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杜牧都要哭了,也有人怀疑“上了个假学”。

类似字词拼音被改了还有不少,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规定读“shuō”,另外还有说(shuō)服;“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但现在读“gěng”等等。

这些出自《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微信文章,并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那为什么要突然改这些熟悉读音?这个名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公号给出的理由很强硬——因为大家经常读错,所以要改。

还好很快被打脸,被证实为假新闻。“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而这个《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今后正式发布的《审音表》应该不完全和《征求意见稿》一样。”《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表示。

但不少网友查汉语字典发现,很多读书时的“规范读音”,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尤其是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让人一头雾水。

比如道别的时候。经常说的“拜拜”(bái bái)。“拜”,在《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注音 bài,第 6 版增加注音 bái。

箪食壶浆,《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注音 dān sì hú jiāng ,第 6 版注音 dān shí hú jiāng。

唯(wěi)唯(wěi)诺诺改为唯(wéi)唯(wéi)诺诺。

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

往,统读 wǎng,取消 wàng,往前走。

咱,统读 zán,取消 zá,咱们。

作,在“作坊、洗衣作、豆腐作、小器作”中读 zuō,其他场合都读 zuò,即取消 zuó(作料)和部分词语中的 zuō,比如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等。

对此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

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语言也是同理,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根据约定俗成做出调整,似乎更方便全社会的交流,但忽略了汉字的音韵之美,尤其是古诗词特有的韵律。

以“骑”为例,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骑”字在类似动词词义时读 qí ,比如骑兵。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 jì,轻骑,车骑,骠骑。不过现代全部都读 qí,jì 音已经取消了。新版新华字典这个字就只有 qí 一个读音。

“这种差异实际上是由古音和今音的不同造成的。而所谓古音与今音之差并非只发生在当代。”《咬文嚼字》主编表示,古诗词讲究平仄押韵,从先秦到汉、唐、宋,读音的变化,最早宋人就已经发现,某些字的读音在一首诗中不合韵脚了。为此,宋人采取的办法是临时改一个字的读音以便读起来还押韵。这在语音学中称“叶音”也称“叶韵”“叶句”,“叶”也作“协”。明清以后,“叶音”之法逐渐被淘汰,所以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来读古诗词,有些诗词的格律便不对了。

“汉语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书写的方式的统一,就是我们现在看古人的书法,还可以认识。所以,大部分人虽然赞同我对古诗吟诵读念的推广,但是一些读者就觉得,为什么我们要读出那么奇怪的、跟我们讲话不一样的声音,把一些字不按照普通话的声音来读呢?”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说。

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说

中国的诗词从南北朝以来,我们形成了一个格律,比如说绝句或者律诗: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古人写诗按照平仄的声音写的,念出平仄声,才能把这首诗的美感传达出来。一首诗中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其中音美,你不能把它任一种美感的特质去除,比如’乡音无改鬓’,追求古雅的韵律,就应该读cuī,换成shuāi就失去了诗的韵律美感了。

“诗词的一半生命都在韵律里,破坏了声律,就会破坏了整首诗的美感特质,就等于抽空了诗歌一半的生命”,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说。

如果我们面对这么美的诗,流传了上千年的诗,却不知道读哪个字音才算正确,是很可悲的。如果真到了那天,我们又有何颜面教自己的孩子,来诵读这些古典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