比喻是不凈糞中的純金:有人走遠路,不小心把金子丟在一個骯髒的糞坑中,天人以天眼發現了這個金子,便告訴大家,讓他們把金子挖出來享用。

喻義對照:糞坑中的金子,代表如來藏;而這個不凈糞坑,則表示我們非常強烈的貪嗔痴等煩惱;雖然如來藏像純金沉在坑底一樣,本來就存在著,但只有通過了解這一真理,然後去除煩惱糞穢,才能展現它的本來面目。

這個比喻,對應加行道的凡夫。

第五個比喻是地下寶藏喻:在一個貧窮人的屋舍下,埋著非常豐富的珍寶藏,但寶藏不能說話,而人也不知道自己家裡有寶藏。只有當寶藏被勘探出來以後,那個人才知道,即使是以前自己最貧苦的時候,寶藏也一直都在自己的家裡。

喻義對照:地下的寶藏代表如來藏;貧窮人的家,代表聲緣阿羅漢的無明習氣;雖然我們本自具足佛的相好、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功德,就像自家地底下的寶藏一樣,但我們並不知曉,只有在通達無我智慧以後,才能將這一切開發出來。

這個比喻,對應聲緣阿羅漢。

第六個比喻是果中的種芽喻:在灰色的種芽里,有生長大樹的能力,當你把它埋進地里以後,藉助於灌溉以及陽光等因緣,它會破殼而出,生芽、紮根、成長為參天大樹。

喻義對照:種芽代表眾生的佛性,其中蓄積著無窮的精華和力量;而它的殼,則代表見道所斷的煩惱;當因緣成熟時,如種芽一般的佛性,便能藉助於福慧兩種資糧,破除煩惱、展現本來面目,並最終成就佛果。

這個比喻對應見道菩薩。見道者的比喻有兩個,這是第一個。

第七個比喻是破衣中的寶佛像喻:被臭穢破衣包裹的珍寶佛像,雖然放在路的中央,但無人知曉。在天人的指導下,大家知道以後,撕去破衣,取出寶佛像。

喻義對照:寶佛像代表佛性;破衣代表見所斷煩惱;就像天人為人指示佛像一樣,佛陀為眾生宣說妙法,解脫其相續中的珍寶佛性。

這個比喻,也是對應見道菩薩。

第八個比喻是貧賤醜女懷中的轉輪王喻:一個非常貧賤醜陋的女人,無依無靠地住在一個破屋裡,因為偶然與人相交,懷上了轉輪王。轉輪王,相當於現在一般的國王,他以正法教導世人。貧女腹中雖然懷著國王,但她自己並不知道,只有生下了他以後才知道。

喻義對照:腹中的國王代表如來藏;貧女無怙而住,代表修道所斷的煩惱;眾生雖然深陷痛苦,無有依怙,但在每一個眾生的相續中都有佛性,依靠這個佛性,將來都可以成佛。

這個比喻,對應一地到七地的修道菩薩。

第九個比喻是泥模中的金像喻:古代都用泥模鑄造佛像,先在泥模中刻好佛像的紋路,再把金子熔化倒入,之後取出時,就呈現一尊完美的佛像。

喻義對照:金像代表佛性本自無垢清凈;泥模代表煩惱客塵;佛陀善巧說法引導眾生修行,就像剝去泥模一樣,破除他們的一切障垢,讓眾生成就佛道。

這個比喻,對應清凈三地(八地到十地)的修道菩薩。

三、了解如來藏有何必要

以上的這種講解方式,也許稍微有點專業,不過,很多名相都是固定的,不用的話,可能也沒辦法闡述。而對這些道理,想細緻了解的人,可以學習《如來藏經》、《解深密經》、《寶性論》等經論,這樣學下來以後,對如來藏一定會形成初步的了解。

這種了解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讓你系統了解佛的思想。

你們也知道,佛在初轉法輪時,對如來藏幾乎隻字未提;二轉法輪主要講萬法皆空的道理,但同時也提到了如來藏,只不過,是以不明顯、不廣說的方式略有提及;而只有到了三轉法輪,才明確地提出這一思想。按顯宗的講法,一般是說在廣嚴城等地方傳講;但如果說到密宗,那麼在米積塔講《時輪金剛》時,還有更加細緻的闡述。

所以,如來藏是佛的真實思想,也是最了義的思想,不能因為最初佛陀沒有宣說,或者只是少分宣說,就認為佛的話自相矛盾。只要你全面了解佛教以後,就會知道,其實這種矛盾是不可能的。

這個「不可能」,並非因為我是佛教徒才這麼說,就是世間的學者、智者,他們在公正、深入地研究之後,也都會意識到:其實佛的思想,絕對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樣,說矛盾就矛盾了,沒有這麼簡單。

而進一步來說,當你了解到如來藏確實存在以後,就絕對不會誹謗了。這種誹謗不像其他的,佛經里講了,誹謗佛法的過失是相當大的。

一聽說有人誹謗如來藏,我的心裡就很痛。你不了解沒關係,你不承認也沒關係,但你何必要誹謗呢?何必造這種業呢?再說,你不深入經藏,就想當然地批判如來藏思想,又怎麼說得過去呢?就算你要批判,也至少得精通佛陀八萬四千法門中的相當一部分才行,否則,只是憑空說「不存在」,恐怕沒什麼分量。

