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百话

 

 定价:420元 优惠价:66277

优惠期限:2012 年 07 月 11 日止

 

内容简介

重拾上古先民对鬼神的崇敬,

读出文字中隐含的想像。

每日自我们笔下随意流泄而出的文字,

 原来都曾藏有神秘的咒术、仪式。

全球重量级汉学家白川静,

融合神话、考古、民俗与文学,

 回到甲骨文、金文的洪荒世界,

 再现「仓颉造字,鬼哭神号」的魔界幻境!






  汉字是全世界唯一仍在普遍使用的象形文,价值日渐受到重视,从全球的汉字热可见一斑。三千多年前上古时代的世界观与生活史,就在汉字一笔一画的映射下,历历在我们眼前展开。

 

  但要真正理解汉字,我们必须跳过《说文解字》,回到造字之初,看看在西元前十七、十八世纪,人们是如何造出、使用文字。

 

  那是血腥残暴又奇幻瑰丽的时代,人们笃信物有灵,天上的云有龙,风中有鸟形神;蛇虫有巫灵,人的首级是法器;与敌人交手用咒术,大小事均有仪式……人们驰骋想像,将景象与意念化为象形,刻上卜辞上告神灵及祖灵,万事万物因而有了名。但与其说象形是具象的描形,不如说是抽象的象征。「山」「水」「日」「月」等字,都可望形知义,但「善」「恶」「义」「得」等抽象概念,又是如何演绎成形

 

  白川静穷毕生心血,亲手抄录近十万笔甲骨金文资料文,直达三千年前的现场,旁及考古与民俗,融汇神话及文学,开创汉字研究的新局面,找回汉字根本的思维与记忆。且让我们重拾上古时代先民对鬼神的敬畏与依赖,读出文字中隐含的欲望与想像。原来每日自我们笔下随意流泄而出的文字,曾经都含有神秘的咒术、仪式。

 

  「命」最初写作「令」,是人戴著礼冠静静跪著接受神的启示

 

  「名」的上半部是祭肉,下半部是告于祖庙的「祷文」,婴儿养育到一定年龄时,赐予他身为氏族成员的「名」,并向祖灵报告;

 

  「告」不是牛叫,而是在神器中插入树枝,向神祝告

 

  「媚」是为了加强咒力,在脸上描画纹饰的巫女

 

  「善」是祭上牲羊,双方以言起誓,进行神判,胜出者即为善

 

  「道」是提著敌人的首级行走,把首级当成法器……

 

  『倘佯白川静的汉字世界,仿佛重返「圣俗同在,阴阳对流,天地未分,鬼灵并存,神人合体」的混沌时空。』

 

  汉字决不仅是语言的表记形式,而拥有自身的价值。而汉字体现的,正是天地间万物万象所展现栩栩如生的姿态。《汉字百话》融合了白川静对神话、考古、民俗、训读细节的敏锐观察,捕捉每个文字构件所隐含的象征意义,并援引《诗经》《九歌》《周易》《礼记》日本《万叶集》《古事纪》等经典,将渔经猎史融入汉字解析。这位一代汉学家,以他宏阔的学识和想像,完美地为我们重现古代社会。

 

作者简介

 

白川静(1910- 2006

 

  当代重量级的汉学家。十四岁开始接触汉文与汉诗,终其一生钻研汉学,透过对卜辞金文的缜密分析,重新确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及汉学文化系统,影响众多后进,备受全球文字学研究重视,并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屈万里先生及中国学者杨树达先生等针对中国古代史学进行交流,也曾多次来台调查故宫博物院的馆藏古物。

 

  1962年以「兴的研究」取得京都大学文学博士。1981年获颁立命馆大学名誉教授的殊荣。以逾半世纪的中国古代与文字研究,荣获文化功劳奖、瑞宝章、每日出版文化奖、菊池宽奖、朝日奖等多项日本重要文化奖章。

 

  重要著作有:字书《字统》《字训》《字通》;汉字学名著《甲骨文的世界》《金文的世界》《说文新义》《汉字的世界》等;中国古代学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民俗》《孔子传》《诗经》等;以及多部论丛与作品集。

 

译者简介

 

郑威

 

  200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并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译有《遣唐使眼里的中国》一书。

 

内文

「文」是什么?

