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德州 电影」的图片搜寻结果

 

   

  当旅行已经成为一种信仰,我们该如何谈论公路电影?或者说,该如何谈论温德斯?

 

 

 

  年轻时深受温德斯影响,从他的影像感受诗,随他的电影择乐聆听,在抑郁困顿的日子里,暗自勾勒流浪与放逐的路线,也终于把握住青春的尾巴,独自揹起行囊,踏上长路漫漫的旅程。

 

 

 

         我的第一部温德斯是《直到世界末日》(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1991),选择南半球旅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影片里,女主角一路尾随男主角浪迹天涯,看似出于爱慕之情,我却从她迷离的神色感到几近绝望的空虚。泛泛世间,我们都是迷途的旅者,既找不著目标,也无法确认回家的路,末日霍地降临,时间嘎然而止,眼前尽是荒原,众人潜入萧索的地景间,沉浸于梦境的虚像里,救赎终究只是一种神话。

 

 

 

  《直到世界末日》开启了我对公路旅行的想像,我渴望那种全然的自由,带著些自我放逐的味道、只关乎个体存在的自由,于是在澳洲漫游的日子,我找到机会就上长途公路。

 

 

 

  公路上,粗犷不见边际的荒原,砥砺著已被文明驯化的感官,风从耳边呼啸,云朵退至远方的天空,无止尽绵延的公路,教人以为或许将驶至世界的尽头。

 

 

 

  不过,那都只是一小部份,都只是旅行的一小部份。

 

 

 

  公路上多数的时间,是被用之不竭的无聊填满,出发时或许还会与其他旅人热络交谈,才不出一天,已没人想主动打破沉默,低头沉入3C产品者比比皆是,经过数日的彻底放空,酸疼逐渐爬满全身,挨到驶离公路之际,只剩下难以拖行的疲困。

 

 

  告别迢迢公路,同时也打包了对于流浪的烂漫想像,或许温德斯谈的从来就不是流浪,就像我并没有自此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次影展重温了《艾莉丝城市漫游》、《公路之王》、《美国朋友》、《巴黎德州》,以及《欲望之翼》,依稀看见了旅行时的影子,还有连旅行也难以解决,种种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自我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