因此,希望大家以後對如來藏有個正面的了解,不要聽一兩節課、看一兩本書、隨意翻閱一兩個資料,就隨便下結論:「這裡不對、那裡不對……」一定要正面了解。如果有了正面了解,甚至能潛心學習和研究,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四、學修如來藏的功德

一說「功德」,也許有些人不太認同,認為這是佛教的概念,但是我想,閩南這邊應該不會。為什麼呢?因為在你們這裡,不管是老師、學生,還是社會上的人,大家都生活在一個既有的習俗里:就算是不信佛,也都信觀音。

這就不像其他城市了,其他的有些城市,你們可能也知道,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任何信仰。但你們信觀音,而且從小就信,有了這樣的觀念基礎,我相信大多數人是不會否認功德的。既然相信功德,而如來藏的功德又這麼大,為什麼不接受呢?

昨天他們一提「如來藏」,我就很歡喜,覺得交流這樣的題目,太有意義了。也許我講不出什麼特別深的道理,但這個思想本身,你們看看《如來藏經》的後面,佛陀說,凡是學習、研究的人,有無量功德,如云:「於此如來藏經典法要,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得福無量……」[8]

所以,以前我看到這些功德的時候,就想:「《如來藏經》這麼好,我這一生能不能學一遍呢?能不能講一遍呢?」

當然,最重要的功德,還是在於開顯如來藏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明心見性」。

而要明心見性,常常觀心很重要。所謂「參禪不在腿,念佛不在嘴」,你要參禪,雙盤、單盤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心的本性;你要念佛,口裡念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裡要念。所以,心調不好,行為上再怎麼做,也不一定是那麼回事。

大家都知道馬祖道一的公案:剛開始,馬祖大師很愛坐禪,白天晚上常常打坐。懷讓禪師見他是個法器,而且度化的因緣也到了,就去問他:「大德坐禪圖什麼?」

道一說:「圖作佛。」

懷讓禪師找了一塊磚,在他前面的石頭上磨,「嗞嗞嗞——」。

道一見了就問:「師父這是做什麼?」

「磨它做個鏡子。」

「磚怎麼會磨成鏡子呢?」

「那你坐禪怎麼能成佛呢?」

「那如何才是呢?」

懷讓說:「譬如有人駕車,車不走了,你要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聽了說不出話來。之後,禪師又為他開示:「如果執著坐相,則並未了達實相……」隨後,馬祖當下大悟。

那麼,他開悟依靠的是什麼呢?就是觀心,而不是行為。誠如《六祖壇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因此,希望大家都能了悟如來藏的本來面目,了悟以後,也就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園。

[1] 四邊:有、無、有無二俱、有無二非。

[2] 八戲:指八種戲論分別,即生、滅、常、斷、一、異、來、去。

[3] 《大乘入楞伽經》(卷2)云:「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凈。常恆不斷無有變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痴等妄分別垢之所污染。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於求那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於外道我耶。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盤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大慧。譬如陶師於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4] 《大般涅槃經》云:「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複次善男子。譬如仰觀虛空鵝雁。為是虛空為是鵝雁。諦觀不已彷彿見之。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況復聲聞緣覺之人能得知見。善男子。譬如醉人慾涉遠路蒙聾見道。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複次善男子。譬如有人於夜闇中見畫菩薩像。即作是念。是菩薩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是人久觀雖復意謂是菩薩像亦不明了。十住菩薩於己身分見如來性亦復如是不大明了。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難得知見。唯佛能知。非諸聲聞緣覺所及。善男子。智者應作如是分別知如來性。」

[5] 《寶性論》:《究竟一乘寶性論》之略稱,在藏傳佛教中,一般認為是彌勒菩薩所造。

[6] 凡夫有四種:未入道者、已入道者、資糧道者、加行道者;聲緣阿羅漢一種;見道者二種;修道者二種。這九種比喻,就是要說明被這九種有情相續中的垢染所遮障的如來藏性。

[7] 隨眠:煩惱的異名,俱舍頌疏十九曰:「貪等煩惱,名曰隨眠,隨逐有情增昏滯故名隨眠。」

[8]《如來藏經》云:「佛告金剛慧菩薩言。善男子若在家出家善男子善女人。於此如來藏經典法要。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得福無量。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余菩薩。為於積集如來智故。精勤供養一切如來。於一一世界。成就如是色三摩地。由此色三摩地威力。過恆河沙諸佛世界。過恆沙數俱胝那庾多現在諸佛。於一一佛所供養承事。並及菩薩聲聞僧眾。如是乃至過五十恆河沙諸佛世尊。當於和暢安樂之時。各送百千珍妙樓閣。一一量高十踰繕那。縱廣正等一踰繕那。如是一切以寶成天妙香器。散種種花成辦種種受用之具。日日如是乃至千劫。金剛慧若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發菩提心於此如來藏經。取其一喻。或在於身或在經卷。金剛慧以此福業與前福業。如來安立百分迦羅分千分百千分俱胝分。俱胝百分。俱胝千分俱胝百千分。俱胝那庾多百千分。不及於此迦羅一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個太專業,不太了解。