「文」,即纹身,指人们在出生、成人、死丧之时举行的仪式。以「文」为形体素的文字都带有这个含义。在称呼神圣的祖灵时,用文祖、文考(父)、文母等词,祖灵之德则称作文德。要圣化即将进入灵界之人,方法即是在胸部加上红色符号,其形状就称作「文」。此一符号描画的是生命象征──心脏的形状,心脏之形又常省略为「V」、「X」等。若为妇女,则将记号画在双乳周围,这样的字有奭、爽等,都有明亮之意,表现的是唤起生命感的纹饰。人出生时,也在额头作印记,使邪灵失其所依,并以此迎接转世的祖灵。在厂(额头)上标记「文」,下方加上「生」,就构成了「产」字

 

成年人的额头上仍标记有「文」,而在其下加上表示文彩的「彡」,就构成了「彦」字。加有文身的部位叫做「颜」,这个字指的是额头上加有文身的部分。或许对古人而言,「产」字的字形包含了新生命受灵的生育仪式;「彦」字反映了进入青年此一年龄阶段所举行的成人仪式;「文」和「奭」表现出先人以神灵身分享受祭祀的形象。文字就是把这些仪式的影像变成形象,并就此固定下来的符号。

 

纹身会产生神圣的美感。纹身之美,称作「彣彰」「章」字的意思,是用针将色素注入皮下,又称「入墨」,原本是一种接近神灵的方式。

 

为求圣化而加上的纹身之美,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内在德行的象征。殷朝的王名中,常冠有文武等字,如文丁、武丁等。文武并称时,一般认为「文」字指的是文德。所谓「文」,就是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天上的秩序称作「天文」,人的内在天性则称作「人文」。按此,文字体现的,其实是天地间万物万象各自展现的姿态。文字决不是语言的表记形式,而是万物的自我呈现。也就是说,文字和话语是相同层次,同是一种将实际存在的事物概念化、客观化的方法

 

隐藏的祝告

「文」是符号的总体,表示内在表露于外的样貌,其限定的用法便是文字。文字可以将语言的咒术固定下来,书写出来的文字都拥有咒术。

 

「史」字表现的,是将书写下来的祝祷文挂在树枝上奉献给神灵的祭祀仪式,即所谓的「告文」,也表示名为「史祭」的祭祀仪式。「书」指的是将告文埋在边界,透过告文的咒术来保卫地域。从字形上看,「书」是由「者」和「聿」(笔)组成的会意字,但「聿」是后来附加上去的,「者」则表现出「书」的本意。因此,将「者」理解为「书」的声符是错误的。

 

「者」字是在「曰」的上方加上树枝和土,表现出埋藏物体的样子。「曰」指的是在「口」中放入祝告文。古时会在部落周围堆砌泥土,围住部落,并在土堆的重要位置埋入符咒,防止邪灵入侵。这些类似地垒的土堆叫做「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描述的是寂寥的方丈之室,「堵」在古代指的是城墙的单位。这个被「堵」围起来的聚落就是京城,说的是聚落周围为「堵」所环绕。

 

一国之都称作「京都」。「京」是城门的形象,城门用战死者的尸骨堆成。《左传》宣公十二年,楚人打败晋国之时,楚国臣子向楚王进谏说:「君……收晋尸以为京观。」战胜者收集敌人的尸骨,在都城的入口处堆出凯旋门,这也是一种隐藏的祝告,认为这些充满怨念的枉死者发出的怒气会产生巨大的咒灵。

 

文字具有咒术。透过声音语言所进行的祝告可以使情绪高昂,而文字形象所封存的咒术却更为持久且固定。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图案、装饰有饕餮纹的山顶大铙、早期青铜器中的图像标志体系等,都可以视为神话符号,而于最终形成文字体系。文字体系与语言体系相互对应,可称作「语言书记法」,而其中仍保存了语言的咒术。

 

誓约

对神灵说的话语称作「祝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话语称作「言语」。「言」是向神起誓的誓约,也就是自我起誓;「语」是借由话语防御咒诅此外还有世间流传的「谚语」,也都是以神灵为媒介而形成。在古代,言语的规范是由神灵决定

 

「言」字从辛、从口。「辛」的形状是入墨所用之针,表示墨刑。由此可知,「言」字从字形上看,意思是「对神的起誓或祝告,如有虚伪不实,甘受神罚,接受入墨之刑」,因此是一种自我起誓,用「辛」、「口」两个形体素的组合来表示。复合字是需要仔细研读的文字。

