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可以说改变了我看待许多当今台湾问题的方式。作者认为台湾如今的问题不过把最低的水果摘完了,现在台湾需要搭个梯子去摘更高的水果。

台湾自1858年开港以来从未遇过闷经济,反观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中跌了无数次跤,但是每次都挺了过来,也很少听美国人唱衰自己国家。其实任何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面临到『摘完某一个高度水果』的问题。中国发展的又比台湾晚,所以目前还有很多低的水果可以摘,这就是成长率会高的原因。许多政治人物喜欢喊出『拼经济』的口号,这会让人误以为台湾目前的问题是不够拼,“爱拼才会赢”还适用吗?许多人对台湾悲观的另一个原因是凡事都跟中国大陆比,拿两个发展阶段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做比较真的合理吗?很多人不喜欢台湾只做代工,可是仔细想,擅长代工就会有很强的制造业,而强劲的制造业一定是建立在稳固的智慧财上,这样的重要性丝毫不输给品牌。


小确幸
小确幸一词来自于村上春树,他每天坚持跑十公里、四点起床、一拿起笔写就是五六个小时,在这样的高度自律下他才能年年出新作。而对他而言,因为不确定作品的成败,跑步时也不知道哪一天身体会老朽,所以一杯冰凉的啤酒是他的小确幸。村上认为自我实践很重要,但是人生中不够只有这些。但台湾人定义的小确幸却看不见自我实践。小确幸跟自律是相对应的,而如今台湾人口中的小确幸却是『大梦想』的反义词:不敢奢求大梦想,只能追求小确幸

许多人会说:“反正再怎么工作都买不起房”。买房是幸福的一种,那工作实践呢?如果买房很遥远那为什么不是透过工作得到自我肯定?

如今台湾的低薪环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上一代人没让产业升级,只靠西进中国压低成本。年轻世代可以拿这点怪上一个世代,但既然要怪上个世代,那年轻世代更应该要继续努力来改善。

狼性

『狼性』是近年从对岸流行过来的词,但是拿来形容念书是台湾独创。如果台生的问题是缺乏求知欲,鼓吹狼性根本是下错药,要改善的应该是教学品质。

最一开始是记者形容华为的崛起像是“土狼精神”,后来百度执行长发的内部邮件提出了狼性的定义: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狼性应该是要用来检讨台湾的大企业,怎么变成针对年轻人了?

对岸年轻人如果比较积极进取,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自然现象。市场还在起飞,升迁机会多,那年轻人自然会展现出台湾人口中的“狼性”。等最低的水果摘完,机会变少时,狼性自然会消退。除了目前高速发展的中国外,放眼全世界,年轻人都是最需要被激励的族群,激发出年轻人的热情与使命,为他们指引方向,难道不是中老年的责任之一吗?

走出舒适圈

从前台湾只输出高端人力,而且只输向中国。现在不只高端,连低端也输往新加坡、澳洲。这种情况和菲律宾十分相似。如今,菲律宾经济高度依赖移工汇款,举国都习以为常,菲律宾媒体也常大赞移工为『国家经济英雄』。事实上,这是要付出莫大代价的。第一种代价是连连错失产业改革的时机,靠移工赚外汇,代表菲律宾在50,60年代不用努力发展加工出口业,不用努力提升生产力,农业生产力不提升,大半土地都被土豪阶级垄断民选官职。在这样的背景下,菲律宾人离开学校就是勇于走出舒适圈,付出的代价是分裂家庭,无亲二代正努力赴海外赚钱,这样下一代便会是无亲三代。

看到这,要年轻人走出舒适圈好像可以解决短期薪资太低的燃眉之急,却可能害我们错失改革良机,因为当要改革时,台湾势必需要足够多的高阶人才。作者认为要鼓励走出舒适圈,也应该是要鼓励企业家勇于投资新科技,改善薪资环境才对。也应该鼓励政府废除阻碍创新的法规

投资自己

年轻人在进入职场前,从幼稚园到大学毕业再加上硕士就是十九年。投入的金钱有的来自父母,有的来自纳税人,有的来自学贷。投入的时间是自己的大好青春。为何这些年轻人依然陷入Mcjob(低技能、低薪资、没前景的工作)。

餐饮管理系、观光管理系听起来都好听,学生在进去时却不知全台湾相关科系一年总共毕业多少人,餐饮业、观光业则只需要多少管理职位。经济系念的是需求与供给,应该每个产业都用得到。学生进去时却不知道如果成绩普普,毕业后也顶多在通讯行处理门号续约。大学利用学生的无知,没用的科系开很多,有用的开太少,政府也没善尽监督之责,这也就是为什么毕业后还需要『投资自己』。

大胆走出去

大家常鼓励台湾年轻人要大胆走出去,原因是台湾太舒适了。可是台湾有低薪、过劳、房价离谱等问题,哪里像是个舒适圈?那那些大胆走出去的台湾人,他们在追求不舒适吗?

其实他们不过是投奔更好的前程,近年来台湾人才被挖角去新加坡或中国大陆,原因都不是不舒适,而是较好的薪资及工作条件。更何况,鼓励大胆走出去会产生一种喝过洋墨水比较有国际观的“错觉”。不少留学生上网只看台湾新闻,也只跟台湾互动,许多人住在台湾时根本不追本土剧或政论节目,出国后天天看,这种人哪有因为出国而扩大眼界?

其实出国收获多寡,是源自于动机。如果只为一张文凭,那收获就是一张文凭。因此,重点在于抱著何种目的出去。年轻人出去了,台湾就应该营造让他们想回来的环境,不然高龄化加少子化,工作人口一直在缩减。真正应该做的是想办法让产业走出去,比如瑞典人口不到一千万,音乐产业就走得出去。

中国 V.S. 台湾

若看整个中国,的确进步飞快,但是人均GDP却是台湾的三分之一。许多人会举出现今中国发达的各个证明,先进的机场、车站、美术馆等等。但问题来了,在中国仍旧维持高成长时,仍然有数以万计的年轻人自称『蚁族』,意即生活品质低,整天只有工作,不敢奢望未来。所有的大国都一样,地区差异一定大,发展不可能等速,中国的一线城市比台湾光鲜亮丽,但仍然有区域差异的问题。其实台湾看中国抱持平常心就好,毕竟发展阶段不同,各自有各自的困难,台湾根本不必自惭形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