個人感覺學習佛法不要執著於術語對錯,而是要體會無自性和無恆性。這兩者是相輔相存的,任何外在事物都不是獨立存在,也不會永恆存在的,人生不要將自己的快樂/滿意建立在外在條件上,因為外在條件終有消失的時候,這樣我們的生活才不會充滿痛苦。

其實很多人認為佛法枯燥、成佛是痛苦,完全是誤解。學完佛法,家庭會更幸福,工作會更愉快,人生會更自由,唯有嘗試才知道喲..(^U^)ノ~YO


或許可以看一下無遮和非遮相關部分


五蘊無常,而無我。如來藏與自性是後期佛教的詞,緣起就是輪迴,為何緣起不止,緣起於五蘊是我。緣起不止是慾望不滅,六根本性中苦,集沒觀察清楚,不覺醒,不覺悟。 因緣就是緣起的我與我所,根為因,塵為緣,我為因,我所為緣。不遇正法者總是說,成佛可以,但因果不滅,一切皆空,但因果不空,這是錯誤的。 佛陀的原始正法就是熄滅因果,教誡經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則是真道,更無餘道。

建議你抬起頭

多出去走走,多參加勞動,多參與生活。

如果你不為錢發愁,就嘗試餓自己三天。

會感慨良多,覺悟湧現。會發現,到底什麼是空,什麼又是有。就會發現,老在空有裡面打轉轉沒有意思。餓你一天,你在空也無法空。餓你兩天,你就知道了「有」的寶貴。餓你三天,當打來屋門那一刻,你就知道了,做人真好,有嘴巴真好,真的可以吃東西。

真要這麼做,別忘記放點水在屋子裡,面前放幾個蘋果,一個平時看不上眼的白饅頭。用塑料袋封好。說玄解空,到底還是這個饅頭不空。

別急,到了第二天你就知道了。

什麼是緣起,什麼又是性空。沒吃饅頭時,什麼都是空,吃饅時,什麼又都是有。以及如來藏藏在哪裡。

人多好啊,腳踏實地,想吃也不會害羞,勞動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吃。不偷不搶就可以吃。天天說玄解空讓你空也空不了。何必?

西方科學的出現,實證了做人有做人的好處。實證了「有」之所以成為「有」的道理。甚至也證明了虛無的宇宙中,看似空洞無物的空間,有95%是肉眼看不到的「暗物質」(不是什麼都沒有)。而「量子科學」的不斷被證實,甚至被應用,更是突破以往人們常理的認知,整個世界如果轉換成量子世界來描述,我們看到的任何事物無非就是各種粒子的不斷糾纏以及組合,還有各種波的碰撞和傳遞。

尤其是「薛定諤的貓」,還有波爾與愛因斯坦的各自爭論的觀點以及假設。都從現有的現實世界出發,以物理微觀和宏觀不同視角,闡述了世界的更多層面。如果有心人,即可從中看出「禪宗公案」「風動帆動仁者心動」的海外版,更可以藉此機緣參透「色空不異」的道理。科學不能不說沒有好的一面,甚至有的已經直抵世界實相的門外。如果一名長期對佛法感興趣,並有一定感悟的人,看到以上的科學假設自然會有一個清晰的判斷,也會很容易理解和明白。因為今天被儀器測出的結果,以及現有的推斷,再佛法看來早已不是什麼稀奇事,很熟悉的樣子。因為,佛經里早已經說過,不稀奇也並不新鮮。西方科學雖然一直以人的角度出發,但這些科學家都比純粹的「坐而論道,說玄倒空」者,強上何止十倍百倍。起碼,靠儀器,靠外在孜孜不倦求證了百年,也證明了「空本不空」。印證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引自《心經》)」 是對的,是真理。雖然,在進一步已然不可能,但也對整體的西方科學家產生了絕對的震撼,從而會促使西方人真正的反思,這對西方科學對人類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當他們千辛萬苦登頂山峰時,東方傳統文化,早早就等在了那裡。

何必絞盡腦汁,去浪費自己的生命。何必天天,胡思亂想害自己的「慧命」。

知行合一,以行導智,以智解行。少年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打開心胸,雙眼看世界。放開萬緣,一心問自己。

不行不做,何以食三餐? 問自己的心。父母將自己養大,何曾絞盡腦汁思考如何讓父母開心,有嗎?問自己的心。路人在風雨中前行,自己開車時卻與路人搶道,何曾有過一絲平等一絲同情,問自己的心。寫佛經,誦《金剛經》時,何曾恭敬過,面對佛經,那是人天師,你都這個樣子,何曾恭敬過你的心? 無心,如果你無心,因緣際會時,做個有心之人,在來問法,再來讀經。
不懂你的夢囈,以及不要邀請我回答此類貌似高深實則扯皮的文字遊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