 

「言」字是自我起誓,与神订立誓约,希望能够实现愿望,是一种积极的、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与之相对的是具有防御性格的「语」字。「语」字字形中的「吾」,如前文所述,指的是将「口」用圣器盖上,有守护好祝告法力的意思。二字相连就成为了「言语」,表示话语的意思。「言语」一词在语言具有咒术的前提下,将与咒术功能有关的象征性仪式形象化地表现出来。

 

在「言」上加上「折」字,就构成了「誓」字。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割掉草木的行为可以象征起誓吧。缔结誓约有时会用到箭矢,「矢」字在日文中也可训读为「ちかふ」(誓约)。古时进行仲裁时,先向当事人收取成束的箭矢,然后才开始审理。如果是用祭羊来请示神灵判决,则首先祭出神羊,再让当事者起誓。在「羊」之下有两个并列的「言」字,就是指原告和被告进行自我起誓。在判决中胜出的一方即为「善」。

 

起誓的对象是神灵,仪式在神灵面前进行。「盟」字由「明」、「皿」组成。有些观点认为「明」是「盟」的声符,但「明」字表现的是明月之光射入窗户的景象。在上古半穴居时代,月光照射之处,便是神灵所在之处。由此可知,「盟」字是在神灵所在之处放上盘子,然后起誓。日本灵异记》下卷记载「天皇誓约,饮酒起誓」。斋部广成的《古语拾遗》一书也可见在石窟户前放置誓槽起誓、向裁决之神供奉酒食的故事。

 

神灵本来就只是一种象征,因此和神灵交流的手段也必须是象征性的,而文字就是将这些象征性的手段化为形象以表现出来的方法。

 

 

咒术的方法

咒术是一种象征行为,目的是对超自然力产生作用。人们利用模仿得到共感,或者借由追随而获得感染,相信能够驱动超自然力来克服危机。将这些咒术仪式化为形象表现出来,结果就是汉字。汉字产生的背景,就是这样的咒术世界。

 

「告」的字形是一头牛将嘴巴靠过来,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向人倾吐。但是要告诉人们事情的,果真就是牛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该字字形的上半部非常明确,是一根小树枝。「口」必须看作是与树枝相连的祝告词器皿。祭神等仪式会用到树枝,其下的「口」是前文不断提及的放有祝告文的器皿。「告」,指的是告于神灵。殷王武丁在讨伐山西境内的「苦方」时曾进行占卜,卜辞曰:「壬午(之日)卜,亘(贞人之名)贞。告苦方于上甲(殷王祖先之名)。」另有卜辞曰:「贞。告苦方于河。」卜辞内容是说向祖灵和山川祝告,祈求战争胜利。祭祀山川的仪式后来写作「造」字,指的是造访并祭祀山川圣地。「造」的字形又写作「庙」中有「舟」(盘形容器),表现出在神庙中献祭并向神灵祷告诉说的形象。虽说是神灵,但仅有祝告文而没有祭品,祭祀效果应该不会很好吧。

 

装有祝告文的容器「口」,也可以用一根细长木条举著,上呈神灵,这个字就是「史」。「史」也见于卜辞,曰:「史大乙(殷王祖先名),王飨其乎。」「史」是祭祀祖灵的祭名。但如果前往山川圣地进行祭祀,选出一棵较大的木材,系上风幡旗帜,举著出行,便叫「使」、「事」。在派遣使者祭祀山岳时,占卜问曰:「贞,使人于岳?」这就是为了祭祀。祖庙举行大祭,《左传》称之为「大事」。

 

从「告」、「史」、「事」等字例可见,「口」指的是祭祀神灵时所用装有祝告文的容器,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对当时的人们而言,这个形象的含意不言自明。

 

甲骨文与金文

甲骨文始于商王武丁时期,终于商代末期。完成甲骨文分期研究的董作宾《殷历谱》中主张这段时期有二百二十七年。此外,西周时期是从殷周革命至周人东迁,根据这段时间内历任君王的在位年数及编年,计算出西周大约维持了三百年。这两段时间再加上春秋前期的七、八十年,共计约六百年,称作甲骨文、金文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字仍然保有最初的形象和表记意识。书写者会相当自由地在字形结构上添加一些变化,但也能准确掌握并表现字形原本所象征的事物。

 

字形变化多端,并不意味著文字仍然不成熟、不稳定,反而说明了人们非常理解文字的结构性意义,才能如此自由表达。例如,中国科学院编辑的《甲骨文编》以及中山大学容庚编辑的《金文编》所收录的字形,除了春秋后期之后的金文字形,几乎没有任何字义违背了文字原本的立意,这表明当时的表记者史官充分理解文字形象的本义,并将文字及字义正确地传承下来,而不只是将文字当作符号加以摹写。若非如此,这些表记者不可能不误写这些结构复杂的文字,遑论在笔意上添加自如的变化。

 

「彝」字经常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人们称祭器为「彝器」,制作祭器则是「作宝彝」。甲骨文是以线刻方式纪录的文字,有许多简化和省略,也很难显示笔意,因此很难从字形来推测文字的形象意义。金文则可以借由笔划的肥、瘠、点、撇,将字的形象完整描写出来,文字的意象因此能轻易领会。

 

「彝」字字形是挟住鸡的双翅并让鸡吐出鲜血,在鸡喙旁加上几个点以表示鲜血。制作祭器时,首先要举行净化仪式,即衅礼,此时就会用到鸡血。「衅」是一种净化仪式,字形下半部同「寡」,代表在庙中举行仪式之人。「衅」字字形表示的,就是在举行一种名为「祼」的净化仪式时,拿著酒器从此人的头上浇下。若去掉字形下半部的人形,就成了「兴」字,意思是在举行仪式之前,于会场一隅向土台洒酒,以祭祀地灵。

 

用意大概是唤醒地神。这类仪式若施行于人,就成了「衅」;施行于器物,这用作祭器的东西即为彝器。「彝」的字形,最初是鸡血的形象,后来加入「米」和「糸」,《说文》卷十三上试著解释这一点,但其解说离该字原本的字形甚远。这一类走样一般认为是始于西周后期,而最关键的证物大概是春秋中期的秦公(秦景公元年,公元前五七五年左右)。秦公的字样,可视为后世所谓「秦篆」的原型。

 

 

行为与象征

文字结构可以将事物象征化,同样也可将人类的行为象征化。人们主要透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来揣摩所观察的对象,并力求能够深入其内在。这种行为与对象的内在生命直接相关,与其日常行为则相去甚远。「见」字的字形特别强调巨大的眼睛,「望」字则侧重瞭望远方的眼睛。在特定场合「看见」的行为,具有法力。为了加强咒力,还会描画类似脸谱的「媚饰」,画上这些装饰的巫女叫做「媚」。媚有时会使用具有咒灵的虫,即所谓「蛊」的咒力,称作「媚蛊」。战争开始后,她们在阵列前击鼓,并施行媚蛊。因此在战争胜利后,首先会将敌方的媚女杀死。轻蔑的「蔑」字,指的就是杀死媚女,使对方丧失咒力。

 

「望」又称「望气」,指的是借由观察云气来推测远方敌族。据卜辞记载,商王武丁在攻伐苦方之际,曾命三千媚女观望云气。他们相信云气等自然现象会将世事全部反映出来,因此只要仔细倾听自然的声音就可以预测未来。听取那些声音的人,便是圣人。

 

见、望、闻、圣等字的字形,都是在人的形体上加上大大的眼睛、耳朵等器官。省略、夸张、移动等,其实都是一种比喻法,即象征的手法。在表现人体行为的造字法中,经常会采用这种形式。

 

「兄」字除了是亲族称谓外,还指司掌祖庙的祝告事务。「兄」指祝祷之事,而在这些祝祷中出现反应的神情叫做「兑」。无论是「悦」字还是「脱」字,表现的都是狂喜失魂的状态。

 

「呈」一字,表现的是在祭祀场所「土」上高举「口」,目的是让神灵观览,而「逞」字表现的则是过于恣意的行为。「程」字没有古代用例,字形大概和农耕仪式相关。农耕仪式需要祭祀田神和谷神。田神叫做「畯」「夋」字的头部是锄头的形状,下部是带有手足的人形。农业神「稷」的字形似幼儿,大概是表示谷神再生的谷童吧。扮演成谷神祈求五谷丰收的跳舞男子称作「年」、女子称作「委」。这些字形,一一传达出文字形成时期人们从事农耕的生活样貌。如果能够解开这些象征性的手法,汉字的字形就能以其各自的影像,为我们完美重现古代世界。 

相关文章